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加工的认知机制研究

2016-03-28 22:30周海波易靓靓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字面显性隐喻

周海波,易靓靓

(1.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2.湖南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隐喻加工的认知机制研究

周海波1,易靓靓2

(1.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2.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隐喻加工是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关注的主要问题是隐喻加工与直义加工的区别以及隐喻加工时大脑左右半球的作用.本文从隐喻加工相关的时间进程与大脑半球机能两方面回顾了隐喻加工研究的一些经典理论假设与行为实验研究,同时指出了当前隐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隐喻;时间进程;大脑半球

隐喻是一类特殊的语言现象,对隐喻的探讨超出了修辞学的范围.文章从隐喻加工相关的时间进程与大脑半球功能梳理隐喻加工的认知机制.

1 时间进程与隐喻加工

1.1标准模型

标准模型认为,语意是分层次通达的,字面意义优先于隐喻意义,如“生活是一场旅行”,先激活与旅行相关语意,再激活旅途的欢乐或艰辛.Clark认为标准模型的典型例子是三阶段模型[1-2],如“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第一阶段字面意义,婚姻是坟墓;第二阶段结合句子上下文情境,如果与情境相合则完成加工,否则进入第三阶段;即寻找另外一种与句子直义不一致的真正语义,婚姻在“归宿”这个层面上与坟墓有类似之处.

1.2情境依存假设

与情境相关联时,隐喻意义是唯一通达的.在拒绝字面意义之前,情境触发对隐喻意义的自动搜索,隐喻干扰字面意义加工,隐喻意通达是在这一干扰过程发生之前,即干扰作用可能发生于被试的决策阶段而不是正常理解阶段.

1.3平行假设

平行假设认为隐喻与直义句的关系不是层次先后而是平行的关系.Glucksberg指出隐喻理解并不存在转换过程;当与情境一致时,隐喻句与直义句的加工时间均要比只有一种语义时要短,与情境一致的直义语义有助于隐喻意义的理解[2].

目前关于隐喻加工的时间进程问题学界并没有确切的定论,如Glucksbery指出直义材料无加工优势,隐喻加工也可直接快速加工,可能是某些因素导致了实验结果的不一致,包括刺激熟悉度、适应性、情感效价等.

2 大脑半球机能与隐喻加工

2.1左半球语言优势说

大量临床观察,特别是失语症的研究表明左脑为“语言优势”半球,在言语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达克斯发现语言障碍与大脑左半球损伤有关;布洛卡解剖病人大脑后宣称“我们用左脑说话”,确定了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和人类语言功能有关;威尔尼克发现左半球颞上回后部受损伤后引起言语障碍,而右脑的相应区域损伤并未发生失语症;韦达采用一侧大脑脑麻痹方法,发现大脑左半球麻痹病人几乎丧失语言功能,而右半球麻痹对语言功能影响小;Sperry切断联系两大脑间的胼胝体,证明了分离的右半球无语言功能.在此时期,右脑在语言上的作用未能充分受到学者注意,一般认为右半球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哑区”.

2.2隐喻加工右半球假设

英国神经病学家Jackson指出,左半球损伤并不会导致全部语言功能丧失,而是会对语言功能有所保留,如“自动化”使用词素等能力.右半球的功能便与这些有限的语言功能相关.

2.2.1临床观察

吊蔓在第一长序开花时进行,可用塑料绳进行吊蔓,吊蔓时系根系的绳子不能勒得太紧,要有一定松度,以求它有生长空间。

左半球损伤或是切除仍然可保留部分语言功能.Zollinge的案例报告中发现当病人切除了左脑皮层后还能回答“是”、“否”,能讲“再见”、“请”等相对简单的语句;Crochatt报告中指出,当切除左脑皮层后病人能说出简单的“是”“否”等单词,2周后能说“我什么都不想要”等.Hiller的报告中指明左半球全部切除的患者术后并不能讲话,但16天后却可叫“爸爸”、“妈妈”这样的简单词汇,36天后能顺利理解他人语言,能叫出他人全名.Brownell的研究发现则跟隐喻加工相关,即左半球损伤时保留部分理解形容词隐喻意义的能力,而右半球损伤时,则会更多关注字面意义[2].

据此,人们提出假设,认为左半球跟基本语言功能相关,与语言加工的字面意相关;而右半球负责语用学功能,通常跟句子的非字面意义相关.隐喻语言加工的右半球假设认为,在加工非直义语言(如隐喻)时,右半球可能起着关键作用,特别当隐喻加工过程包含较高层次、自上而下的复杂句子语义的整合过程时,大脑右半球的作用愈加重要.

2.2.2脑损伤病人的隐喻加工研究

Winner与Garden在早期便对脑损伤病人进行了隐喻相关实验研究,使用隐喻句子及图片,在图片相关任务中,左半球损伤病人完成任务的比例远大于右半球损伤病人(分别为58%和42%);在口头任务中,右半球操作比左半球损伤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分别是85%和54%).由此推论右半脑损伤的病人能直接地理解隐喻,但却无法很好地解释情景依存的隐喻[3].后人的实验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在Brownell的的研究中分别给左脑损伤与右脑损伤患者呈现三字词为一组的词汇对,让被试选择意义语义上最接近的两个词.右脑损伤者选择的词更多的与字面意义相联系,而左脑损伤患者对非直义的隐喻意选择较多[2].

