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生物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及展望

2016-03-28 14:38林海涛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林海涛,魏 阙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长春 130600)



东北亚生物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及展望

林海涛,魏阙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长春 130600)

[摘要]生物农业相比较于传统农业优势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目前农业种种不足。但生物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资金作支撑。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国际间的科技合作,开展共同研发就成为了我国的理性选择。东北亚各国资源优势互补,科技研发合作潜力巨大。东北亚各国在生物农业领域的合作有着广泛的前景。本文就东北亚生物农业的科技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我国在促进该领域国际间的科技合作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于发展我国生物农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合作;生物农业;科技合作;东北亚科技

生物农业是可以通过科技的力量发挥有限的农业资源的最大生产力,并且可以实现绿色无污染的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生态平衡,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发展生物农业既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一项国家战略,也是我国农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在指导我国科技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将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农业列入到未来5年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中,明确了生物农业发展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地位。随后在2009年,国务院发布《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为把生物农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画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制定了具体的措施。4年后,在国务院另一篇具体的指导文件《生物农业发展规划》中,国家为生物农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8项重大任务及17个分任务,并提出明确期望,预计到2015年,使我国每年生物农业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人民币。

但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成熟的技术作支撑,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人才稀缺、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科研体系有待完善等科技资源现状又难以为成熟的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提供有力支撑。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国际间的科技合作,共同对发展生物农业的关键技术节点进行攻坚这一选项便进入了生物农业从业者的视野。东北亚各国科技资源禀赋互补,科技研发协同效果明显,东北亚国家间的生物农业科技合作有着广泛而令人期待的前景。本文主要就高技术生物农业在东北亚国家间的科技合作的现状进行总结,并对东北亚生物农业研发领域下一步的合作要点作出科学的展望。

1生物农业的概述

1940年瑞典人Mueller首先提出生物农业的概念, 他将生物农业定义为一个只需要少量能源投入的、可以自给自足的、平衡的农业系统。该系统可以在内部解决传统农业中的施肥和杀虫等传统农业面临的瓶颈问题,因此其一方面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如前文所述,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发展生物农业,但另一方面,我国在生物农业产业建设上还有很多不足。吴楠等认为我国生物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产业规模小、产品缺乏创新,而且科技成果产业化率较低[1]。杨廷双根据黑龙江省发展生物农业的实际基础,总结出加快黑龙江省生物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营造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另一方面需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提升研发水平,争取获得重大科研突破[2]。张鸿等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总结了四川省发展生物农业所必须的保障措施,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在四川省内开展技术合作[3]。可以说,加强国际交流作为促进我国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已经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产业界的重视。

2东北亚国家间高科技生物农业科技合作的现状

东北亚的生物农业合作既包括双方区域合作方式也包括多方区域合作方式。目前在东北亚地区存在的生物农业科研合作主要是基于双方的生物农业技术交流和共同研发。但是由于农业安全在国家战略层面的独特地位以及东北亚各国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大不相同,东北亚国家间的科技合作较少。但是在对农产品需求由单纯的食用越来越延伸到生产环节的无公害环节的今天,共同发展生物农业技术无疑符合各国的利益诉求。2012年4月,中国科学院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缔结了合作协议,揭开了东北亚地区生物农业在东北亚国家间的科技合作的序幕[4]。另外,中韩两国自由贸易区(FTA)谈判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涉及了两国农业安全问题,2015年1月在上海外滩举办的中韩FTA有效利用方案讨论会上,专家提到了中国的宇宙技术和韩国的生物农业技术的整合,可以开创性地创造出宇宙生物等相关新产业的问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首尔大学农业生命科学学院也在2012年缔结了合作关系。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参与到东北亚生物农业的科技合作中来。

3东北亚生物农业在东北亚国家间的科技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各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成果越来越开放,技术创新的过程本身不再仅局限于一国一地。在生物农业科技合作方面,东北亚各国,尤其是中日韩三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综合来说,东北亚各国既有互补的产业结构优势,又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还有文化相近的优势,这些都是良好的科技合作潜在优势[4]。而要想促成区域间的科技合作,仅仅依靠以上的优势是不够的。目前扩大生物农业技术在东北亚国家间的科技合作还有一些障碍需要克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问题[5-6]:

(1)经济障碍。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倾向于通过关税壁垒及技术壁垒来保护本国农业。一方面,这造成了发达国家的生物农业技术会优先应用于指导其本国的农业生产,其农业生产的高成本和客观条件上的耕地面积大大限制了生物农业技术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像中国、俄罗斯等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均较低,一旦引入先进的生物农业生产技术就能够大大提高综合产出的国家,却无法享受到生物农业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技术红利。最终造成了东北亚地区整体农业生产水平的降低,同时也致使东北亚生物农业研发能力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激励价值而进展缓慢。而这些经济障碍无疑是东北亚地区在生物农业科技合作中的重大阻碍。

(2)政治障碍。由于历史、领土等原因,在东北亚地区国家之间经常会发生政治摩擦,尤其是中日、韩日关于日本对战争态度的纠纷;中日、日俄领土争端屡屡影响当事国双边关系,进而影响东北亚国家间包括科技合作在内的各方面合作。对于生物农业技术研发这样的合作周期较长、对于政治稳定依赖性较高的合作关系,东北亚地区国家很难提供长期、稳定的政治安定保障。这也是影响东北亚各国生物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阻碍之一。

4我国在东北亚国家间生物农业科技合作中的工作重点

作为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国家,我国在促进东北亚地区生物农业科技合作方面应该更多地承担起作为区域大国的责任。基于前文对东北亚地区生物农业合作中瓶颈问题的总结和概括,我国可以在着力突破经济障碍和政治障碍两方面开展后续工作,促进生物农业科技合作工作的发展。具体来说,我国可以采取以下的手段来促进区域生物农业交流合作,带动国内生物农业产业发展。

第一,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生物农业研发促进机制,培育生物农业研发工作核心企业。通过核心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甚至调整整个地区的农业结构构成。核心企业带动模式既发挥了核心企业在加工、销售农产品方面的优势,又为广大普通农户参与国际农业合作搭建了有利的平台。在今后的东北亚农业合作中,应该积极打造和培育像皓月集团这样的大型核心企业,切实推进东北亚农业合作的发展。

第二,促进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生物农业产品产业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这就需要政府和民间企业共同联手推进。政府负责提供一个稳定健康的政治生态,给各国的科技协作提供稳定软环境;各国企业要提升国际意识、前瞻意识、品牌意识,尤其是我国企业要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对其他国家的相关技术标准要有了解、有研究、有准备,能够生产出质量过硬并且有竞争力的产品,打造民族品牌。只有这样,其他国家企业才敢于并乐于和中国农业企业合作,中国生物农业产业才能够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加强对俄的生物农业开发与国际间的科技合作,建立中日韩生物农业合作的有效机制。俄罗斯是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科技大国之一,利学技术实力雄厚,研究领域广泛,有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生物农业科技领域也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中日韩三国在2012年发表联合公报,确认了三国未来要在粮食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研究人员交流等领域加强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地区农业发展。生物农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无疑也应该是中日韩三国未来谋求合作共赢的重点领域之一。但是由于其特殊的技术要求和战略意义,生物农业领域的合作又对各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中日韩三国应该针对生物农业领域的特殊性开展平等的对话磋商,争取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中日韩生物农业科技合作机制,从而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动次区域乃至世界生物农业产业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参考文献]

[1]吴楠,陈健.生物农业竞争力与中国的战略对策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18-35.

[2]杨廷双.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推动科技成果落地[J].奋斗,2014(10):36-37.

[3]张鸿,何文铸,陈栋,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农业产品培育的战略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1(5):1-5.

[4]杨易,于敏,姜明伦.从农业国际间的科技合作视角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9):75-79.

[5]杨易,张倩,王先忠,等.中国农业国际间的科技合作机制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世界农业,2012(8):41-44,61.

[6]吕立才,庄丽娟.中国农业国际间的科技合作的成就、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9):37-40.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n R&D Collaboration of Northeast Asia Biolog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N Hai-tao, WEI Que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600, China)

Abstract:Compared to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biological agriculture has obvious advantages , which is possible to improve the shortcomings of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On the other sid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equires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 and capital input. Developing biological agriculture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has become a rational choice for China. Nature resources in Northeast Asia countries hav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therefore it has potential to collaborate among countries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gives a general survey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biological agricultural R&D collabo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China should focus on solving several proble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The conclusion in this paper has a certain of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Northeast Asia regional collaboration; biological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aboration;Northeast As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者简介]林海涛(1972- ),男,副教授,从事金融管理、系统工程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生物农业区域创新战略发展研究”(2013gxs4d111)。

[收稿日期]2015-09-16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2-00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