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前程》:郝维仙小姐的心理解读

2016-03-28 13:44:27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远大前程阴影

邹 莉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重庆 400065)



《远大前程》:郝维仙小姐的心理解读

邹莉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重庆 400065)

摘要:在《远大前程》中,郝维仙小姐是一个悲剧人物,她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也是她自己的受害者。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和莱因的“存在性不安”精神病学思想来分析造成郝维仙小姐双重性格和悲剧结局的内外因素,探讨其如何从精神分裂症中解放自己,如何突破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家庭和婚姻的约束,从而使读者更好地认识仇恨和自我救赎之间的矛盾,并理解小说揭示的道德主题,即感情、忠诚和良心比社会进步、财富和阶级更重要。

关键词:阿尼姆斯;阴影;人格面具;存在性不安

一、引言

查尔斯·狄更斯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多以社会变革为主题,通过刻画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表达自己对生命和人性的看法,以及对社会弊病的不满。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期刊上连载的,这是当时刊发小说的流行方式。狄更斯擅长赋予故事特定的节奏,并且通过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晚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他描绘了一个典型的悲剧女性——郝维仙小姐。郝维仙生活在维多利亚繁荣时期,当感情被爱人欺骗后,她开始与所有人为敌并报复他们。为了达到报复男人的目的,她把自己的养女艾丝黛拉训练成一个残酷而又冷漠的女人。郝维仙的残忍也导致了艾丝黛拉的不幸人生。小说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低等地位, 同时也暴露了中下层阶级的生存状态。

运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论,[1]可解析造成郝维仙双重性格和悲剧结局的内外因素。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常见的自古以来的意象。[2]20原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记忆中包含的,成千上万的类似的心理过程的缩合。所有相同的原始图像必须有相互依赖的土壤来创造并产生它们。荣格这一理论中的原型主要有四个: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阿尼姆斯是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人格面具可以看作一个人公开展示给别人看的一面,是世人所见的外在形象,即“外貌”;与之对应的女性心灵中的阿尼姆斯可看作个人的内在形象,即“内貌”。而心理学家莱因提出的“存在性不安”理论同样可以分析郝维仙的命运悲剧。存在性不安个体的经验模式表现为“不安”、“分裂”。一方面,病人与周围的世界及人物关系出现了分裂;另一方面,与自身的心理关系也出现了分裂,其一部分是社会能接受的,另一部分却与社会发生分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人格被滥用,她们放弃对独立的感情依附,愿意将自己奉献给男人。本文将从原型理论和“存在性不安”两个心理视角分析郝维仙的精神世界和个人宿命。

二、原型理论:郝维仙悲剧命运的内外因素

(一)阿尼姆斯的转移

荣格提出: 在男人的无意识当中,通过遗传方式留存了女人的一个集体形象,阿尼玛是男性心目中的一个集体的女性形象,而阿尼姆斯指女性心目中的一个集体的男性形象。[3]24人类本身有两个性取向的身体和精神,他们总是预先存在于人的情绪、反应、冲动之中,存在于精神生活中自发的其他事件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种倾向逐步占主导地位,但在潜意识里,另一种倾向仍然无意识地存在。

根据荣格的理论,女人的阿尼姆斯的第一个目标是她的父亲,[1]58人们也称之为恋父情结。郝维仙小姐的第一个阿尼姆斯自然也是她的父亲。她出生在一个有钱的啤酒商人家里。不幸的是,她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由于父亲的溺爱,郝维仙变成了一个傲慢的女人。郝维仙从小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对父亲的阿尼姆斯非常强。父亲的爱也成为郝维仙的悲剧之源,她认为所有男人都会像她父亲一样可靠。父亲去世后,只给她留下了丰厚的财产,郝维仙失去了她的第一个阿尼姆斯。没有父亲的关爱,郝维仙的阿尼姆斯失去对象。她感到焦虑、孤独和无助,渴望依靠其他人。在孤独不安中她遇见了父亲之外的第二个男人——康培生,并爱上了他,这时她的阿尼姆斯被激活,阿尼姆斯对象从父亲转移到康培生身上。然而,康培生是一个骗子,他勾结郝维仙的哥哥,想用任何可能的手段得到钱。郝维仙的哥哥也是一个堕落贪婪的人,干了不少坏事。康培生拿到钱后在婚礼上消失了,郝维仙又一次失去了她的阿尼姆斯。郝维仙自小有疼爱她的父亲保护,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挫折,更不要说这种屈辱,所以这一次的打击是巨大的。她从重病中康复后,就把房子改造成了一个被遗弃的地方。此后,郝维仙再未试图寻求新的阿尼姆斯,她憎恨所有人,不想再寻求新的阿尼姆斯,并走向极端。她告诉她领养的女儿要报复男人。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中,郝维仙的报复也表明当时女性的权利很少。荣格指出,阿尼姆斯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果父亲的影响基本上是正面的,那么其阿尼姆斯就被内化为自己“白马王子”的形象。在小说中,作者试图揭示并不是所有的爱都是可靠的,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它,当发觉它不是真正的爱情时,我们应该下决心放弃它,而不是一直生活在阿尼姆斯的负面影响下。