2.2.3正常人的隐喻加工研究

正常人的实验结果同样支持了右半球优势理论,Anaki的研究采用半视野呈现技术,以正常人为被试,采用不同的SOA(200和800ms)与不同的呈现视野(左、右视野)实验模式.结果表明,短SOA情境下,字面材料的启动-目标组仅在右视野/左半球模式下发现比较明显的启动效应;长SOA情境下,隐喻意义公在左视野/右半球模式下产生明显的启动效应,另一方面,字面意义在右视野/左半球模式下产生了明显启动效应.同时,在脑成像研究方面,fMRI研究支持了右半球假设,Mashal的研究中发现隐喻加工时更多激活右半球[2],在Botti的研究中使用PET使用正常被试,分别在隐喻与直义材料下进行适合性判断任务的操作,结果发现,隐喻材料加工时右额叶皮层激活增多,直义材料并没有这种相应的激活效应.在Sotillo研究中,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让被试判断目标词能否解释前面的隐喻句,溯源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的目标词在颞中区、颞上区有不同激活[4].

但也并非所有的研究均支持右半球优势假说,Faust的研究发现两半球的激活程度均等[2];甚至还有某些完全相反的情况出现,即左半球激活程度要显著的高于右半球,如Stringaris的研究指出,隐喻加工时在左侧额下区,左中央前回,左顶叶有更多的激活[6].

2.3模糊编码假设

上述的不一致结果可能跟实验程序,实验范式,实验材料属性(词频,熟悉度等),被试个体差异等相关.Schmidt提出将实验材料(隐喻句与直义句)按熟悉与不熟悉进行区分,结果表明不同熟悉度材料导致了脑半球加工的差异[6].

Mashal的研究发现,两半球在语义加工能力上有差异,在实验1中区分不熟悉语义信号的能力右半球强,实验2结果表明两半球区分字面与无关配对词的能力是同等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左半球加工字面材料要快,研究支持了模糊加工假设[3].

2.4意义显性度假说(GSH)

GSH理论同样考虑材料的综合属性.Giora提出用意义显性来代表一种程度,可依语言材料的习俗性、熟悉度、词频或特定语境的给定状态而区分[2].心理词汇层面加工的语义称之为显性;非心理词汇层面称之为非显性;间于两者之间,如低熟悉度、低词频编码则称之为低显性[5].加工时显性语义优先,直义与非直义材料均体现这种优先性.

左半球对显性语言材料敏感,右半球对非显性语言较敏感,所以熟悉隐喻选择性激活左半球,而新异隐喻则右半球激活较多,造成隐喻与直义、熟悉隐喻与新异隐喻加工的脑区差异的决定因素是语言材料的显性程度而不是隐喻性程度[6].

Schmidt实验支持GSH,在研究他们使用半视野技术,发现非显性语义、语义联结较远的低熟悉度语言材料加工时有明显的右半球优势,而显性语义、语义连接紧密的材料加工则表现出左半球优势,隐喻句与直义句材料均存在这类现象[2].Mashal的研究使用熟悉隐喻、新异隐喻、直义材料与无关配对材料,发现新异隐喻包含有非显性语言成分,熟悉隐喻与直义则包含显性成分,主成分分析发现材料的显性因素决定脑区的差异,结果支持了GSH[5].

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不支持GSH,Rapp等采用fMRI技术,呈现直义与隐喻材料,考察颞上回,颞中回,颞上回等脑区,实验结果并未发现脑区侧化现象[6].

2.5综合模型

哲学中的二分法存在于众多学科领域,也有人使用二分法模型来解释语言加工:非直义语言在脑内的储存与加工可视为双加工,一类关于新异语言,使用音韵学、语形学、语法规则;一类是以规范的、刻板形式与习俗化意义进行,而整个过程需要两半球的参与[2].如Jung-beeman提出自然语言加工BAIS模型,将自然语言加工分为三个语义阶段:激活、整合、选择,需两半球协同作用,成一个神经网络,处理语言[2].这一结果得到了实验研究的支持,如Mashal发现,无论是新异隐喻、熟悉隐喻还是直义表达,都包含有一个相同的由两半球共同构成的神经网络[2].

3 结语

如同人类其他心理与生理活动一般,人类对自身语言加工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吸引着多学科的关注,研究也进一步细化.关于隐喻与直义加工过程的区别以及隐喻加工时的左右两半球之间的差异问题,虽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随着研究的积累,研究范式的成熟,研究技术手段的进步,这些存在争议的论题可以引导人们探寻隐喻加工的机制,为语言加工乃至更清楚的认识人类自身提供帮助.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周海波.中文隐喻加工神经机制的ERP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与ERP神经成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吴念阳.隐喻的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5〕马利军,张积家.比喻性语言加工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9):1394-1402.

〔6〕李莹.汉语隐喻理解的认知加工过程与神经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9.

B842

A

1673-260X(2016)10-0068-02

2016-07-07

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12B048);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B2134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JJ3070)

猜你喜欢
字面显性隐喻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别误会这些英语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