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中的社会公平问题研究

2016-03-28 12:42陈恒敏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公平考试学生

陈恒敏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中的社会公平问题研究

陈恒敏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自主招生在高校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以下社会公平问题:考试形式及内容设计不科学,特长生选拔突出中产阶级及城市化特征易引致阶层公平问题;法制建设不完善、监管不力、行为失范易导致道德公平问题;考生经济负担的加重和高校选才成本的增加易导致经济公平问题;社会舆论过分关注则易导致“不公平引导”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的存在会损害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才质量,并引发社会稳定等诸多关联问题,长远来看对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有重大隐患。因此,需要从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公平基础,着眼于考生全体,推动自主招生考试命题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地区考生参与自主招生,加强顶层设计,依法规范自主招生等几个方面,规避并解决高校自主招生中的社会公平问题。

高校;自主招生;社会公平;政策

自主招生是高校招生的一种形式,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选拔人才方面有其优越性。科学的自主招生实践能够有效拓宽遴选人才的渠道,提高人才选拔效率。但是,这一招生方式也无可避免地造成了公平和效率相悖,使自主招生在实施过程中受到诸多掣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自主招生当中存在哪些社会公平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在制度设计上得到限制或规避,是本研究试图予以分析的内容。

一、自主招生的内涵及现状

目前学界对于自主招生这一概念,有不少具体阐述。有学者从一般性概念界定和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认为自主招生是高等学校在政府批准的基础上,从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根据高等学校自身的办学要求,选拔适合学校特色的有特长的学生的过程[1];也有学者从制度建设的层面出发,指出自主招生是高校在教育部及其他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遵循公平、公正、负责的原则,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从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条件出发,独立自主地拟定招生计划和组织选拔录取的招生制度[2];有学者从自主招生的形式入手进行概念界定,认为自主招生是考生直接在招生学校报名,参加由学校组织命题、阅卷、录取的考试,考生凭高校签发的录取通知书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的过程[3]。

尽管学界在自主招生的概念界定上存在差异性,但在自主招生的某些规定性方面却高度一致,即自主招生应具备政府宏观调控、高校招生自主权等基本要件,并在全过程中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招生原则。其中,“自主”是前提,“招生”是目的。在自主的前提之下招收到合适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双向选择及教育资源分配,不仅是自主招生的题中之意,也是高校进行招生形式探索的最终目标。

二、自主招生的社会公平问题

中国有着悠久的考试传统,考试在国人心目中承担了过多的负载,包括对社会公平的关注。社会公平具体可分为阶层公平、种族公平、民族公平、文化公平、经济公平、道德公平、性别公平等诸多层面。在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实践中,阶层公平、经济公平、道德公平等体现社会公平较为明显,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自主招生的阶层公平问题

1.自主招生的命题内容与考查形式具有典型的城市化、中产阶级化倾向

现行高考的一大弊病是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考查形式也比较单一。基于这一制度缺陷,各高校在自主招生考试当中应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然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一般高过现行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具有明显的城市导向和中产阶级倾向,这在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的开放式问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2015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试题“谈谈你对滴滴打车与专车经营的看法”;2014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试题“北大某学者近期表示告别微信,认为其中文字泛滥可能导致注意力资源的不当配置,而沉溺于社交网络将使人逐渐丧失自己思考和选择的能力。对此你怎么看”;2012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试题“请你比较美国大学的公开课和中国大学的公开课”等[4]。

