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丛考
——以毛晋等作家为中心

2016-03-28 15:18:03朱则杰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宗白华

朱则杰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杭州 310028)



清诗丛考
——以毛晋等作家为中心

朱则杰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杭州 310028)

清代诗歌研究薄弱,有待探讨的问题很多。诸如作家的时代归属与身份认定,出生时间与年龄推算;诗集内部的作品编排,各体作品的文字校勘,乃至作品著作权的考察、辨析之类,无不需要关注。现就涉及毛晋、汪远孙、金天羽及卜舜年、宗白华等作家的若干问题做一些考辨,供有关读者参考。

清诗;卜舜年;毛晋;汪远孙;金天羽;宗白华

清代诗歌研究薄弱。无论作家还是作品,诗歌本身还是诗人的其他文体、著作,以及某些相关文献,都存在大量有待探讨的问题,乃至各种实质性的错误。本文以毛晋、汪远孙、金天羽及实际生活于明代的卜舜年、主要活动于现当代的宗白华等作家为中心,对若干具体问题做一些必要的考察,为此后的清代诗歌研究以及文化建设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

一、卜舜年非清初遗民佐证

今人饶宗颐先生初纂、张璋先生总纂的《全明词》,卜舜年小传定其生卒年为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至崇祯十七年亦即清顺治元年甲申(1644),享年三十二岁,并称其“明亡,佯狂卒”[1]3225。清代以来不少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载(享年或作三十四岁),因此多将其归入清初的明“遗民”。

但与此相反,同样自清代以来,特别是有关地方文献,以及近年出现在互联网上的地方新闻、博客文章,对卜舜年的生活时代多有不同的记载或考订,一般认定其生卒年为明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至四十八年庚申(1620),享年三十四岁,而远未入清。

笔者旧读徐崧《百城烟水》,也曾注意到卷四“吴江县”所属补遗专门有“卜舜年”条,末尾叙及其妻沈氏:

其室沈氏,邑庠浚源女。年二十,适舜年。卜家贫早夭无嗣,惟一老姑相依,日夕纺织以供甘旨。姑卒,丧葬成礼。苦节四十余年,卒于顺治己亥秋,时年七十有三。[2]358

据有关地方文献记载,沈氏名兰英,也是一位诗人。以其卒年清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逆推,可知出生于明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与前述一般认定的卜舜年生年刚好重合,也就是夫妇同庚。假如卜舜年出生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或三十九年辛亥(1611),那么将小于妻子二十多岁,显然不合情理。而徐崧与卜舜年同为江苏吴江人,其生活年代(包括助其纂辑《百城烟水》的张大纯)与沈兰英部分交叉,有关记载又如此具体,因此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至于其中的个别细节与同时代其他某些文献记载略有出入,这并不影响整体上的价值。

另外,本师钱仲联先生主编的《清诗纪事·明遗民卷》“卜舜年”条,曾据清末民初吴江陈去病《五石脂》辑录卜舜年《乙卯冬日,奉寄伯明世兄五律一首》[3]1013。该“乙卯”为万历四十三年(1615);假如卜舜年出生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或三十九年辛亥(1611),那么当时年仅三五岁,显然也不合情理。这也就是说,卜舜年应当从《清诗纪事》中删去才是。

二、毛晋出生与年龄

明清之际江苏常熟著名藏书家、出版家兼诗人毛晋,其生卒时间如同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三十一《隐湖毛君墓志铭》所记:“生于己亥岁之正月五日,卒于己亥岁之七月二十七日,年六十有一。”[4]1142这里前一个“己亥”为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后一个“己亥”为清顺治十六年(1659),终年六十一岁。这本来是一件十分清楚的事情,但由于其生日的特殊性,却也见有某些微妙乃至错误的说法。