(二)阴影的影响

阴影是每个人的人格中都有的隐藏在潜意识中的黑暗面,可以说是自己内心的另一个自己。[4]137阴影深藏于人的潜意识中,包括激情,不道德的欲望和行为。若不是用面具加以掩盖,人就难以逃脱社会的批评指责。阴影是人类内心世界中最黑暗和最深处的部分,而有时阴影会成长为独立的人格,造成精神分裂症。同时,这一部分是从人类祖先的集体无意识继承而来的,是邪恶和人隐秘意识的象征。心理有阴影是指心理的个体由于采用某种非正常的方式宣泄由某种情境所引起的严重的焦虑的情绪而在心灵中所留下的痕迹。阴影对人的精神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它可以成为现实世界的一种补偿。比如说,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会将自身的阴影变为前进或者放弃的动因。

所有的亲戚都把郝维仙看作精神有问题的女人。因为她的大量财产,有时她的亲戚对她表现出一定的尊重。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对郝维仙并不好,除了一个人——马修。他告诫她不应该相信康培生。然而这使郝维仙非常生气,把他赶出了房子。唯一可靠的人离开她后,她生活在一个孤独的世界,周围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她的内心世界的阴影无法排解,傲慢的外表逐渐成为一种自我保护。她用一种冷酷的表象来掩饰自己的孤独感,一种害怕失去的感觉。在被康培生遗弃后,她内心的阴影造成的不安全感更明显。她的内心世界就像她的外表和她的房子,一个黑暗、封闭的地方。为了保持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习俗和法律之间的平衡,她需要控制自己的心理阴影。人们对阴影的抑制态度会导致一些不受控制的行为。一方面,抑制往往是无效的。一个人没有办法让自己长期处在一个压抑的状态。当一个心理有阴影的人日后再次面对相同或者相似情境时,阴影会突然爆发,而完全无法控制。另一方面,如果人们完全压制阴影,就可能会切断或破坏它。当阴影被完全抑制,个性变得隐藏,没有活力,失去理智的思考,就可能因为无力面对此种焦虑而产生极度的心灵痛苦,甚至引发心理变态,导致心理失衡。郝维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并没有办法控制康培生的背叛,马修的离开让她更加抑郁,郝维仙心里的阴影越发浓重,为了消除内心的痛苦,她寻求把她的内心的阴影投射到外面的世界。但她用了一个不恰当的方式,因为害怕孤独,郝维仙领养了艾丝黛拉,她希望有人陪她。郝维仙把女儿作为工具报复其他人,艾丝黛拉被培养成了一个冷漠、神经质、控制欲很强的人。[5]29阴影使她采取了错误的方式,但是在内心深处,她也知道过去做了错事,但是没法控制阴影的负面影响。

(三)人格面具与本性的矛盾

人格面具是指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饰真我的假象,人们可以依靠人格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形象。人物形象是原型的象征。人们掩盖真我来扮演不同的人格和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用语言、服饰、装饰等告诉外界,这是自己的表现,是自己的人格。他们总是按照别人的期望行事,与其真正人格并不一致。郝维仙在小说中的形象也是多面的。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最初她的人格是一个傲慢的乖女孩形象。认识了康培生后,她的角色是一个恋爱中的单纯女孩形象。婚礼前康培生逃婚,她的角色变为一个令人同情的、不幸的女人形象。病愈后,因为寂寞,她收养艾丝黛拉。她试着塑造一个好妈妈形象。然而,内心的阴影和仇恨让她自我拯救失败了,她变成了一个邪恶、无情的女人形象。康培生离开后,她房子里的时钟永远地停止在8点40分,时钟的停止是为了提醒她不要忘记感情的背叛。她给了艾丝黛拉最好的教育,却又控制其一切。她做任何能帮助她实现自己报仇的事,以一种残忍的方式报复每个人。为了伤害皮普的心,她让艾丝黛拉嫁给一个坏男人。艾丝黛拉离开后郝维仙感觉更孤独了,失去了心爱的女儿,她又变成了一个可怜女人形象。随着仇恨变得模糊,她意识到过去的错误,希望得到原谅。最后,她在读者眼中成为一个有着遗憾的女人形象。郝维仙的人格假象在不断变化,读者对她也是由憎恨到怜悯。如果她开始能忘记仇恨,呈现出真实的自我,那么她的不幸也许可以避免。人格是一种能力,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它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改变自我。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是为了保护人类的虚伪与懦弱。这种反应是对未知事物和人的恐惧,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使人不自觉地进入不同的情绪和人性。人格面具是人们在公共场合出现的面具。如果人们不能在不同的环境中灵活地调整,它可能会导致情绪悲伤或失调。在现实社会中,面具是社会的局限性和压抑在内心世界中的发展,不自觉地对自我形成了阻力。

