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砚霞(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 046011)
翻译生态分析法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李砚霞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046011)
摘要: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思维转换的过程,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是影响译者对译文选择的根本因素。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视角以隐喻的思维方式重新解构翻译过程与本质,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一理论为翻译教学实践中“翻译生态分析法”的产生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环境;翻译教学
纵观多年来中西方学者的翻译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翻译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角度殊异,宏观与微观兼容并蓄,学科交叉错综复杂;翻译研究的领域由静态转向动态层面,从思维层面对翻译活动的过程作了更多的探讨,研究方法跨及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符号学、社会学等。近几年,国内一些学者试图从自然科学生态学的角度揭示翻译者翻译过程的多维思维模式。这一角度的转换,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对处于中心位置的译者——学生的思维过程的动态分析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这将有助于改革翻译教学方法。
对于翻译的过程,中外学者基本达成这样的共识,大体上把翻译的过程分为分析理解,思维转换,选择表达三个阶段。比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就把翻译过程概括为三步:第一步分析,就是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原文的表层结构即原文的信息进行分析;第二步传译,就是译者在脑子里把经过分析的信息从原语传译成译语;第三步重新组织,就是把传递过来的信息重新加以组织,最后使之完全符合译语的要求[1]114。奈达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从语法意义上分析原文,也涉及到了运用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去分析词语的所指意义和内涵意义的问题,但对译者的思维活动却未详尽阐释[2]。
翻译的思维过程不是一维的抽象思维,它包含着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交错运用[3]。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翻译中的思维的多维度做了全新而巧妙的解读。这一理论的基础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4]在“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之下,将“译者为中心”的理念明确地体现在翻译的定义之中——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5]。奈达所说的翻译的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译者适应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的过程,这个“世界”就是译者若要产出译品必须适应的“翻译生态环境”,这个适应的过程也是译者运用思维理解传译的过程。通过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就能清楚地透视译者翻译过程中思维脉络。译者的思维自始至终控制对原文的分析,以及把经过分析的原文信息从原语转换成译语,到重新组织、调整、润色,直到加工成成品的最后阶段。按照生态翻译学的观点,这种思维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译者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一切能量适应特定原文、源语、译语所构建的环境搜寻出这种环境下尽可能多的表达原语意义与风格的对应表达,产生出适应性程度最高的译品,翻译过程中这种适应与选择的艰难程度在文学翻译中表现的尤甚。译者的思维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应当是受特定环境要素所控制的发散性思维,既要表现译者的独特思维的风格特点,同时又是在原文、源语和译语控制的范围之内的自由与挥洒,允许译者在一定的框架内引导思维向各个层面自由发展,这就是翻译的特点。
研究翻译教学的特点实际就是研究作为译者的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的动态,这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析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适应翻译环境要素时做出选择思维过程,教师就可以找出学生习作中出错的根源,对症下药。为了更直观一些,我们把传统翻译教学法与翻译生态分析法做一比较。概括而言传统方法基本上是“讲解技巧——翻译练习——教师批改练习并作一般性讲评”[6]。翻译生态分析法可以概括为:英汉思维对比与训练——翻译实践——学生对原文生态环境分析讨论——习作产品——教师结合学生习作和讨论进行总结。可以看得出两者都是以学生的实践产品作为师生交流的主要通道,因为实践产品本身就是学生的思维产品。而传统方法如果没有经过对学生的思维转换训练,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本质差异寻找规律,而是象产品检验员那样一件一件简单地发现并指出错误,那么各种各样的错误还会出现,因为语言现象层出不穷千差万别,关键是没有从错误的根源——思维层面去分析问题即学生面对原文本所做的环境要素分析和学生面对这些要素在思维上的适应与选择过程的分析。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译文一:Seek,seek;search,search;
Cold,cold;bare,bare;
Grief,grief;cruel,cruel grief.
