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林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期刊公示语翻译文章研究
胡冬林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对期刊所载公示语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公示语翻译研究关注度逐年增长,期刊公示语翻译论文增速与大型盛会的召开有关;学报和其他学术类刊物是公示语翻译研究文章的主要载体,翻译专刊和核心外语类期刊所载该类文章的数量波动较小;西方翻译理论在所用理论种类方面占绝大多数,但中国的生态翻译理论在被运用绝对次数上处于第一位且增速迅猛;公示语翻译研究主要以行政地区和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为主要论述对象,并且更加细化。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期刊;文章
一、研究背景
随着汉外公示语尤其是汉英公示语使用的普及,国内公示语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除一些相关专著[1-2]和学位论文外,最明显的是有关公示语翻译研究的期刊论文不断增加。早期的研究主要通过经验随感式表述来探讨公示语翻译的问题和技巧,后来发展到以某个理论为视角来论述公示语翻译。此外,还有少数与公示语翻译相关的讲话[3-4]、访谈[5]、书评[6-7]等。
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近年来公示语翻译研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套用理论规约研究多,实证描述研究少。现有研究多数以“公示语翻译”为本体,论述的内容集中在公示语的特点、功能、错误类别和原因,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即论述“如何译、为什么这样译”的问题,而以“公示语翻译研究”为本体来探讨公示语翻译研究实际状况的较少。相关公示语翻译研究状况的综述,也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如赵湘[8]、杨永和[9]在国内较早地总结了公示语翻译的成果、现状,但其中有些内容分类表述不严谨,且论述有待深入;李增根[10]在综述公示语翻译研究成果、研究特点的基础上,增加问题反思和趋向预测等内容,论述得比较深入,但缺乏数据的量化分析作支撑。邹彦群等[11]曾对2002年至2010年的公示语翻译文章作了综述,论述分类全面并有数据统计分析,不过研究的对象只是翻译类、外语类和学报类期刊所载的文章。而本研究发现,除了上述三类期刊外,门类繁杂的其他刊物所载公示语翻译研究文章数量众多,虽然这些文章整体影响力不及前三类期刊所载文章,但若在综述中不包括这些文章,则难以反映公示语翻译研究的全貌。
随着公示语翻译研究的角度、方法和具体内容多样化,有必要以各类期刊所载相关文章为对象,对公示语翻译研究进行统计,通过图表数据,分析讨论公示语翻译研究的实际状况,反思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立足于“对公示语翻译研究的研究”,具体探讨以下问题:
1. 期刊载文数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是什么?
2. 各类期刊载文比重及变化特点如何?
3. 公示语翻译理论运用具有什么特点?
4. 公示语翻译涉及地区或领域具有什么特点?
(二)研究对象
在不同的表述名称中,笔者以“公示语翻译”为关键词①,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到2003年至2014年以来共有558个相关条目,通过逐条筛选,除去某些期刊年度目录、会议通知或征文通知以及两篇汉日翻译,实际论文510篇。本研究以这510篇文章为对象。
(三)研究方法
梳理上述文章,对载文数量、期刊类别、所用理论、所涉地区或领域等方面进行归类统计,处理所得统计数据,讨论统计结果所反映出的公示语翻译研究的实际状况。
三、结果与分析
(一)载文数量
以“公示语翻译”为关键词的510篇文章中,最早为2003年的《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一文。各年载文数量见表1。
表1 刊载论文数量统计情况
从表1可见,2004年未见关键词为“公示语翻译”的期刊文章,但从2005年开始,除2013年小幅回落外,刊载文章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最高值97篇。说明公示语翻译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期刊载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这种变化趋势通过图1更能直观地反映出来。图1还反映出某个阶段载文量的变化速度,从而有助于分析影响这种变化速度的因素。
图1 刊载论文数量变化趋势图
2008—2009年、2010—2012年、2013—2014年这三个时间段载文量增速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在此期间,中国举办了大型的体育运动会或世博会,分别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举办大型盛会期间,以英语为主要语种的外语交流和服务必不可少,所以,相较于其他时期,大型盛会前后一段时间,政府部门对汉英公示语的使用更加重视,采取了一定的规范措施。这种情况相应地反映到学术领域,表现为对公示语翻译的关注度和研究量也相应增多,不过由于各报社来稿量大,公示语翻译研究具体以成果的形式展现即公开发表,在时间上就会适当顺延。所以载文量的增长,不仅反映在大型运动会年或博览会年,还反映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比如图中2008年后和2010年后分别有一年和两年的持续增长。至于2013年载文数量小幅回落,是因为该年中国没有举办国际盛会,且正好处于两个快速增长段之间,因而增速相对放缓,并不是该年度公示语翻译载文绝对数量少。
