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翻译嬗变及其对翻译专业教育的启示

2016-03-28 12:42柯,赵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信息时代译者变化

谢 柯,赵 妍

(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信息时代的翻译嬗变及其对翻译专业教育的启示

谢 柯,赵 妍

(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相比信息技术普及前的时代,信息时代的翻译发生了诸多重要变化:翻译生产方式由个体行为向集体协作模式转变且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翻译对象由文学文本转变为应用型文本,翻译标准由“信、达、雅”转向多元标准,翻译的职业化特征也日益显著。这些新的变化能给翻译专业教育以重要启示:应改革教学内容,加大翻译技术类和职业教育类课程比重,并将应用型文本作为主要翻译材料;可采用项目式、体验式、合作式、翻译课堂、学徒制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行业需要的能力;在评价方式方面,可借助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实施形成性评价,采用答辩、撰写调研报告、实施项目等方式强化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

信息时代;翻译;翻译专业教育;启示

传统的翻译活动往往是个人行为,最多不过是两三个人的活动。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翻译等古老的文化行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由于信息技术对各行业影响的加深,翻译行业的面貌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语料库、翻译软件等越来越成为职业译员工作时不可或缺的工具,翻译行为也由个体行为逐渐向集体协作模式转变[1]。信息化趋势驱动了翻译需求的不断上升,翻译革命无处不在[2]。但是我国翻译专业教育未跟上形势,很多培养单位和翻译专业教师对信息技术对翻译及其教学的影响没有清晰的认识,对翻译市场的变化和趋势不了解,致使翻译专业教育与社会及翻译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的毕业生难以胜任工作。2014年8月4-6日在德国柏林召开的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使译学界认识到翻译的技术转向已经来临[3]。传统的翻译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及翻译市场的需求[4],培养单位及翻译专业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研究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变化,并将其与翻译专业教育相联系,使翻译专业教育体现出时代的新要求,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新变化、符合社会和翻译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职业翻译人才。本文将在梳理信息技术驱动下翻译诸变化的基础上,揭示其对翻译专业教育的启示。

一、信息时代的翻译嬗变

(一)翻译生产方式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前,翻译工作常常是个人行为,属个体作坊式翻译,通常是个体译者选择源语文本翻译后联系出版社出版或出版社联系个体译者翻译特定源语文本。翻译公司往往根据源语文本的类型和难度联系合适的个体专职或兼职译者翻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译生产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外交、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往的日益密切,翻译量呈指数增长。畅销书须及时译出,第一时间占领目标市场;大量的应用文本须尽快译出,以免影响客户的工作进度。这一切都需要译者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前提下以最短的时间将源语文本译出,否则会影响客户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此背景下,翻译生产方式开始向集体协作方式转变。很多翻译公司开始采用翻译项目管理系统,翻译项目的发布、管理、监控、协作、任务提交、编辑、审校等工作都通过此类系统进行,翻译量较大的项目往往被切割成多个部分发布给多个不同的译者完成,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互相协作,共享术语系统,适时交流,使翻译的术语和风格尽量保持一致。不仅译者之间会互相协作,译者与编辑、审校人员和翻译项目经理之间也会通过翻译项目管理系统进行交流,注重翻译过程,共同完成符合客户要求的译文。当前非常流行的众包翻译就充分体现了翻译生产方式的变革。Facebook在2007年采用众包的方式将其软件英文用户界面进行了30多个语种的翻译,有些语种翻译涉及的译者多达数百人。Facebook有超过40万名志愿译者,其中超过10万人每周都会翻译[5]。这种“蜂群式翻译”模式充分调动了民间大量的翻译人力资源,极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6]。Facebook的德语和西班牙语版本在一周内就翻译完成,法语初稿更是在24小时内就翻译完成[7]。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有大量抗震救灾资料需要翻译,600多名译者通过译言网众包翻译模式在一周内就翻译了10万字。目前众包翻译模式延伸到了新闻、娱乐、政府等多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8]。此外,很多职业译者往往会借助信息技术辅助翻译工作,如运用机器翻译系统、语料库、互联网等。如有些职业译员先运用机器翻译系统处理源语文本,然后对译文进行译后编辑;有些则是将源语文本输入双语平行语料库,重合的部分就不再重复翻译,只翻译语料库系统中未呈现的部分。信息时代的翻译量大,而且交稿时间短,传统的翻译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变革了翻译生产方式,显著提高了翻译生产效率。