上述试题无不以每年的社会热点现象作为切入点,对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查。但是,如果考生来自农村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以上试题显然有失公允。当前,我国许多县级城区甚至连通勤公交车都没有,试想一个成长在农村地区、可能根本没打过车、甚至连出租车都未尝得见的学生,或许根本对此一无所知,遑论评价“滴滴打车”。长期在硬件资源匮乏、信息闭塞、家长严控手机和电脑的成长环境中的考生,也不太可能有机会接触微信或者上网学习公开课。要对这些热点问题有基本认识,起码应当有过初步的类似体验,这对中产阶级及以上家庭、成长于城镇地区的考生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考生来说则显得十分困难。同样可以设想,假如考试命题具有明显的农村化倾向,主要让考生去区分农村常见植物、考查学生的农事活动实操能力等,城市学生将显而易见地不具备优势。虽然落后地区考生成绩不佳可能是自身发展的条件不足所致,但测试形式及内容在区分能力和消解背景差异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平衡,不能用“绝对的均等”掩盖了一切[5]。除此之外,在高校自主招生的面试环节方面,主要考查并强调考生的整体风貌和综合素质,具体标准是要求考生具有广阔的视野、知识面,以及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清晰的思维能力等,这些要求大都超出了一般高中教育的要求。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环境的熏陶。因此,“高考考学生,自主招生考家长”,家庭社会资本对于自主招生活动的影响十分深刻[6]。长此以往,考生家庭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掌握的社会资源会导致考生阶层乃至社会全体阶层的固化。

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提高人的现代化水平。自主招生在试题内容设计及考查倾向上先验地打上了城市化、中产阶级的烙印。招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准入环节,非智力因素干扰作用过大,将影响招生质量。若农村生源因其成长环境差异而在招生当中遭遇隐性不公,无疑会造成人才压抑,影响招生公平。

2.“特长生”本身具有中产阶级特征

自主招生倾向于选拔有专业特长或才艺的学生。在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国际性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电脑制作大赛等权威赛事中有获奖经历,或者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并获得较重要奖项的考生,往往在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占有优势。但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在偏远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普及率远不及中心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二者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而言,城市学生的优势明显,农村学生则缺乏必要的甚至可能是基本的现代化教育机会[7]。文学、写作等创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需要大量的前期阅读和丰富的实践积累;艺术实训如乐器、舞蹈等,其经济成本投入较大,一般农村考生难以负担。除体育训练加分外,对于其他方面的特长而言,城市考生比农村考生占有更多的天时与地利。长此以往,“两极分化”格局的“再生产”,以及固化的教育资源分配惯性将进一步扩大社会分层,这对全民族的素质提升以及社会稳定十分不利。

(二)自主招生的道德公平问题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人们的竞争意识空前提高,但全社会普遍守信的契约意识却有所淡化,诚信的正负向激励机制还不显著,相关的法制建设并不完善,法治意识尚未深入人心。高校自主招生同社会各界利益息息相关,需要建立在公开、透明、信息对称的基础之上,这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自主招生为避免高考“一考定终身”带来的随机性,引入了基于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体系。教师作为评价主体,若缺乏有效的监管及事后问责,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诚信档案,可能导致实际操作环节的严重失范。在实践中,部分学校为保升学率,给学生伪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单,以次充好;部分高中在向名校推荐生源时,采用折中办法保升学率,即有意推荐有上名校实力但并没有十成把握的学生入读名校,有意不推荐最顶尖的学生,让他们参加高考,从而保证全校升学率。这些现象都是在招考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违背了保证优秀生源享受一流教育资源的初衷。在避免“寻租”、强化规则的问题上,许多高校也尝试有所突破,但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如北京大学为防止招生面过广引起腐败,实行定点中学的校长推荐制。作为全国最高学府的代表,只在若干中学实行推荐制,保证为数不多的中学优秀生源享有升学绿色通道,无疑有失公平。但是,在中国幅员如此辽阔、高中应届毕业生如此之多且素质参差不齐的前提之下,面向全国所有高中学校考核推荐生源,又是一项成本极其高昂、效果势必不理想的繁重工作。若采取按各省(区、市)人口比例等额划分份额推荐的制度,又无疑使无论基础教育水平如何,均拥有了同样比例的“入场券”,结果可能导致发达地区的部分高水平学生失去接受一流高等教育的机会。

高校自主招生涉及巨大的利益关系,要构筑好法律红线,让自主招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避免自主招生变成权钱交易,避免有权有势、拥有较大社会话语权和社会资源的“关系户”占据更多上名校的机会。如何更大程度上规避“条子生”“关系户”是在当下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设计中亟待完善的课题。