分析表明,公示语翻译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期刊载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热度和载文量阶段性增速与大型国际盛会的召开相关,大型国际盛会年及后续的一段时间是公示语翻译研究的活跃期,载文量显著增加。
(二)期刊类别及载文情况
本研究刊物具体分为翻译专刊、外语专刊、学报(社科版)、其他刊物四个类别。由于分类时往往有交叉的情况,故对本研究涉及期刊分类作如下说明。
翻译专刊指《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三大翻译期刊。外语专刊含两个子类,第一类是国内外国语大学、重点高校或语言研究机构主办的重点学术类外语期刊,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语文》《外语研究》《当代外语研究》《中国外语》《外语电化教学》;第二类包括《海外英语》《疯狂英语》《英语广场》《大学英语》《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英语教师》等一般综合类英语刊物。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外国语文》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外语教学》,已归属到外语专刊第一类,不再包含在学报之列。其他刊物指前三类之外的所有刊物,既有大型综合类刊物,如《福建论坛》《湖北社会科学》《中州学刊》《湘潮》《学术交流》《学术探索》《今日中国论坛》,也有以刊载某个专门行业文章为主,同时也刊登公示语翻译文章的刊物,涉及行业繁杂,涵盖教育、文学、经济、信息、科技、历史、工商、地理、职场、计量、广告等。
各类期刊载文比重和变化特点分别如图2、图3所示。
依据图2可见,学报和其他刊物所载公示语翻译研究论文合计占总数87.7%,而翻译专刊和外语专刊载文量合计只占12.3%。说明公示语翻译研究以学报和其他刊物为主要载体。而外语专刊中只有部分是核心刊物(翻译专刊和外语专刊中的第一类),也就是说,核心刊物载文比率实际还不到12.3%。
图2 期刊类别及各类期刊载文比重
图3 各类期刊载文变化趋势
图3反映出翻译专刊载文不仅所占比重小,而且变化平稳。翻译专刊所载公示语翻译论文最多的是2012年,但总共也只有3篇[12-14],其他年份则是1~2篇。说明除“质”的要求外,翻译专刊对于载文“量”的要求始终如一。其余三类刊物载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学报载文量增长速度最快,外语专刊载文量出现小幅波动,但其他类刊物载文量波动较大。检索发现,外语专刊载文量的波动是因为2009—2011年、2012—2014年这两个阶段外语专刊中非核心期刊载文量增加的结果,外语专刊中的核心期刊载文量的变化也比较平稳。
(三)理论运用情况分析
在本研究涉及的这510篇论文中,专门运用理论论述的有165篇,其余皆未运用理论或只是提及理论。所用翻译理论共23种。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包括两种中国翻译理论,分别是胡庚申的生态翻译理论和黄忠廉的变译理论,其余21种为西方翻译理论,它们是目的论、功能理论(文本类型学理论)、交际翻译理论、语用理论、等值理论、顺应理论、语料库理论、语域、关联理论、礼貌合作、认知图式、认知语言、归化和异化、译者主体性、赞助人、社会符号、后殖民、模因论、互文理论、传播学、接受美学等。其中,运用次数占前十的理论及相应的文章数量见表2。
表2 运用次数排名前十的理论
分析发现公示语翻译理论运用的几个现象。
第一,西方翻译理论在所用理论种类上占绝对多数,且呈多元化和跨学科的特点。
第二,所用西方理论主要是语言学派理论。在表2所列的西方翻译理论中,前7种均为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共计94篇。这与近年文化派翻译理论、哲学派翻译理论和跨学科翻译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大行其道的趋势明显有所不同。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影响的同时,语言层面上信息的表达和功能的传递依然是公示语翻译的根本。
第三,在运用单种理论方面,胡庚申的生态翻译理论占据第一,超过了西方翻译理论中被运用最多的目的论,这也是最值得注意的现象。生态翻译理论由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首次提出,运用该理论论述公示语翻译的文章始于2010年[15],但从2010年到2014年,仅仅5年之内就累计运用34次,而且增长势头迅猛,这从图4的对比中可以看出。
图4 生态翻译学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的运用趋势对比
(四)公示语所涉地区或领域 (表3)
早期的公示语翻译,鲜有专门以某个地区或领域的公示语翻译为研究对象,而主要是笼统地论述
表3 公示语所涉地区或领域