三、存在性不安理论:郝维仙精神世界的变化

(一)精神崩溃

在性别歧视严重的男权社会里,男人对女人缺乏尊重,包括爱情的付出也是同样的不对等。一方面,根据爱人的期望,郝维仙扮演不同的人格假象,这与她真正的个性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她精神崩溃的诱因之一。她的亲戚很冷酷,他们嘲笑郝维仙,只想要她的钱。她扮演邪恶的女人的角色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被情人抛弃后的打击,加上人们的闲言碎语,对她这样从小娇生惯养、骄傲任性的富家小姐来说,没有办法接受。对外在世界的抗拒使她逃进自己的世界里。弗洛伊德说过:“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满足的现实有关联。”[6]378内心的焦虑和痛苦最终使她精神崩溃、人性扭曲。

莱因把精神病作为一种压抑的现代社会的回报。他间接受到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承认存在主义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来源,[7]2用自我和虚假的自我之间的分裂的理论来解释精神病。他在《分裂的自我》中提出,精神分裂并不只限于精神病人精神错乱的表现,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会感到一定程度的分裂,正常人的存在安全感强,有防御性,能抵抗自身的分裂不安,存在的干扰和存在的安全性是两个基本的生活条件。存在安全感强的人,对自己和社会都有一种稳定的感觉。这种人不仅认为自己是一个整体,而且认为事物是永恒的,自然过程是可靠和真实的,其他人是真实的。而精神分裂的人则形成存在障碍,不能养成正常的自我意识,个人的不安全感大于其自身能采取的防御性行为,个体的存在感会降低,人的本质和身份发生变化。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会感觉外面的世界和自己的身体是不真实的,外面的世界是危险的。当他意识到他的存在受到外在威胁时,他的内在自我客体化成为无用。[8]447他对其他人或事物也产生幻想,整体焦虑感增强,缺乏安全感。郝维仙就是如此,失去至亲又遭受感情欺骗,严重缺乏安全感,因此试图自我保护,外在的疯狂形式之一就是她对自身存在产生的焦虑感,表现为她对男性复仇和玩弄产生的满足感。她虚假的怀旧使其精神混乱,无法从自己的幻想中寻找出路。她对家庭、婚姻和爱情的虚假的希望,使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精神突围

郝维仙曾经深深地相信爱情,然而却在婚礼前被未婚夫康培生抛弃。这种震惊和打击对没有亲人的她来说是致命的,她大病一场。她是爱情的受害者,是人际关系中的受虐者,被康培生欺骗玩弄感情后,她无法停止她的仇恨,这种冲击扭曲了她的思想。她有意培养女儿艾丝黛拉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女人。每个男人看到艾丝黛拉都会被吸引并爱上她。郝维仙想通过艾丝黛拉伤害男人的心来实施报复。这时郝维仙的身份从一个受虐者变成施虐者,不仅对别人,也对自己。她的房子又黑又脏,婚纱像一块墓布。她虐待自己的身体,整天处于浑浑噩噩中,像一个游魂。她在施虐—受虐的人际关系中迷失了自己。她也不能与他人分享一个共同的经验世界,只好躲避到自己的世界里,但这并不能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外面的世界对她的影响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会放大甚至扭曲,这让郝维仙曾经的信仰解体,与现实世界产生了裂痕。她的一切在外人看来很疯狂且不可思议的行为都是她精神崩溃、焦虑的外在表现。