(二)翻译对象的变化

传统的翻译对象主要以实体形式存在,包括书籍、报刊等。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翻译的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翻译对象扩大化现象显著,翻译重点也发生了转移。信息技术普及后,任何实体文本都可以转化成数字形式,翻译对象显著扩大,特别是科技翻译、软件、游戏等本地化业务上升势头迅猛,科技经贸题材成为翻译的重点。2012年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服务产业问卷调研分析报告”指出,外事外经贸、法律、信息技术、机械化工类文本在企业翻译业务中分列前4位[9],翻译市场中文学翻译量不断萎缩,比例已不到5%[10]。

(三)翻译标准的变化

翻译标准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要求。在译学界影响深远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提出具有时代特征,当时严复提出此翻译标准主要是针对文学翻译,而且历来就有学者对此标准提出质疑。随着翻译理论的多元化,如后殖民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等新兴翻译思想的兴起,对“信、达、雅”文学翻译标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若将“信、达、雅”翻译标准用于所有文体的翻译实践,是不科学的。在信息时代,一个翻译项目的量很可能非常巨大,为了第一时间打入目标市场,常常需要译者在保证翻译质量符合客户要求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完成,如果译者还固守“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慢工出细活”的原则,将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如对快速消费品说明书等材料的翻译就要求译文准确通顺即可,对译文是否有美感和文学性不作要求。TAUS(翻译自动化用户协会)的DQF(动态翻译质量框架)就从翻译材料的效用、时间和感知3个维度评价翻译质量[11],ISO也正在起草机器翻译不同类型译后编辑的质量标准。总之,在信息时代,翻译的标准逐渐多元化,以适应翻译市场的多元化要求。

(四)翻译职业特征的变化

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各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加深,极大地催生了对翻译工作的需求。翻译公司要发展,译者要从众多的专兼职译者中脱颖而出,不仅要在翻译质量上展开竞争,还需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当前翻译工作越来越体现出服务业的特征,随着本地化业务量的剧增,一大批国际国内本地化企业建立起来,催生了语言服务业这一新兴行业。翻译成了语言服务业的一部分,翻译行业逐渐向服务业过渡。翻译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水平等成为重要的竞争力,要想在众多翻译公司和翻译从业人员中异军突起,翻译企业和译者需要在服务上下功夫,否则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二、信息时代的翻译嬗变对翻译专业教育的启示

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对信息技术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研究成为热点。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参与教育的全过程,能对教育起到优化作用。翻译专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市场应是翻译教育工作者改革翻译教学的核心参照指标。信息时代翻译市场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已难以适应这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呼唤更具适应力的翻译教学模式。当前翻译市场已发生了诸多变化,翻译生产方式、翻译对象、翻译标准、翻译职业特征等的变化重新构建了翻译的面貌。作为实践性极强的翻译专业教育需时刻与市场和行业保持联动,使教学模式符合时代要求。当前不少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市场和行业的变化及其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不敏感,很多毕业生不能胜任语言服务的实际工作,出现就业难问题。培养单位有必要认真研究新时代翻译发生的嬗变,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培养社会需要之才。信息时代翻译发生的嬗变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人才培养的诸方面给培养单位以启示。

(一)对课程设置的启示

课程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它不仅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还关系着教学的具体方式。实践性是翻译的本质属性,翻译教学内容需体现出实践性。翻译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不仅要求教学内容遵循翻译学科的内在逻辑,还要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遵循翻译学科内在逻辑,要求课程体系坚持学科中心,信息时代则要求在此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发展、经验和问题解决能力。我国翻译本科专业学位(BTI)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分别始于2006年和2007年,虽然近几年BTI和MTI培养单位数量剧增,发展势头迅猛,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12],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很多培养单位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社会和翻译市场的需求。

