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结尾的艺术例谈

2016-03-28 22:00涂翠玲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

涂翠玲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 523106)



文学作品中结尾的艺术例谈

涂翠玲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106)

摘要: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结尾要精心构思。结尾的方法很多,通过对几部经典名篇结尾的分析,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首尾呼应式、出人意料式、自然收束式、开放式、情景渲染式、哲理式。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章结构;结尾;写作艺术

结尾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优秀的作品,不管前面部分写得如何完美,如果结尾仓促,不合情理,多少会白璧微瑕,留下遗憾。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很多有经验的作家在结尾部分很下功夫。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的结尾就改了39遍。古罗马作家奥维得说过:“凡事的收尾贵如皇冠。”19世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也说:“好的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他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读一遍。”这些伟大的作家以他们丰富的创作经验告诉人们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文章的结尾,不能掉以轻心。

怎样的结尾才算是好的结尾?元朝人乔梦符有个形象的比喻,认为文章的结尾应该如“豹尾”,明朝的许榛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结局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些都对文章的结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文章结尾的方式多种多样, 不可能一一列举,每种结尾的方法都有优点,优秀的作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结尾方式。以下结合几篇具体的文学作品,探讨结尾常用的方法。

1自然收束式

自然收束式就是作者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不刻意去设计涵义深刻的哲理语句,也不故意去雕琢丰富的象征意蕴,自然而然地结束全文。运用这种结尾方法,要避免文章真的结束了,要做到文章结尾了,意义却没有尽,也就是许多评论家推崇的“言已尽,意未尽”,要让读者产生一种吃橄榄的感觉——虽然咽下去了,嘴里还留有余味,让人回味无穷。这种结尾的好处是让读者产生一种单纯明快、朴素无华的美感。以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为例:“我把护士赶走,关上门,熄了灯,可这也没什么用。这像是同一尊石像告别。过了一会儿,我走了出来,走出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

这是主人公亨利在妻子凯瑟琳死于难产后,不顾护士的阻拦,执意要进手术室与她告别的场景。这个场面,叫一个没有经验的写作者来写,肯定会大肆渲染一番,写主人公怎么呼天抢地、痛哭流涕,写主人公内心如何悲痛、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写雨怎么哗哗地下、正像亨利悲伤的心情。可是海明威只是冷静地、客观地再现了人物的语言、动作,没有掺杂任何主观的议论和渲染。有的读者认为这样结尾太过于枯燥,不能真实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实,这是读者的误会。冷静客观的描写表面看来不动声色,其实内里却饱含强烈的情感,就像平静的大海,表面波澜不兴,其实暗涛汹涌。从作者客观的叙述中,感受到亨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

海明威的作品以简明含蓄见长。他曾经说过:“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1/8在水面上。”他以“冰山”作比喻,认为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只应该描写露出水面的“1/8”,而水下的部分(即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7/8”,应该让读者根据文本和自身的经验去想象补充。这个结尾正体现了海明威鲜明的艺术风格。

2首尾呼应式

首尾呼应式也叫照应式,指在文章的结尾,内容要与文章的题目或者开头部分相呼应,使文章前后贯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种结尾的好处是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润,浑然一体的感觉。

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运用了这种结尾方法。这个剧本从构思到最后完成,歌德用了将近60年的时间,可见作者的创作态度是多么严谨。在剧本的开头部分《天上序曲》里,天主认为人虽然会犯错,但是会不断进步,而恶魔梅菲斯特却认为人糟糕透顶。由于两个人对人的看法完全不同,梅菲斯特向天主提出打赌,他提出的赌赛内容是:只要天主许可,他能把人类的代表浮士德引向堕落、毁灭,他向天主提出,如果他赢了,他要浮士德的灵魂。剧情围绕着这个赌赛展开,剧本的基本内容就是写浮士德在梅菲斯特的陪伴帮助下,力图改变现状、不断寻求发展的故事。在剧本的结尾,浮士德死了,梅菲斯特自以为取得了赌赛的胜利,准备攫取浮士德的灵魂。这时,天使降临,带走了浮士德的灵魂,天主赢得了赌赛的胜利。剧本以打赌开始,结尾又回到赌赛,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3出人意料式

出人意料式也叫兴波式,通常指在文章结尾时,情节超出读者的预期发展,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个结果虽然超出读者的心理预期,但是合情合理,读者不会产生突兀之感,细细思量后,还会赞叹作者构思精妙。运用出人意料式结尾不仅可以使叙事曲折有致,内容丰富多姿,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出人意料式结尾戏剧性极强,可以让读者产生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美感。

美国19世纪短篇小说家欧·亨利非常喜欢运用这种结尾方法,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式结尾”在他的代表作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以《麦琪的礼物》为例:德拉和吉姆是一对夫妻,他们深爱着对方,为了给对方买圣诞礼物,他们瞒着对方卖掉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德拉卖掉了自己最美丽的头发,为了给丈夫买配得上金表的白金链子,吉姆卖掉了家传的金表,为了给妻子买配得上美丽头发的梳子。当他们拿出礼物之时,丈夫的金表没了,妻子的美发没了,他们的礼物没有任何用途。读者阅读到这里,不仅为这对贫穷夫妻的真爱感动不已,而且也由衷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带家具出租的房子》、《最后一片叶子》、《警察与赞美诗》等名篇也用了这种结尾方法。

