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黄程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
重庆市城乡幼儿教师营养知识、营养教育态度及行为现状调查
王瑜,黄程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
摘要:为了解重庆市城乡幼儿教师营养知识、营养教育态度及行为现状,采用抽样的方式选取重庆市城乡25所幼儿园500名在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市城乡幼儿教师营养知识水平低;学习营养知识的态度较积极,但学习行为相对不积极;营养教育态度积极,营养教育行为落实相对较差。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幼儿教师营养素养,将儿童营养相关课程纳入幼儿教师培养方案,以推动幼儿食育发展,改善幼儿营养状况。
关键词:幼儿教师;营养知识;营养教育态度;营养教育行为
一、调查背景
合理营养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繁衍和维持健康生活的先决条件,也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物质基础。而儿童的营养状况不仅影响其童年期的生长发育,也会对成年后的健康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儿童营养状况远低于世界标准,《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仅仅由于儿童营养不良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就达国家GDP的4%。《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也指出,我国儿童身高、体重相较于2002年均有所增加,营养状况也有所改善,但超重率和肥胖率逐渐增加,部分营养素缺乏仍然存在。[1]国际上已将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作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指标,并且儿童营养状况也是衡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2]因此,儿童营养改善应作为一项长期的公共卫生政策纳入各项工作中。
幼儿期是饮食行为形成的关键期,而不良饮食行为是引起儿童营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在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中,母亲和幼儿教师所掌握的营养知识程度最为显著。这说明,在改善幼儿营养状况的途径中,加强幼儿母亲及幼儿教师的营养素养是重要且有效的。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对幼儿家长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了调研,然而却鲜有关于幼儿教师营养知识、营养教育态度及行为的调查研究。因此为了解重庆市幼儿教师的营养素养,进一步提高幼儿营养教育,笔者于2014年12月—2015年3月对重庆市城乡在职幼儿教师进行了营养知识、营养教育态度及行为现状的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方式,在重庆市主城区抽取15所、区县10所幼儿园展开问卷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为幼儿园在岗一年以上并与幼儿有直接接触的幼儿专职教师。
(二)调查方法
主要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展开调查。在查阅文献及专家讨论之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经20人预调查后,进行讨论修订;调研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问卷内容包括幼儿教师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三部分,知识部分包括营养基础知识、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共13题,答对记1分,答错或不知道记0分;营养教育态度部分包括:幼儿教师对营养知识与幼儿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幼儿园教师对培养幼儿良好饮食行为的作用认识以及接受营养知识的态度;营养教育行为部分包括:学习营养知识行为、关注幼儿饮食行为以及营养教育行为。
(三)统计方法
为保证数据分析有效,首先用Epi Data3.02建立数据库,双人双录入进行问卷汇总,然后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采取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则采用LSD法,检验水准α=0.05。
三、调查结果
(一)幼儿园教师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为96%。从表1看出,目前,幼儿园教师主要集中在21~30岁,占57.4%,青年教师居多。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大部分教龄在2~5年之间,占40.6%,说明幼教的发展还在起步初期。而教师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大专层次,占51.4%,但专业背景还是学前教育最多,占66.4%。
表1 重庆市城乡幼儿园教师基本情况
(二)幼儿园教师营养知识水平情况
调查显示,幼儿教师营养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对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掌握程度,68.6%的幼儿教师表示没听说过或不了解, 29.8%的教师表示只了解一些,仅1.6%教师认为比较了解。表2数据显示,65.6%的幼儿园教师知识得分在1~6分之间,其中及格(得分≥7,占满分60%)的教师占31.4%,优秀(得分≥11,占满分80%)的教师仅占1.82%,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优秀比例为零。
从表3可知,幼儿营养知识的得分与幼儿教师文化程度相关。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得分比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学历教师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专业间营养知识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从教年限增加,总得分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从表4可知,在幼儿园教师的营养知识测试中,各题项回答的正确率均不高,只有“儿童最佳饮料为白开水”一题正确率最高,为80%,其他题项的正确率在60%以下的占总题项的61.5%,“脂溶性维生素种类”一题得分最低,为26.6%,所有测试的内容中只有个别题项存在城乡差异。
表2 重庆市城乡幼儿园教师营养知识得分分布
表3 重庆市幼儿教师不同学历营养知识得分差异