公示语翻译的错误类别、原因和对策,如2003年至2005年的8篇论文中只有1篇专门以重庆公示语为论述对象[16]。随后这类文章越来越多,仅2006年的12篇论文中,就有8篇。后来涉及具体地区或领域公示语翻译的文章数量虽有变化,但依然占较大比率。
从表3可看出,在510篇期刊文章中,专以某个地区或领域的公示语翻译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共计242篇,内容涉及行政地区、旅游景区、校园、公共场所、服务、交通、教学、外宣、大型盛会。这些文章呈现两个特点:
第一,以某个行政地区(省/市)和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为论述对象的最多,共170篇,占总数的70.2%。其通常的模式有:某公示语翻译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某理论视角下某省/市的公示语翻译研究,某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某省/市为例,英语公示语翻译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某省/市为例,某景区公示语翻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等。研究还发现,行政地区[16]和旅游景区[17]这两个领域的公示语翻译研究自开始以来,迄今从未间断过,呈现出研究的延续性,而其他领域的公示语翻译则有的年份出现中断。
第二,公示语翻译所涉行业不断发展细化,如服务业方面从最初只研究商场发展到后来加入的医院、银行和宾馆,交通系统方面从地铁发展到公交和高铁公示语。
四、反思与建议
本研究利用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公示语翻译研究关注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阶段性研究热度和阶段性增速与大型盛会的召开有一定的关联;学报和其他刊物是公示语翻译研究的主要载体,翻译专刊和外语类核心期刊所载公示语翻译研究文章量波动小;西方翻译理论在所用理论种类方面占绝大多数,但中国的生态翻译理论在被运用绝对次数上处于第一位,而且增速迅猛;公示语翻译研究主要以某个行政地区和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为主要论述对象,并且更加细化。
本研究实际上属于“公示语翻译研究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反思了公示语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重复且缺乏新意的研究泛滥
现今,公示语翻译研究重复选题过多,其中,行政地区和旅游景区的公示语翻译研究成为重灾区,例如,仅2011年就有4篇有关玉溪市公示语翻译的论文。另外,有作者以“某某省高校公示语翻译”为主题在2013年发表5篇内容大同小异的文章,所不同的仅是主题稍加几个词,冠以“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或“某某理论视角下”。这种重复且缺乏新意的研究毫无意义,还会影响到公示语翻译研究的质量,滋生不良的学术风气。所以,公示语翻译不仅要研究,还要创新。
(二)对相关研究缺乏全面了解
翻译专刊、外语类核心期刊和核心学报所刊公示语翻译研究论文因其质量相对较高而受到更多论者关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相应地,论者往往忽视了非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章。不过,规则中也有例外,即使是非核心类学报和其他刊物中,也有少量公示语翻译研究论文值得关注。王银泉教授曾于2006—2007年在属于其他类别的刊物《广告大观(标识版)》上,以较高的频次发表11篇论文,论述地铁、商场、户外广告、厕所、遗址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这些论文建立在实际调查基础之上。他还于2007 年在非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汉英公示语翻译及其译学理据》一文[18],并在文中详尽论述了公示语翻译的重要性、公示语的语言风格、错误严重性和种类、社会重视度、译学理据和建议,既有实例分析,又有理论依据,值得关注。因此,进行公示语翻译研究,应当全面梳理各类期刊文章。
(三)理论运用泛化且不当
公示语翻译研究需要理论,但不应为了理论而理论,如先预设某种理论,然后以公示语翻译为材料来验证该理论,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研究应立足于公示语翻译本身,再考虑运用合适的理论作指导,阐述如何提高公示语翻译的质量。另外,在运用理论时还有追求时髦、泛化,对理论把握不透的问题。例如,近年生态翻译理论被大量运用,究其原因,除了该理论的合理性之外,与该理论的名称契合当今社会发展主题不无关系。但问题是运用该理论时,论者基本都是围绕“适应/选择”或“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展开,没有新的阐发,结果又出现了“反思与建议”中的第一类问题。事实上,胡庚申教授后来对该理论又做了补充,完善了“事后追惩”机理[19],但研究发现,众多运用该理论的公示语翻译文章仍然走着老路,几乎没有提及“事后追惩”机理。所以,理论的运用,一方面应以指导公示语翻译研究、提高公示语翻译质量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应当掌握所用理论的最新发展。此外,需摸索出切合实际、操作性比较强的公示语翻译的新原则、新方法,甚至是新理论。林克难[20]教授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和思考提出“看易写”的翻译理论,这种研究方法和态度值得研究者学习。