然而,潜意识里她也从未停止寻找自己与外在世界的联系,以及了解男女感情生活中的真相。所以最终郝维仙突破了自我的本体性不安全感。与外在世界的联系离不开两个重要人物皮普和艾丝黛拉,郝维仙与他们的关系是矛盾被动的,但她还是接受了他们正面的影响,他们的影响帮助她摆脱了绝望的桎梏,修复了她崩溃的精神世界。艾丝黛拉是她收养的女儿,和她生活多年。虽然郝维仙通过艾丝黛拉实施对男人的报复,但她依然爱自己的女儿。艾丝黛拉出嫁后从房子里搬出去,郝维仙独自生活,感觉比从前更寂寞。之前的生活带给她伤害和仇恨,但缺失的爱和亲情也是她真正想要并追求的。皮普是一个铁匠的侄子,也是郝维仙想通过艾丝黛拉伤他的心,报复男人的目标之一。所以,郝维仙曾邀请他到家里来,并借着艾丝黛拉羞辱皮普。皮普对艾丝黛拉一见钟情,事情按照郝维仙复仇计划进行着。最后,虽然皮普知道了郝维仙的计划,还是抛开成见救出了误困大火的郝维仙。不幸的是,郝维仙的皮肤严重烧伤,还是在几个月后死亡。在皮普等人的影响下,郝维仙知道她过去的报复行为并没有使她真正快乐。事实上,她并没有意识到康培生造成的阴影正逐渐被遗忘。相反,她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她认为她渴望的报复快感会减轻她的痛苦,但这没有任何意义。幸运的是,郝维仙最终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恳求皮普原谅,“这里有一张写着我名字的纸,我希望有一天你可以在这上面写下‘我原谅她’几个字”。小说中其他相关人物对郝维仙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如皮普的叔叔乔,当他是个小男孩的时候,父亲经常打他和母亲,但他仍然相信父亲是善良和爱他的。

郝维仙想通过伤害别人来保护自己,而她的做法并没有达到任何一种个人的报复目的,却给自己造成了更多的痛苦,她自己和艾丝黛拉成了仇恨的受害者。因此,思想持久的停滞僵化并不能逃避现实和秩序,反而会加深自己的存在性不安和焦虑感,割裂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她意识到只要她能摆脱困住自己的施虐—受虐的思想“牢笼”,她还可以与外面的世界重新建立联系,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生活,此时,她也开始逐渐从精神困境中走出来,最终从束缚她的顽固、僵化的思想和狭窄的阴影中走出来,从而避免了彻底崩溃,治愈了她的精神创伤。

四、结语

一个纯洁的女孩,被一个邪恶的男人欺骗,她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最后成为一个行为异常、充满仇恨的老太太,悲剧已经发生,道德的阴影也将永远留在她的心中。正如西方女权主义者西蒙妇·德· 波夫娃在《 第二性——女人》中表述的:女人的形成是后天由传统习俗和男权社会造成的。[9]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她是重要的,如果不能改变它,也应战胜困难,发挥阴影影响积极的一面。而一旦错误的事情已经发生,不利的影响将无法根除,每个人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去看待阴影。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不要绝望,当你遇到挫折,选择战胜阴影,你就可以变得更加坚强。在小说的结尾,郝维仙小姐忏悔了她的过错,并请求皮普的宽恕。本文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和莱因的“存在性不安”精神病学思想分析了造成郝维仙小姐双重性格和悲剧结局的内外因素,探讨其如何从精神分裂症中解放自己,如何突破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家庭和婚姻的约束,以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仇恨和自我救赎之间的矛盾,并理解小说揭示的道德主题,即感情、忠诚和良心比社会进步、财富和阶级更重要。

参考文献:

[1]郭荣.从原型角度看《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小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6):57-59.

[2]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冯川.文学与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Charles Dickens.远大前程[M].常子霞,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

[6]马新国.西方文论选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7]R.D.莱恩.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M].林和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8]杨鑫辉.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9]西蒙娜·德·波夫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亦筱]

GreatExpectations: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Havisham

by ZOU Lip.98

InGreatExpectations, Havisham is a tragic figure, a victim of not only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but also herself. This paper tries to use Carl Gustav Jung’s prototype theory and Lessing’s ontological insecurity theory to analyze the tragic fate of Havisham, and to explore how Havisham successfully makes her breakthrough from her schizophrenia by emancipating herself from complex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well as the confinement of family and marriage. So that reader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atred and self salv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moral theme of the novel, that is, feelings, loyalty and conscienc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social progress, wealth and class.

Key words:animus; shadow; persona; ontological insecurity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2-0098-04

作者简介:邹莉(1977- ),女,四川安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商务英语。

收稿日期:2015-11-03

猜你喜欢
远大前程阴影
你来了,草就没有了阴影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中国诗歌(2019年6期)2019-11-15 00:26:47
让光“驱走”阴影
改编电影《远大前程》的多层主题探究
电影文学(2016年22期)2016-12-20 15:08:50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远大前程》佟丽娅狂虐老公陈思诚趁佟丽娅不在和郭采洁谈恋爱
《远大前程》的哥特式解读
考试周刊(2016年70期)2016-09-20 13:47:41
浅析《远大前程》中匹普的本性回归
求知导刊(2016年16期)2016-07-28 15:13:35
阴影魔怪
试论《远大前程》中的人性哲学
青年文学家(2015年5期)2016-05-09 1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