毛晋友人陈瑚《确庵文稿》卷十六《为毛潜在隐居乞言小传》,曾叙及:“明年丁酉改岁之五日,为其六十初度之辰。”[5]394这里“丁酉”为顺治十四年(1657),该年毛晋(潜在其号)其实还只有五十九岁。那么,陈瑚为什么称之为“六十初度”?考毛晋《野外诗》内有这样一题——《余与与治顾子,皆生于万历己亥。顾[此表转折]余生春前,日者推为戊戌;与治生腊月,在立春之后,日者推为庚子,其实同庚也。来年六十,敬赋长句奉祝》[6]129。检已故郑鹤声先生编《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确实有两次立春,一在正月初九日[7]167,一在十二月二十日[7]169。毛晋因为生在前一个立春之前,所以阴阳先生就把他看作上一年亦即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出生①另可参见拙作《清初江南地区诗社考——以陈瑚〈确庵文稿〉为基本线索》第一条“毛晋结社”有关叙述,《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第130页。,而顾梦游(与治其字)则与之刚好相反。类似情况,在其他地方的历史人物那里也曾发生过②参见拙著《清诗考证》第一辑之四《〈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第七十九条“程天锡”关于刘尔炘的一则按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上册第209页注[五]。,看起来还相当普遍。假如不了解这个微妙之处,而按照一般的“六十初度”逆推,那么在计算毛晋生年的时候也就会产生错误。

果然,清末民初况周颐《餐樱庑随笔》第一百零四则“毛子晋小传”,在引录陈瑚该文之后,就有这样一段按语:

据《小传》,子晋六十生辰,岁在丁酉,为顺治十四年,则是生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甲申入清朝,年四十七。确庵《娄江集》有《和陶挽歌辞哭毛子晋并序》云:“子晋弃我先逝,在己亥之秋七月。”盖年六十二也。③况周颐《餐樱庑随笔》,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76页。所引陈瑚(确庵其号)《娄江集》该诗并序,见《确庵文稿》卷四上,《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第250页。

这里一是认定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毛晋(子晋其字)六十岁,二是在逆推其生年的时候又犯了纯粹算术上的错误,结果造成了三年的误差。至于所说顺治元年“甲申”(1644)“年四十七”,十六年“己亥”(1659)“年六十二”,则都是在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出生的基础上推算出来的,自然也同样是错误的。

此处《餐樱庑随笔》的错误,本来可以置之不论,但因其涉及年龄计算中的一种方法问题,所以特地写在这里,或可作为一个提醒。

附带关于上文叙及的顾梦游,因其生日在农历万历二十七年已亥(1599)的十二月二十日之后,所以换算作公历倒确实已经进入1600年(2月4日之后)。不少著作没有注意到生日的情况,而仅仅根据其农历年份标注为1599年生,这同样也是一种错误。

三、汪远孙《借闲生诗》编年

汪远孙所撰《借闲生诗》,于其谢世后第四年亦即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由钱塘汪氏振绮堂开雕,现有《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该集内部作品编年排次,但错乱情况相当明显。例如卷一,《姑丈桐乡陆费春帆先生(恩洪)别二十年矣,癸未春仲,重过武林,款宿东轩,感旧摅怀,赋呈八律》[8]666-667,据标题明确作于道光三年(1823)“癸未春仲”;而此后第二题《东轩石猫联句》[8]667,才开始注为“癸未”。又同卷《题顾受笙(均)海天风雪卷子》[8]669,开始注为“甲申”(道光四年,1824);而其前《胡书农学士(敬)、诸秋士大令(嘉乐)、吴子律教授(衡照)、钱蕙窗孝廉(师曾)、庄芝阶舍人(仲方)、孙雨人学博(同元)集静寄东轩,饯陈扶雅(善)之吴门》、《半潭秋水一房山观瀑》、《同人集芝阶竹轩,分韵得“飞”字》、《同人集蕙窗先生江月松风草堂,分韵得“松”字》连续四题[8]668-669,参照汪远孙所辑《清尊集》卷一[9]1a-12a,实际上就已经是“甲申”年的作品①另可参见拙著《清诗考证》第二辑之十六《〈清尊集〉与“东轩吟社”》第一部分《集会与创作》有关叙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上册第666页、第667-668页。。至于该四题之间的次序,参照《清尊集》以及胡敬《崇雅堂诗钞》卷七[10]199-200,编排显然也不准确。日后如果有人整理《借闲生诗》,此类问题最好都能够予以解决。