(四)现代科技方法运用不足
公示语翻译研究不仅要拓宽理论视角,还需要丰富研究手段。现今,网络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人文社科研究,但公示语翻译研究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值得一提的是,郭宁宁等[21]结合现代网络技术,针对公示语翻译错译普遍的现象,提出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设计出多语标识智能解决方案。这种智能方案实用性如何尚不得而知,但至少给公示语翻译结合现代科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注释:
①以其他表述为关键词,检索条目有所不同,但以“公示语翻译”为关键词的文章最多,也最具代表性。另外,本研究检索时虽以“公示语翻译”为关键词,但未能检索到北竹、单爱民2002年发表的《谈英语公示用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英翻译》以及吕和发2004年发表的《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和《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为了使本研究中的数字在统一检索标准之下,该三篇论文不含在内。
参考文献:
[1]王颖,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原创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2]吕和发,蒋璐.景点解说翻译的跨文化诠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3.
[3]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工作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6-28.
[4]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2005(6):31-33.
[5]胡兴文,张建.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2013(3):100-104.
[6]吴赟.一部公示语翻译的圭臬之作——《常用标志英文译法手册》评介[J].外语电化教学,2013(4):76-80.
[7]刘士聪.《高级翻译十二讲》给我们的三点启示[J].英语研究,2010(1):74-76.
[8]赵湘.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52-54.
[9]杨永和.我国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2009(3):104-108.
[10]李增垠.二十年来的国内公示语英译研究综述[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37-242.
[11]邹彦群,满颖,孟艳梅.公示语翻译研究十年综述[J].上海翻译,2011(4):27-30.
[12]王树槐.地铁公示语翻译:问题与原则[J].上海翻译,2012(3):30-33.
[13]刘迎春,王海燕.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公示语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6):89-92.
[14]杨红英,马海滢.博物馆瓷器展品名称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2(3):29-32.
[15]束慧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J].上海翻译,2010(2):39-42.
[16]黄小明.重庆地区部分标示英语问题及分析[J].中国标识,2005(12):32-38.
[17]洪捷.浅谈旅游景区标识的英文译法及其规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S1):154-156.
[18]王银泉.汉英公示语翻译及其译学理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6):8-17.
[19]安全勇.生态翻译学“事后追惩”机理初探[M]//翻译论坛.许钧,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3):35-40.
[20]林克难.从信达雅、看易写到模仿-借用-创新——必须重视实用翻译理论建设[J].中国翻译,2007(3):5-8.
[21]郭宁宁,梁野,阙颖.多语标识智能纠错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6):80-82.
[责任编辑亦筱]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2-0051-05
作者简介:胡冬林(1969- )男,安徽南陵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实践,应用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