(三)自主招生的经济公平问题

1.自主招生不利于家庭经济能力较差的考生

就规模经济效应而言,自主招生相较于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成本高而收效低,无形中加重了低收入群体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有学者曾举例论述这一问题:“若一名来自广西横县的考生填报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广西大学3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那么他必须分别前往北京、上海、南宁3地进行考试。假设3校考试时间间隔较大,他每一次考试都从家中出发,坐长途汽车到达南宁之后,再乘坐最为便宜的普通火车硬座前往北京、上海两地。按所在城市一般水平的食宿费用计算,即使是保守估计,该名考生的3校考试成本也比在本县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高出了近2 139元。”[8]如果考生来自新疆、西藏、青海等较为偏远、交通不便且本地名校较少的地区,所要负担的经济成本将更为巨大。这些费用对于低收入家庭出身的学生而言是异常沉重的额外升学成本,而且舟车劳顿之后未能及时休整便仓促上场应试,考生真实水平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也需考量在隐性成本之内。这意味着来自富裕家庭的考生比预算约束较紧张的贫寒考生,无形中拥有了更多报考名校的机会。

2.自主招生加重了高校人才选拔成本

对于高校而言,自主招生相比统一考试同样不甚经济。各高校从考试的组织、接收考生的申请材料、考试命题、评阅试卷等各个环节都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部分名校而言,接收到的全国申请材料势必会更多。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各高校能否确保录取结果公平、保证人才选拔质量?仅仅依靠学校招生部门的力量能够应对?这些都无疑十分考验高校领导以及招生部门工作人员的能力及智慧。

(四)自主招生的“不公平引导”问题

“议程设置”这一传播学经典理论告诉我们: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9]。高考历来是高中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社会舆论关注度极高,其引导作用十分明显。在自主招生中,针对一些特定科目或领域的拔尖人才破格招生,可能产生“不公平引导”问题。这一问题表现为由自主招生考试引发的倒逼机制,即自主招生的考试目标和手段影响考生路径选择,进而引起考生之间的资源博弈,从而倒逼部分学生“走险棋”、故意偏科或专攻一科。这种行为违背了中学教育的培养规律,易产生不当导向。

文学特长考生在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中受到了较多关注,因此有不少考生在备考时特意准备作文考试,甚至偏废其他科目,试图出奇制胜,以求得进入名校的捷径。2002年,考生胡坚出版小说《愤青时代》,获得文学界好评。作者曾公开宣称,出版此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北京大学的关注,所幸的是该考生得偿所愿,被北京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但以该考生的学习成绩,高考考入北京大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该考生被舆论报道后,北京大学为防止产生不良导向,变相鼓励其他学生仿效此举,最终决定不予录取。而后该考生却被武汉大学破格录取。此事反映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两校在面对此类“怪才”时的不同态度,在当年引起舆论广泛讨论。在“特殊人才、特殊处理”的舆论引导下,若对考生群体产生不当引导,将会偏离并违背自主招生的初衷。

综合素质要如何客观评测,如何使结果得到较广泛认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实际问题,若操作不当将引发考生在经济、阶层、社会关系、家庭实力等诸多层面上的不正当竞争,进而产生社会公平问题。对个别考生采取破格录取方式,是否会产生不良导向,引发机会主义投机行为,进而影响招生公平,“度”应该如何把握,这些问题都需要审慎的考量。一旦制度设计产生失误,将对考生、学校、社会乃至国家造成诸多不良后果。

三、政策建议

自主招生当中存在的阶层公平、道德公平、经济公平以及议程设置问题,并不全然是考试制度自身的问题。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息息相关,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综合性工程。要全方位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当大幅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使物质资源得到较大丰富。还应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建设水平,只有基础教育建设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才能使广大学生有相对均衡的教育基础,从而使高等教育选拔更加科学、合理。在当前条件尚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做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应该从治标开始,着眼于考试制度自身科学性、规范性的提高,并不断拓宽考生参与招生考试的渠道。