译文二:Searching,seeking,endlessly;
Alone,lonely;
Moody,gloomy.(朱纯深译)
译文三: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许渊冲译)
翻译思维训练课上,笔者列出以上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前三句的三个译文,然后询问学生们以上三个译文中哪个最好,哪个次之,为什么?结果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译文一最好,译文二次之。问其原因,学生回答:因为译文一和原文最像,都使用了词的重叠,最贴近原文,译文二部分重复,部分贴近原文,所以次好。译文三改变最多,最不像原文,也就是不信,所以最次。通过询问我们发现这就是学生面对原文的思维过程,他们认为原文使用叠词是原文的特色,译文应尽量保留原文特色,因此译文的选择也同样使用叠词比较好。然而,殊不知重复与叠词的使用是汉语的特色,英语中的重复并不普遍,尤其是像原文中的连续重复与重叠更不擅长,对于汉语的重复与叠词,英语通常采用省略、替代、或用抽象的副词、形容词等进行融合翻译等手段。因此,译文一是一种貌合神离的翻译,这是对原文与译文特点不够了解所作出的选择;译文二采用副词endlessly进行抽象融合,同时采用谐音等音韵手段来代替原文的叠词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转换方法,但绝不是简单生硬的模仿与重复;译文三是译者在面对原文叠词的连续重复在译文中不能找到对等形式所做的一种意译的选择,它用隔行押韵来弥补不能使用叠词的缺憾,也不失为一种恰当选择。
为什么英汉两种语言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当译者要将这样的汉语诗句译成英文时便自然处在了这样的翻译环境中:首先是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本身形态自足,不需要利用词语的重复来满足语法或修辞需要,而汉语是意合型语言,自身形态缺乏,往往通过词语重复或句式的重复来弥补形态的不足。其次是英汉语言在古典诗歌形式上的差异,原诗属汉词的形式,有一定的格式,在英语中是不存在对等形式的,因此想通过形式的对应来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是不现实的。
例2.办事快捷:该区全面推行项目登记制,投资者只需提交完备的申办公司的材料,六天就可领到工商营业执照副本。该区实行办事限时制,对区内各部门办理有关事项严格实行限时办事制,做到“区内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学生译:High Speed Work. The zone carries items register system in all around way. Investors only need to present complete material of applying for setting up a company. It takes 6 days for them to get the copy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usiness license. The zone carries out work limit time system in every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ve commission in free trade zone. They do “the business of free trade zone specially, at once and as well as possible.”
这是翻译实践课上学生的翻译练习,上面的译文是其中一个学生所译。教师没有拿到课堂来纠正某些问题,而是首先让学生畅所欲言采用“作坊式”的brain-storming的讨论模式,从原文的文体、题材、语体、句式特点、用词特点等进行分析。经过讨论学生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文属于类似于公文文体,题材是对某区办事制度的叙述,客观性强,语言用词简洁客观,不具描述性。翻译成英语应该采用较为庄重严谨的现代汉语,用词应避免使用口语特征明显的词句,尽量采用较为正式的抽象概念词语与术语。讨论之后,让同学们就以上学生翻译做一个修改,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学生们首先指出几处用词用句明显不符合该文语体与文体色彩的地方,我们用下划线标出,并把大家共同修改的译文写在下面:
修改译:Efficiency. The zone has a project registration system at work. Investors only need to present required documents in applying for business startup.It takes 6 days for them to get the business license from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dministration. The zone works on a managed schedule in handling applications to all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or commission in the free trade zone.The new guideline for zone department is “Every application shall be handled specially, punctually and satisfactorily.”
经过修改之后,我们发现修改译文显然在用词上更加抽象、概括,语体色彩更加客观严谨。通过这样的作坊式的训练,有效提升了学生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灵活的思维转换能力。
以上仅是两例翻译生态分析的课堂,只能反映部分语言现象,但从以上的例子看出,译者在面对一个拟翻译的原文本时,首先要对自身所面临的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翻译环境”做一个了解与分析,对语体、词、句、语篇、文化信息、修辞风格等要素在译文中做出合理的选择。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并不容易,需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师生的有效配合方能奏效。鉴于此,我们对翻译教学的改革做如下启示:首先,对于翻译教学内容的设置要贯穿以“思维对比为主线”统领词、句、篇等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词句分析为主线”的教学内容设置;其次,翻译实践课践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启发、学生实践”的原则,与生态翻译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第三,改变传统教学法,结合“翻译作坊”的运作模式,增加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翻译生态环境分析”环节,采用“brain-storming”的运营机制建立新型的翻译教学法。这样的改革有利于从思维上找到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阻止翻译过程母语负迁移造成的中式英语,提高译者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6]李本现.浅析翻译动态层面促进翻译教学.语言与翻译(汉文)[J].2002,(1):49-51.
[3]杨自检.谈谈翻译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中国翻译[J],2008,(6): 11-15.
(责任编辑郭佳)
作者简介:李砚霞(1972—)女,山西长治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3
基金项目:长治学院校级课题“翻译生态分析法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Y201512)。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6)01-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