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虎
摘 要: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坚定不移地进行学校体育的改革,才能使学校体育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深化改革
一、学校体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指导下,按照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以体育运动的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体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一种教育过程。简言之,是通过影响学生身体,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以儿童和青少年为对象,以体育课为基本组织形式,包括体育课、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校内外体育竞赛等方面。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二、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功能
第一,学校体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养成,使学生学会做人。体育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关键环节,对提高学生竞争力,培养创新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等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第二,学校体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及大脑的发育,改善身体各方面机能,能够培养学生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理,能够使学生在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学校体育可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学校体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度和身体协调能力。
三、学校体育的现状
体育课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很单一。现在体育课在中学里面不是被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内容左右,就是在高中里面为了毕业班能考取好的成绩干脆放弃体育课的教学。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本意是为了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在学校课程里面的地位,结果在执行的时候却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学生在体育课的大部分时间是为了体育考试反复练习,练了测,测了练,简单的操作、枯燥的练习充塞体育课堂,本来是学生很喜爱的学科,本来是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的课堂,变成了学生厌烦的课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对体育是没有丝毫感情的,更不会有兴趣,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四、学校体育改革和素质教育
第一,从教师角度看,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无论是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首先,体育教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体育教师要解放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和人才观。最后,体育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只有这样,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才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第二,从学生角度看,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原动力。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过于强调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义务性和工具性,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不够,因而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提高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这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第三,从学校体育课程制度看,首先我们要明确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传统思想习惯的影响,体育课一般采用四段教学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样的结构对课的各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人体的生理机制,而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牵制了教学中某些内容的正常发挥。但“四段结构”模式作为新教师常规教学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值得探讨的是我们如何吸收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的精华,与现代体育教学思想相结合。
总之,教育要“以人为本”,无论是国立学校的高标准、严要求,还是私立学校的先进理念、特色办学,都是为我们的孩子服务,使他们承担起未来的重任,而如何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样样兼备的好人才,则是我们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学校体育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在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前提下,坚定不移地实施学校体育的改革,使得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顾渊彦.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模式论[J].体育与科学,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