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要求是目的性、科学性和发展性。信息时代翻译的变化要求重新审视翻译专业教育的目的,分析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并思考教学内容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翻译在生产方式、翻译对象和职业特征等方面的变化可以给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以启示。从上文可知,信息时代翻译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信息技术融入翻译活动,主流翻译企业往往借助翻译平台以项目方式运作翻译任务,译员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其他译员协作完成翻译项目,在翻译过程中通过翻译平台与其他译员、项目经理甚至客户适时交流,以确保翻译质量符合客户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员往往会借助翻译企业提供的语料库、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翻译软件、术语库等翻译技术完成任务,一般不再是传统的“纯手工”独立操作。新时期语言服务行业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会运用翻译技术和不具备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是很难在未来的语言服务业立足的。根据信息时代翻译的这一新变化,翻译专业教育培养单位应遵循动态性原则调整翻译教学内容,设置翻译技术相关课程和翻译职业教育课程。目前世界范围内开设翻译技术类课程的高校已有120多所,这些高校职业导向明确,涵盖了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技术、语料库与翻译、自然语言处理、术语学、本地化与国际化、翻译与排版技术、主流翻译软件应用等课程[4]。目前翻译市场绝大多数的翻译对象是应用文本,特别是科技翻译,这就涉及术语管理。术语学课程能培养建立小型术语库的能力,能让特定专业领域的专业术语翻译更专业和统一,能提高翻译工作效率。随着国外企业不断进军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这些企业的产品需要跨越语言文化障碍获得目标市场客户的认同,本地化和国际化业务量日增,包括翻译企业在内的很多语言服务企业开始承接本地化和国际化业务,帮助客户将其产品顺利打入目标市场。大多数职业译者会运用至少一种翻译软件如Trados进行工作,这已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上述翻译技术类课程应纳入我国翻译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也应与市场和行业挂钩。前文已指出,信息时代翻译的另一个变化是职业化特征愈加明显,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平是语言服务企业的重要竞争力,除了翻译技术类课程,翻译职业教育课程如翻译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也应纳入BTI教育。此外,信息时代翻译的另一大变化是主流翻译对象不再是文学文本,而是应用型文本。传统的翻译教学主要以文学文本作为教学材料,新时期翻译对象的这一显著变化应反映到翻译教学内容改革之中,否则会出现学生所学和市场脱节的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就业困难。综上,信息时代的翻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我国的翻译专业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翻译市场的发展需求,锐意改革[12-13],使课程设置体现出灵活性、开放性和跨学科性。

(二)对教学方式的启示

当前很多翻译专业教育培养单位仍采用“教师讲解翻译方法和技巧—教师举例—学生做翻译练习—教师给出参考译文并总结—布置课后作业”的教学方式,多以讲授法为主[14]。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翻译能力是学生主动建构的结果,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而且教学与市场和行业脱节,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翻译学科的核心特征是实践性强,BTI和MTI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建构主义教学认为知识不是从教师给传送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索,进而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教的,而是从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翻译专业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翻译知识的了解,学生需在实践中内化翻译知识并建构翻译能力。

当前的翻译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翻译能力形成规律,而且翻译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口译或笔译能力,还要求学生对常见翻译技术的熟练运用,对语言服务企业和翻译项目的运作等有清晰的认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具体可采用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项目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熟悉翻译企业项目运作的流程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翻译实践训练。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购买主流翻译企业采用的翻译项目管理系统或协作平台,也可以采用具有类似功能的其他平台甚至校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更好地与翻译市场对接,培养翻译市场需求的技能。翻转课堂是近几年出现的教学模式,它将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翻译实践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和其他同学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支持,有利于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常常会运用学习管理系统推送学习内容、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在线交流、完成作业、评价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与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这正是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变化对翻译专业教育的新要求。此外,由于新时代翻译生产方式是协作或合作式的,这一变化特别强调译员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可采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满足信息时代对翻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当前BTI和MTI毕业生的职业化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教师在与市场隔绝的环境中试图“教会”学生翻译,这种缺乏和社会与市场互动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可考虑采用体验式、学徒制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对评价方式的启示

信息时代要求学生建构翻译实践能力和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除了要求教学方式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还需要在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形成合力。这种改革不仅要对学生的独立翻译能力进行评价,还需要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作用进行评价。信息时代翻译工作者常常是集体协作,注重过程,在进行考核时应采取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方式。翻译教师可以采用Moodle等功能较完善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或功能合乎要求的校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形成性评价。采用的平台须有较强的交互功能,须具备较强的过程监控功能,师生和生生能够就翻译作业或翻译项目在线交流,教师能够便捷地监控学生及小组的作业或项目完成情况,教师可以便捷地查看小组中每个组员的作业或项目进展情况,查看小组中每个组员参与交流的频率和深度,这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形成性评价不仅包括每次作业或项目的最终分数,还要对小组组员的不同过程表现打分。信息时代译文完成时间也是翻译企业和客户看重的一点,教师在对翻译作业或翻译项目打分时,可以将译文提交时间纳入作业或项目综合成绩的考量之中。此外,教师评分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的团队协作质量也是考核的对象,在小组评分基础上再对个体表现进行评价。借助信息技术能让形成性评价更有效,只是将翻译作业或翻译项目布置下去,教师很难准确知晓小组各成员的参与度,对翻译过程难以把控,会让形成性评价流于形式,降低教师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不能对学生的作业或项目给予及时反馈,从而影响学生翻译能力的建构。为了更好地考察项目式、体验式、翻转课堂、学徒制、合作式等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还可采取答辩、撰写调研报告、实施项目等考核方式,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可聘请行业资深人士作为学生的副导师参与指导和实施评价。评价方式中还有一层需特别说明,就是对译文的评价标准问题。信息时代翻译的标准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不再是文学翻译标准“一统天下”的局面,翻译标准呈现多元化。大多数语言服务企业建立了翻译质量动态评价标准,不同文本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有些企业还引入了客户标准。“信、达、雅”标准已经不适于信息时代应用文本的翻译,应综合语言质量、时间、客户要求等要素形成译文质量动态评价标准。教师要在平时教学时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翻译市场对译文质量的评价要求,固守过时的理念会让学生的学习脱离实际,不利于其职业发展。