4开放式结尾

开放式结尾,就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并不把人物的命运明确交待出来,而是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构想结局,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给人物设计一个结局。开放式结尾的特点是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因为生活不能给读者提供明确的答案,只是在时间的流逝中让读者去寻求答案,并且得到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所以,相对圆满式结尾,开放式结尾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看19世纪挪威著名现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玩偶之家》的结尾:“娜拉:须要改变到那步田地,要使咱们在一块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会了。 (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倒在门旁一张椅子上,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抬头四望,站起来)屋子空了,没有人了!她走了!(忽然希望地)啊,奇迹中的奇迹——? (下面大门关闭的声音)。幕就落在娜拉出走的碰门声中。

这是女主人公娜拉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只不过是丈夫的一个大洋娃娃时,毅然与丈夫海尔茂决裂的场景。剧本随着娜拉的出走结束了。但是娜拉出走以后会怎么样?作者并没有明确交代。娜拉的结局引起了读者的思考、讨论。鲁迅就写过一篇文章讨论娜拉的结局,在鲁迅看来,娜拉的结局不过两种,不是回来,就是堕落。娜拉的结局到底会是什么样的?这个讨论现在还在继续,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着娜拉的故事。开放式结尾,就是这样,故事虽然讲完了,却给读者留下意味深长的思考,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

5情景渲染式

这种结尾的方式,一般是在文章结尾处描写客观景物,景物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特有的情感,借以渲染气氛,从而更好地烘托主题。

以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为例。该书通过男主人公葛利高里的遭遇,表现了从1912~1922年十年间,顿河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彷徨、流血,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的痛苦历程。葛利高里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一个哥萨克农民,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葛利高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三次加入白军,两次参加红军,一会儿红,一会儿白,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在历史转折的十字路口,他找不到正确的方向,不知道哪一条路才是正确的,才是他该选择的。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生命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922年春天来到的时候,他决定结束逃亡的生活,回到家乡,接受苏维埃政权的审判,坚决站到革命阵营。这一段野火烧过的草原景象照亮了葛利高里眼前“漆黑一片”的生活,他终于找到了他该走的道路。作者肖洛霍夫说“葛利高里返回故土,他仍然有着一颗活生生的心灵。这表现了他的刚强!”作者就在这里结束了全书。小说结束了,读者的阅读没有结束,许多读者在思考,葛利高里回来后,他的命运如何?是新生还是毁灭?这段景物描写蕴含了作者的态度,读者可以好好体味一下。

6哲理式

哲理式结尾是指在文章结尾处,用饱含哲理的议论,引起读者的思考、回味,启发读者从中领悟作者的深意,从而获得某种启迪和感悟。这种结尾的好处是言简意赅,意蕴深刻,使读者产生一种意味深长的美感。运用哲理式结尾要特别注意的是,议论要精当、要恰到好处。

如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代表作《老实人》的结尾是一句富于哲理的名言:“种咱们的田地要紧。”这个结尾让读者重新审视老实人的一生。作者通过老实人饱经磨难的遭遇,批判其盲目乐观主义哲学,“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这个结尾,既给读者留下无可奈何的怅惘,又让读者产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心。

再看看中世纪伟大诗人但丁的代表作《神曲》的结尾。但丁在最崇拜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帮助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游历炼狱之后,诗人心中的恋人贝娅特丽斯前来迎接他,带领他进入了天堂乐园,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诗人见到了上帝,但上帝的形象如电光一闪,迅即消失,作品用一个比喻句:“犹如车轮被均匀地推动,正是这爱推动太阳和其他群星”结束全文。但丁实际上告诉读者,高尚的生活是由爱和知识构成的。这个道理对于今天的广大读者依然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7小结

文章结尾的方法很多,写作时,作者往往不单一地使用某一种结尾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究竟使用何种结尾方法恰当,这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通盘考虑,既要考虑突出主旨,也有考虑文章的艺术魅力。不管运用何种方法结尾,都要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的思考,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国建.基础写作[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范大灿.德国文学史(第二卷)[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6.

On Art of Ending of Literary Works

TU Cui-ling

(City College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523106, China)

Abstract:The e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 article. A good end needs to be carefully conceived. There are a lot of methods of ending. Through analyzing the ends of several classic and famous works, some common methods of ending are introduced: end echo type, unexpected type, natural bringing together type, open type, scene rendering type and philosophical type.

Key words:literary works; text structure; end; art of writing

DOI:10.14079/j.cnki.cn42-1745/tv.2016.01.025

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96(2016)01-0076-03

作者简介:涂翠玲(1971-),女,湖北赤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写作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4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从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看当代观赏石的鉴赏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文学作品与数学
英语模糊语言翻译教学改革探析——以文学作品《飘》为例
姜敬爱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