(一)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公平基础

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从源头上决定了高校自主选拔人才的质量。高质量、高水准的基础教育能够产生较好的外溢性,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一项关乎全局性、战略性、持久性的巨大工程,必须持之以恒地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当前的关键是要尽快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以推动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成优秀教师到落后地区支教等多种方式,持续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只有基础教育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相对的基本均衡,才能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在更大程度上消除地区差异。

(二)着眼于考生全体,推动自主招生考试命题的科学化、规范化

在我国历史上,“八股取士”曾经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批判。然而,“八股取士”实际上体现了对文学考试评价标准化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证结果的公平。它不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考试是一门重要的科学,组织一场成功的考试,不仅涉及所考科目的试题命制,还需要考虑到试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等科学化指标,更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视角通盘考虑。因此,要注重考试,特别是全国高校招生考试的客观性。对各高校自主招生而言,要量力而行,适当加大投入,延聘一批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引入外单位专家并实行事前保密制度,以规避本单位人员的人情往来关系。对考试方式、内容、测试标准等反复推定验证,避免经验主义及形式主义,应充分考虑到考生生源地、阶层覆盖面等问题,并结合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兼顾各位考生的知识结构和成长背景。

对于艺术类考试、人文社科类考试以及“综合能力评测”等主观性极强的考试,应特别注意命题及评测的科学性。同时应规范考试形式,艺术类自主招生考试应实行评委、考生分离等举措,相对准确地挖掘考生的实际水平。就选拔标准而言,学校应根据各自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培养目标等综合确定录取标准,做到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而非任意迁就,“自主招生”并不能完全等于“破格录取”[10]。毕竟在自主招生实践中,“破格”只是个例,定规合矩才是常态。

(三)以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地区考生参与自主招生

在当前各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落后地区生源依旧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治标的举措是要仔细遴选考试素材,精确量化考试评价标准。对一些不利于农村生源的考试内容,要及时剔除。在科学论证、仔细甄别的基础上,向农村生源倾斜部分名额,在自主招生可控的范围内探索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的“双轨制”招生。为方便农村生源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中学的招生宣传力度。根据全国自主招生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农村考生赴高校参加自主招生考试。除政府拨款、高校负担部分资金外,可探索基金会、助学金等社会资金募集渠道,为农村学生及家境贫寒学生参与自主招生考试提供部分或全部资金帮助,使这部分优秀学生能够享有同等的升学选择权。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在自主招生考试实践中形成了“多校联合”招考的新形式。不同高校整合资源进行自主招生考试,在降低考试成本、弱化经济不公平问题以及避免考生参考的时间冲突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正如清华大学招生办负责人所言:“(考生)只需参加一次考试就有机会获得不同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降低了考生在多个大学之间来回奔波应试的成本。”[11]但这一制度设计在实践中又出现了诸多问题。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985工程”高校几乎全数参与到自主招生的联盟当中,并且分为3大不同阵营。社会上关于自主招生演变为“小高考”“掐尖”、抢优质生源、加重学生负担等,负面声音不绝于耳[12]。鉴于此,教育部于2014年取消了联考自主招生方式。但是,这一制度设计在解决经济公平、提高自主招生效率等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当下如何协调平衡自主招生的优劣势,如何在避免垄断优质生源、加重学生负担的基础上,降低考试成本,切实便利考生,值得进一步研究。

(四)加强顶层设计,依法规范自主招生

要强化监督机制,加强舆论引导,依法自主招生,规范招生行为,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招生体系。首先,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规范自主招生行为。目前,自主招生的法制建设还亟待完善。教育部虽然已发布相关政策要求加强对自主招生违纪行为的处理,各试点高校要依法治招、严格程序、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建设。但这些政策文件并不是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又只是对一些基本原则问题提供法律依据[13]。因此,细化、具体化法律条文,使自主招生的每一个环节都被置于法律的规范框架下,让自主招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其次,落实主体责任制,把关每一个环节,健全事后追责制度。探索建立高中校长推荐的问责机制,对高中失实的推荐行为事后问责,力求引以为戒。对签订了就读合同而最终违约的考生,不能抱有“保护高分学生”的心态,要予以批评曝光;对于徇私舞弊行为,要实行零容忍,防止暗箱操作,建立完整的公示机制。