三、结语

翻译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信息时代翻译的面貌已不同于信息技术普及前的时代,翻译生产方式、翻译对象、翻译标准和翻译职业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我国很多翻译专业教育培养单位未认清这些重要变化,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能反映翻译的时代要求,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信息时代语言服务业对翻译人才的需要。翻译专业教育须紧跟时代步伐,与翻译市场保持联动,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专门人才[15]。

[1]田艳.现代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J].中国翻译,2012(3):69-70.

[2]陈伟,莫爱屏.《数字化时代的翻译》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2):309-313.

[3]张霄军,贺莺.翻译的技术转向——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侧记[J].中国翻译,2014(6):74-77.

[4]王华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J].中国翻译,2012(3):57-62.

[5]MEER J.Where are Facebook,Google,IBM and Microsoft taking us?[EB/OL].(2010-05-25)[2011-07-30].http://www.translationautomation.com/perspectives/where-are-facebookj-google-ibm-and-microsoft-taking-us.html.

[6]GARCIA I.Betond translation memory:computers and the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J].Journal of specialized translation,2009(12):199-214.

[7]HADDAD G.The Facebook translation model[R].[2015-11-10].http://www.localizationworld.com/lwmadison2008/ programDescription.php#A8.

[8]陆艳.众包翻译应用案例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翻译,2013(3):56-61.

[9]王华树,冷冰冰,崔启亮.信息化时代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的再研究[J].上海翻译,2013(1):7-12.

[10]张政,张少哲.真项目真实践真环境真体验——基于北京师范大学MTI CAT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翻译,2012(2):43-46.

[11]TAUS.Dynamic quality evaluation framework[Z].TAUS,2011.

[12]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4(4):40-44.

[13]刘贵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重庆高教研究,2013(1):1-4.

[14]谢柯,刘安洪.笔译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及其效果[J].重庆高教研究,2013(3):86-92.

[15]韩虎林.刍议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2-53.

(责任编辑 蔡宗模 余志祥)

The Changes of Translation in Information Er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Education

XIE Ke,ZHAO 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China)

Compared to the era w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not popularized,the status of translation is greatly changed in information era.These changes are as follows:translation production mode transforms from individual behavior to collective cooperation and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more obvious;translation object transforms from literary texts to applied texts;translation criterion transforms from“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to plural criteria;and occupational feature of translation becomes more obvious in the new era.These important changes can enlighten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education.The implications are as follows:Courses on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nd occup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enhanced and applied texts should be used when cultivating students’translation practice ability;project-based learning,experiential learning,cooperative mode,flipped classroom and apprenticeship should be used to help students construct abilities that language industry needs;online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can be used to perform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such evaluation methods as oral defense,writing investigation report and performing project can be adopted to strengthen students’translation occupation abilities.

information era;translation;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education;implication

G642.0

A

1673-8012(2016)05-0103-06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6.05.015

2015-12-08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信息技术与英汉笔译课程的深度融合”(146232118)

谢柯(1980—),男,四川成都人,重庆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

赵妍(1979—),女,吉林榆树人,重庆文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外语教学研究。

引用格式:谢柯,赵妍:信息时代的翻译嬗变及其对翻译专业教育的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6,4(5):103-108.

format:XIE Ke,ZHAO Yan.The changes of translation in information er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education[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6,4(5):103-108.

猜你喜欢
信息时代译者变化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从9到3的变化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这五年的变化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时代
鸟的变化系列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