注:初中及以下组与本科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大专组与本科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中及以下组和高中/大专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三)幼儿教师学习营养知识的态度以及行为
从表5可知,幼儿教师学习营养知识意愿较强。62.8%的教师非常愿意接受营养知识培训,仅1.9%的教师不愿意接受培训;52.1%的教师非常愿意自行学习营养知识,仅1.1%的教师不愿意自行学习。
从表6可知,在学习行为方面,与学习知识的积极态度相比,经常学习营养知识的教师比例偏低。幼儿教师经常关注幼儿营养知识的占26.8%。在关注幼儿饮食行为习惯方面,74.8%的幼儿园教师都会特别关注有不良饮食行为的幼儿,但是在学习的实际行动上却表现不积极。
表4 重庆市城乡幼儿教师营养知识正确率(n,%)
注:*表示城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表5 幼儿教师学习营养知识意愿
表6 幼儿园教师营养知识学习行为
(四)幼儿园教师营养教育的态度以及行为
幼儿园教师认为自身营养知识对儿童健康成长有影响,其中认为有较大影响的占67.9%,认为有影响的占27.9%,认为没有影响和不清楚的累计占4.2%。对于自身在培养幼儿良好饮食行为的作用方面,42%和54.8%的幼儿园教师认为自己在幼儿良好饮食行为培养方面“有很大作用”及“有一定的作用”。41.2%和49.8%的幼儿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对幼儿园小朋友进行营养及饮食行为的教育。9%的幼儿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或无所谓。从表7可知,在营养教育的行为方面,与营养教育的积极态度相比,经常实施营养教育行为的教师比例偏低。仅20.4%的幼儿园教师会在教学中给小朋友传授营养知识,47.4%的幼儿园教师表示经常尝试在教学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营养教育行为落实相对较差。
表7 幼儿园教师营养教育行为
从表8可知,经常实践营养行为的幼儿园教师,其营养知识得分均高于偶尔实践或不实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8 不同营养促进行为幼儿园教师知识得分及其差异
注:a表示经LSD两两比较,经常、偶尔和不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表示经LSD两两比较,经常和偶尔、经常和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偶尔和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四、讨论
(一)幼儿教师营养素养对学前儿童饮食行为养成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味觉形成的敏感期和饮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七岁以后,人的饮食习惯及饮食好恶基本形成,很难改变。研究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减少60%~70%的饮食相关疾病发病率,为国家节约两百亿医疗支出。[3]食育(饮食行为教育)的理念是,通过各种教育途径使全体国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而最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幼儿期的习惯养成。[4]因此,学前期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不仅对学前儿童一生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还为其家庭及国家减轻因不良饮食行为导致的医疗负担。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基础教育、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可能影响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幼儿教师正是这个时期对其产生影响的关键人物。因此,在学前儿童饮食习惯的养成方面幼儿教师的营养素养将对幼儿饮食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幼儿教师营养素养不容乐观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指导不同人群合理膳食的权威科普书籍。而本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幼儿教师不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有少数教师甚至没听说过。这表明幼儿教师对于营养科普知识缺乏关注度。同样,被调查的幼儿教师对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好,半数以上题项知识正确率在60%以下。个体总得分也普遍偏低,整体营养知识处于较低水平。根据“知-信-行”理论,[5]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如果幼儿园教师自身营养知识水平有限,饮食行为不良,那么就很难在幼儿日常的饮食活动中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和传授营养知识。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经常实践营养行为(学习营养知识、关注不良饮食行为、传授营养知识及培养幼儿良好饮食行为)的幼儿教师,其营养知识高于偶尔或不进行营养促进行为的教师。这说明幼儿园教师营养知识水平是促进营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系统的营养知识普及,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以发挥其在幼儿良好饮食行为培养及正确营养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
调查还表明,绝大部分幼儿教师肯定自己营养知识及营养行为对幼儿饮食行为有重要影响。但在学习营养知识的态度上,仅有一半的教师表现积极,而实际生活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偶尔学习,经常学习者仅有26.8%。尽管约90%的幼儿教师都认为有必要对幼儿园小朋友进行营养及饮食行为的教育,但在教学中会传授营养知识及培养良好饮食行为的教师仅占20%和47%。态度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动力,本研究显示大多数幼儿教师的营养教育态度积极,但营养教育行为却不尽如人意,说明幼儿教师未将积极的态度转换为实际的教育行为,但这是否因知识水平有限,能力尚且不足或者幼儿园课程设置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幼儿教师营养素养促进策略
研究表明,营养干预能够促进幼儿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形成并改善幼儿的营养状况。但目前营养干预的对象多针对幼儿或幼儿家长,少有针对幼儿园教师的营养干预。[6]而幼儿教师的言行及其食育能力对幼儿的饮食行为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国内为数不多的调查显示,目前幼教人员营养健康知识缺乏,培养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并崇尚食育理念以及有志于推广食育的幼儿教师是开展幼儿食育的必要途径。[7-9]
(一)加强幼儿教师营养素养的职前教育