再次,强化舆论引导和议程设置,提高大众法治观念,促进公正、公平、公开、诚信的招生氛围的形成。通过大众传媒,妥善引导社会各界对于自主招生的评价,形成审慎务实的讨论氛围。对于人才选拔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对招生制度的讨论缺乏基本的建设性态度,一味批评甚至胡乱批评、一味进行负面报道而不思建构,乱贴标签却缺乏理性分析,结果只能使自主招生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不利于相关工作的持续开展。

最后,提倡契约精神,以契约精神规避道德风险问题。对自主招生而言,制度规范是规避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14]。在高校与学生的博弈中,只有对招考信息进行最大化的公开与公示,才能使招生更具有程序正义,进而保证自主招生考试结果的公平和公正。只有社会各方面共同以积极、稳健、理性、务实的态度参与自主招生的建构和完善,才能使社会公正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体现,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

[1]程斯辉.自主招生与高校的自觉、自律和创新[J].湖北招生考试,2004(6):1.

[2]张继明.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角度审视高校自主招生[J].湖北招生考试,2005(8):68-72.

[3]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5.

[4]搜狐教育.清华、北大2011—2015年自主招生面试真题汇总[EB/OL].(2015-12-26)[2016-05-05].http://learning.sohu.com/20151226/n432659138.shtml.

[5]周序.高考公平研究:回顾与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64-68.

[6]刘进.社会资本对高校自主招生影响的实证计量[J].重庆高教研究,2016(2):72-80.

[7]吕小芳.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20.

[8]刘海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34.

[9]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J].郭镇之,邓理峰,译.新闻大学,2007(3):55-67.

[10]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动因、问题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4):30-42.

[11]谢苗枫.自主招生破冰六年:“小高考”渐成大气候[EB/OL].(2009-11-19)[2016-05-05].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11/19/content_12489476.htm.

[12]张维.自主招生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教育部取消北约华约等联盟[EB/OL].(2014-12-27)[2016-05-05].http:// 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u7ai3164391_K4.html.

[13]郑若玲.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法规建设述评[J].广东工业大学学版(社会科学版),2002(4):5-8.

[14]刘阳,林成华.高考招生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规避[J].重庆高教研究,2016(1):82-87.

(责任编辑 张海生 韦春霞)

Research on the Equity of Universities’Independent Recruitment

CHEN Hengm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05,China)

Independent recruitment probably intends to caus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during the talents-selection:the unequal design,discriminated content of examination,test tendency of urbanization-oriented as well as the biased specialty will probably emerge some class-oriented equity issues,the relatively poor law-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legal regulations as well as unmoral behavior could bring out moral equity issues,the increasingly heavy burden of participant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cos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ose heavy economic issues,the misleading information and competitive game on resources of students cause the misleading media agenda setting issues.The social equity issues as mentioned above will harmfully damage the quality of talents-selection,also,it will seriously damage the quality of whole nation.In order to avoid the above questions,we should promote the equilibrium development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motivate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rural region students,promote the socializa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the recruitment feasibly and regulate the procedures of independent recruitment.

universities;independent recruitment;social equity;policies

G640;G649.22

A

1673-8012(2016)05-0053-06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6.05.009

2016-05-12

陈恒敏(1992—),男,福建宁德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及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引用格式:陈恒敏.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中的社会公平问题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6,4(5):53-58.

format:CHEN Hengmin.Research on the equity of universities’independent recruitment[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6,4(5):53-58.

猜你喜欢
公平考试学生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赶不走的学生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公平比较
学生写话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