小学劳技课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

2016-03-28 06:12金怀德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会学主动参与学会

金怀德

摘要:新课改倡导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要使学生会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小学劳技课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或情境激趣导入,引发参与需要;或自主探究,点燃参与热情;或同伴合作实践,提高参与能力。教师要实施多元评价激励,强化参与动力;开展迁移,拓展运用,升华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好奇中集中注意、在探究中练习技能、在合作中积极创新、在激励中体验愉悦、在务实中迁移拓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劳技学习从“学会”走向“会学”。

关键词:小学劳技;主动参与;学会;会学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5-0067-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看出,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要使学生会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心理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小孩子是好奇的,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小孩子是喜欢被称赞的……《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在方式和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阶段特征”。因此,教师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积极主动地变“经师”为“人师”,充分了解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并把这些心理特点与学科特点进行巧妙地契合,让劳技学科的课堂魅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被课堂所吸引,全身心愉悦地投入,从而主动参与劳技学习,让劳技学习从“学会”走向“会学”。

下面以小学劳技四年级《缝香袋》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一、情境激趣导入,引发参与需要

“好奇是知识之门”(柏拉图语)。儿童特别容易被新异、不寻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就是一种好奇心理。“它可激起探索自然界的认知兴趣,产生渴望求知的倾向,逐渐形成自觉行为。”因此,与其说好奇是知识之门,不如说好奇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但是要把潜在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现实活动,必须要有一个能产生诱导作用的良好背景。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上课伊始,教师从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说起,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端午节多姿多彩的民间风俗:包粽子,赛龙舟,插艾草,挂香袋……由此引出香袋的由来,并利用课件让学生见识了各种不同形状、色彩艳丽的香袋。学生看到五彩漂亮的香袋,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大屏幕。“有谁知道香袋是用来干什么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香袋又叫香囊,也叫荷包。”“听奶奶说,以前是用来驱邪避毒的。”……毋庸置疑,学生不光走进了课堂,还渐入角色了。

生活是劳动与技术的源头活水。实践证明,在实际生活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劳技的兴趣与好奇心。课堂上,教师从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说起,让学生见识不同形状、色彩艳丽的香袋,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情境,以此激活学生心理的觉醒状态,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动状态,触发了学生发自内心的迫切需要。

二、自主探究,点燃参与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更明确指出,要“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努力创设自主探究氛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探究作品制作的技能、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内部力量,点燃学生心底参与的热情。

课堂上,教师提供了各种不同的香袋范例,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样式、材料的利用等方面对范例进行分析:做香袋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和工具缝制一个漂亮的香袋?学生开始研究缝制香袋的材料和工艺程序,还对手中的香袋样品“动起手来”——他们在分拆样品!

一番讨论,学生对于缝制香袋的材料和操作过程更加清晰了!接着,教师又开始启发、引导学生设计方案、绘制草图。绘制草图是设计的雏型,所以教师安排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酝酿、讨论。学生大胆构思,努力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设计出了丰富多彩的香袋。

探究是学生学习技术知识、提高技术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创设了更多的探索学习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活动之中。通过教师科学引导,每个学生都围绕“香袋的材料与制作方法”这一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想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同时在探索中学会观察、学会猜想、学会验证、学会推理、学会归纳和整理、学会创新,主动地参与其中,进行热火朝天的探究学习。

三、同伴合作实践,提高参与能力

合群是人所具有的一种与他人、群体之间良好交往的欲望和能力,是人的本能欲望,也是人在生活中必备的生活本能。《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指出,要“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在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恰当地利用竞争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由于技术知识、技能学习的复杂性,使得学生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从而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小学生喜欢“扎堆”、“凑热闹”的合群心理特征,让学生适度开展合作学习。因为这比纯粹的“单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更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从而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方案设计已经大功告成!这时,老师不露声色地拿出几个香袋成品,让学生品头论足。很快,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瑕疵”与不足:有的布料漂亮的正面被藏在里面,有的因填塞物太少而瘪着肚子,有的封口处理毛糙……

“该如何改进呢?”此时指导学生进行工艺设计,明确制作方法和工具使用。教师组织学生集思广益,集体“攻关”。学生在听取其他同学的经验、教训、窍门后,开始着手实践自己的设计。互动交流后的方案设计操作性更强了,技术实践更加理性、更规范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制作,课堂一派忙碌的景象。

学生缝制过程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巧妙地借助作品展示,以让学生“挑刺”的方式,把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有机组合,进行互动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改变了交流形式,扩大了交流范围,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探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中思维碰撞,互补提升,增进对技能的感悟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多元评价激励,强化参与动力

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的确,孩子喜欢被称赞、被表扬,孩子喜欢成功。赞赏是一种美的熏陶,所有孩子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指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根本宗旨”。因此,劳技学习应基于学生喜欢被称赞、被表扬的心理开展激励性评价,这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参与动力。

香袋缝制完成了,学生亲手把香袋挂到展台上,那自豪的笑容、收获的喜悦,一一绽放在脸上!其后的点评也在一种欣赏、肯定的气氛中进行,学生细心挖掘同学的作品创意,诚恳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修改意见。教师的点拨引导穿插其中,及时肯定学生的劳动,不光是对劳动的成果,更是对学生劳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特别是对作品中的创新设计,“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推广,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劳动的愉悦。

布鲁纳认为,学生参与评价是知识学习的一种手段,学生从评价他人到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一种积极的过程。”《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指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本身就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凸显每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体现评价的自主化。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好的评委,因此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别人的香袋,并给每一位同学一个公正的评价。

五、迁移拓展运用,升华参与意识

学生对用有所学、学有所用的知识,学得更为积极主动。正如布鲁纳说: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学生知道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因此,根据学生的这种“务实心理”,结合劳技“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们顺应学生学习知识的务实心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技能背景出发,让学生将学到的技术知识、技能、方法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去,并养成迁移的思考习惯,培养学生对技术知识、技能的组合、迁移、转化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升华学生的参与意识。

“香袋做好了,你看怎么办?”有学生说,“把自己做的香袋送给疼我爱我的长辈,送去我们的祝福”,还有学生说,“送给我们的老师,送去我们的问候和感谢!”……“是呀,”教师及时予以肯定,“香袋在今天更是传递友谊的使者。更神奇的是,用芳香药材做成的香包,有预防流感的药用功效呢!”

“我们还能做什么样的香袋呢?”教师课件呈现了各种各样的香袋:兔袋,葫芦袋,鸡心袋,虎袋,绣球袋……引导大家在课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技能,制作出更多更好的手工工艺品。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正如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莫里斯·比格所说的,“学校的效率大半依赖于学生所学材料的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在课堂上,通过香袋缝制技能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与方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赠香袋,以及适当的拓展延伸——见识各种各样的香袋,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学以致用,体验劳动的乐趣——让学生的兴趣与热情高涨,对学生主动学习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实践证明,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基于儿童心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技学习,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巧妙抓住儿童特有的心理,并使之与学科特点相契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动手与动脑中全身心参与,提高了劳技课的实效,让劳技学习从“学会”走向“会学”。

[责任编辑 朱桂兴]

猜你喜欢
会学主动参与学会
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
学会与会学的辩证
学会分享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例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探究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