高校应该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各层次学生培养方案中纳入儿童营养及幼儿食育等专业的相关课程,使幼儿教师在上岗前就具备系统的营养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如何发现、纠正、培养幼儿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实践技能,尤其是培养其在幼儿园进行食育教育的能力。同时还应将食育理念和食育方法融入幼儿园课程、五领域教学法、游戏和环境创设等核心课程中,以培养幼儿师范生食育课程设计、环境创设与活动组织的能力。
(二)加强在职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
政府、相关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幼儿园,应通过学术研究、专题讲座、专职培训、园本教研等形式提高幼儿教师营养素养,尤其是在开展幼儿食育活动能力的培训上,向在职幼儿园教师传递食育的基本理念和营养健康知识,通过专家实地指导、相互观摩讨论、集中培训等形式实质性地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营养素养及食育能力。本次调查显示,教师营养态度积极但营养教育行为却不能落到实处的尴尬现状,正需要通过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解决目前营养知识和技能供需矛盾的问题。
(三)构建系统的幼儿园食育课程体系
幼儿园本身不仅应注重教师营养素养的提升,还应注重园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幼儿食育课程内容纳入到幼儿园基本教育的内容中。比如,研制幼儿园食育示范课程,开展幼儿简单饮食制作、食物模型制作,营造健康饮食环境和文化等,充分挖掘食育教育的潜在价值,将幼儿的兴趣、需要与食物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促进其健康、快乐地发展。
(四)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促进幼儿教师营养素养的根本性保障在于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项专门用于营养改善的法律法规,这导致我国在国民营养改善、健康饮食行为促进,尤其是儿童营养及饮食行为改善方面难以取得成效。因此我国幼儿营养改善及良好饮
食行为培养工作若要有效地开展,师资培养是前提,政府主导是保障。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应主导和推进相关的立法工作,并出台相关的配套法规。各级政府更应加强幼儿食育师资的培养,形成政府引导,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牵头,全民参与的推进模式。
总之,儿童的营养改善与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应该在全国范围普及推广。期待政府、社区、幼儿园及学校、家庭等共同参与,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能在幼儿教师营养素养培养、幼儿营养改善及饮食行为培养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有效性方面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楠,荫士安.当前我国儿童的营养状况[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62-64.
[2]李楠,王茵,荫士安.当前我国儿童营养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3):218-221.
[3]刘春光.食育教育功在千秋[EB/OL].(2011-04-15)[2015-10-30].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b38310100qgv7.html.
[4]王小鹤,陈冬梅.重视食的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5):139-140.
[5]吴洪芸,邢爱婷,田迎春,等.知信行模式在本科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24):3017-3018.
[6]方德兰,陈繁,李海芸,等.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营养意识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7):8.
[7]芮溧,曾果,刘光丽,等.成都市幼教人员营养KAP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5(8):632-633.
[8]陈怀红,符敏敏,黄伟玲.德清县幼儿园保教人员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3):287-288.
[9]叶向明,刘倩婷.2011年深圳市宝安区石岩社区幼儿园教师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7):503-504.
[责任编辑石悦]
Research on employment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background of expanding employment strategy
by WANG Yong-guip.122
Students are the main employment group. And the quality of their employment affects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affects the stabilit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Under the expanding employment strategy background,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qu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quality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nd then elaborates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employment quality.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subjects, i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strategy of expanding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qualit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2-0118-04
作者简介:王瑜(1987-),女,重庆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妇幼营养;黄程佳(1989-),女,四川达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项目“0-3岁早期教育在职师资职后培训的模式与课程研究”(SCLS15-017)
收稿日期: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