附带关于已故袁行云先生《清人诗集叙录》卷六十五著录汪远孙《借闲生诗》[11]2245,称“是集……首胡敬序”;而按之原书,胡敬所撰实际是《内阁中书小米汪君传》(汪远孙号小米)。又称汪远孙“卒于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年四十四”;而胡敬该传实称“君卒于道光丙申五月八日,年四十三”②可见汪远孙《借闲生诗》卷首,《续修四库全书》第1519册,第664页;或胡敬《崇雅堂文钞》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494册,第120页。,并且与《清尊集》卷首《清尊集目》第一项作者总目第五十五家“汪远孙小米,乾隆甲寅[五十九年,1794]年十月十二日生”完全吻合[9]3b。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于汪远孙名下注其生年为“1793”[12]1000,盖即误沿《清人诗集叙录》而来。

四、金天羽《仙岩观瀑图记》校勘

金天羽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兼学者,一生著述很多。近年学术界刚刚为之整理校点了《天放楼诗文集》,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近代文学丛书》。

金天羽原籍江苏吴江,寓居苏州。“民国”十三年(1924)春,曾游历浙江温州,到过瑞安仙岩、乐清雁荡山等地。顷见《温州读书报》2011年第8期第4版最末,刊有王学钊先生整理的《〈仙岩观瀑图〉跋》,包括金天羽为朱鼎新而撰的《仙岩观瀑图记》和朱鼎新的跋语两项内容,并附有原画对应部分的照片。以此与校点本《天放楼诗文集》内《天放楼文言》卷五所收《仙岩观瀑图记》对勘[13]中册,672-673,发现文字不无出入。

在这些出入的文字中,校点本有三处明显的错误。一是前面“导登城南华盖山,折入朱霞洞”,“朱”字应作“飞”。二是中间“道书列仙岩为福地,班居二十有六”,“六”字应作“八”。三是后面“朱君晓霞点笔为图”,“霞”字应作“崖”。

据《〈仙岩观瀑图〉跋》,金天羽这篇图记,系次年书寄朱鼎新,再由朱鼎新“录置幅首隙处”。因此,原画上的文字,很可能经过朱鼎新的修订,其正确是完全应该的。而就金天羽这方面来说,虽然时隔一年,难免记忆有误,但与他自己的其他相关作品发生抵牾,这却有些不可思议。例如同在《天放楼诗文集》内,《天放楼诗集》卷十(《诗续集》卷一)当时所作《卧树楼》,小序称“城外飞霞洞”,首句云“飞霞洞口仙人去”[13]上册,261-262,“飞”字即均不误。又《天放楼文言》卷四有《朱晓崖(鼎新)千佛图序》一题,文内称“晓崖居士”[13]中册,622,“崖”字同样也都不误。校点本在《仙岩观瀑图记》处,如果能够根据这些相关作品酌加校记,那就可以避免错误的延续。而如今有了这幅原画的照片,所有文字出入更是全可以解决了。

另外,对比《〈仙岩观瀑图〉跋》与校点本《仙岩观瀑图记》的标点,也能发现一些细微的差别。例如校点本“坐有徐澄秋大令诘朝”云云,《〈仙岩观瀑图〉跋》在“大令”之后添有句号,即非常正确。盖“诘朝”意思是次日早晨,而并非“徐澄秋大令”的名字;又《天放楼文言》卷五《孟楼记》曾提及“县令徐澄秋祥麟”[13]中册,648,同样可以参证。

五、宗白华诗误作谢灵运诗

家乡浙江永嘉有一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楠溪江,我老家的村子就在楠溪江畔。很多年来,在有关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介绍文字中,经常会看到所谓中国山水诗鼻祖、曾官永嘉郡太守谢灵运描写楠溪江的两句诗:“叠叠云岚烟树杪,湾湾流水夕阳中。”(“杪”或写作“榭”,“湾湾”或写作“弯弯”)有时甚至还印到书籍图册的封面或扉页上。但是,直感告诉我们,在谢灵运所处的晋宋之际,格律诗尚未萌芽,甚至七言句式都还极其罕见,根本不可能写出如此格律谨严、对仗工整的七言诗句。事实上,现存谢灵运的诗集内,也确实没有这两个诗句。这就是说,这两句诗肯定是窜自别人的作品。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这两句诗的真正作者,其实是已故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今人所编《宗白华全集》凡四卷(册),第一卷第一题《律诗四首》第一小题《游东山寺二首,有序》,第一首正文就是:

振衣直上东山寺,万壑千岩静晚钟。

叠叠云岚烟树杪,湾湾流水夕阳中。

祠前双柏今犹碧,洞口蔷薇几度红。

东晋风流应不远,深谈破敌有谁同?①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册第1-2页。据校记,尾联两句或作:“一代风流云水渺,万方多难吊遗踪。”另可参见下文所述《我和诗》。

据小序及有关校记等,此诗乃作于“民国”三年(1914)正月。当时作者还只是一个十八岁的中学生,到浙江上虞的亲戚家度寒假,往游当地名胜古迹、相传为东晋谢安隐居之所的东山,写下了本小题诗歌。大约十来年之后,作者在《我和诗》一文中,又忆及此事,说“这是我第一次的写诗”,同时全文迻录了本小题诗歌[14]152。

考谢灵运的出生地正在上虞,当时为会稽郡的始宁,谢安是他的族曾祖。也许由于这里面的某种联系,人们遂把宗白华先生的这两句原来描写上虞东山谢安遗迹的诗歌,当成了谢灵运描写永嘉楠溪江的作品,而辗转传抄,迄无休止。只是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究竟为谁。希望从今而后,家乡能够把这个著作权归还给宗白华先生。当然,如果说这两句诗歌借用来形容楠溪江也非常合适,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情。

附带关于宗白华先生,他虽然生于清末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但其“第一次的写诗”应始于“民国”时期,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他不能算作我们所说的清代诗人。现在以本条置于“清诗丛考”之末,可以视为一个特例。

[1]张璋,饶宗颐.全明词: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钱仲联.清诗纪事·明遗民卷:第2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4]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陈瑚.确庵文稿[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6]毛晋.野外诗[M]//丛书集成续编:第17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7]郑鹤声.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汪远孙.借闲生诗[M]//续修四库全书:第151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汪远孙.清尊集[O].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钱塘振绮堂刻本.浙江大学图书馆藏.

[10]胡敬.崇雅堂诗钞[M]//续修四库全书:第149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第3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12]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第2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3]金天羽.天放楼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4]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Textual Research on Qing Poems:Focusing on Mao Jin,etc.

ZHU Zejie
(College of Media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

There has been a weak research on the poetry of the Qing Dynasty.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explored,such as the writers’identity,the year when they were born and died,the time they belong to,the work arrange⁃ment in the poetry anthology,the works of the collation of the text,and the copyright of poems.All these problems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Now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Mao Jin,Wang Yuansun,Jin Tianyu,Bu Shunnian,and Zong Baihua,etc.to give some reference to relevant scholars.

Qing poems;Bu Shunnian;Mao Jin;Wang Yuansun;Jin Tianyu;Zong Baihua

朱则杰(1956—),男,浙江永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诗歌。

I207.22

A

1008-2794(2016)01-0109-04

2015-10-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清诗续考”(13YJA751074);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清诗续考”(136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清诗续考”(13NDJC024Z)

猜你喜欢
宗白华
郭沫若、宗白华讨论墨子的通信
郭沫若学刊(2023年3期)2023-10-20 10:40:25
宗白华“散步”中发现的美
博览群书(2022年12期)2022-05-30 16:09:38
宗白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论析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我们
诗潮(2017年6期)2017-11-25 08:44:49
试论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对古希腊的中庸精神的阐释
魅力中国(2017年19期)2017-06-16 14:34:11
现代美学艺术学所照临之莎翁——宗白华论莎士比亚戏剧
论歌德对宗白华的影响
中国特色艺术学思想体系的建构与思考——读时宏宇的《宗白华与中国当代艺术学的建设》
宗白华美学思想渊源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