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霞 汤继强
记忆管理
——同传高翻可以教我们什么?
●胡敏霞 汤继强
同声传译是一种受严格时间限制、认知难度极高的跨文化语际转换活动,快速记忆和准确回忆的能力是同传高翻诸多认知技能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主要关注同传高翻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管理机制,只有正确的方法和持续的训练才能保证有效的记忆管理。
记忆;同传高翻
同声传译是一种受严格时间限制、认知难度极高的跨文化语际转换活动。它要求译员在听辨原语的同时,借助背景知识迅速完成对信息的预测、理解、记忆和转换,在译出的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自我监听与修正。快速记忆和准确回忆的能力是同传高翻诸多认知技能中的重要一环。经过长期的训练,同传高翻们一般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记忆管理机制,可供借鉴。
对于记忆结构,心理学家们一般是采用两分或三分法。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James)早在19世纪末就提出了人脑记忆可分为一级记忆和二级记忆:一级记忆是当前被激活的记忆;二级记忆则是非激活的记忆。到了20世纪60年代,阿特金森和席福林(RichardC.Atkinson&RicardM.Shiffrin)提出的记忆的“阶段模型”将人的记忆系统分成了三个阶段:感觉登记、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本文主要关注同传高翻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管理机制。
译员的短期记忆又被称为工作记忆,其核心任务就是对新信息进行各种加工,使其存入长期记忆。人脑的短期记忆普遍存在容量限制。美国心理学家米勒(GerogeA.Miller)在《奇妙的数字7》一文中提出短期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个单位。重复、编码和线索多元化是短期记忆管理的主要策略。重复是短期记忆的关键。简单重复可以延长信息的缓存时间;扩展重复则让新知识与旧知识产生联结。译员在会议之前一般将会议涉及的重要词汇和概念进行简单重复和扩展重复,这样同传的时候才能将这些新词汇脱口而出。其次,编码可以扩大短期记忆容量,如把电话号码分为3位数或是4位数来记;用首字母缩写来代表机构名称;用关键词来代表较长的论述,如“一带一路”(“OneBelt,OneRoad”or“OBOR”)等。刚刚学会外语的人经常觉得听力吃力,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一个词、一个词地听;相反,同传高翻则是一组词、一组词地听,记忆加工的效率自然大大提高。由于形象信息比抽象信息更易记住,所以很多译员在文字之外也会绘制图画、图表和模型来使记忆线索更加多元化。
重复也是译员长期记忆的关键,尤其是间歇式周期性重复。长期记忆不管在时间上还是容量上都不太受限制,其困难在于信息的找回。长期记忆中包含的信息数量太大,要找到某个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不过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同传最缺的也是时间和脑力,所以同传首先需要对长期记忆进行分类管理。长期记忆的信息主要分为三类:如何做事、事情经过和抽象事实。做事和事件经历是形成概括事实的基础;而抽象事实也需要通过做事和经历来检验和强化。除了间歇性重复、亲身体验和概括强化等认知训练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能够影响长期记忆的回忆效果,包括注意力、情绪、动机、干扰、环境、饮食、体育运动等。
注意力是否集中对回忆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听说同步导致译员在线时容易出现注意力分配失衡,所以同传的在线记忆效果并非最佳,译员们更多地是依赖译前的记忆准备和长期的实践积累。在译前准备的时候,译员需要全神贯注地进行信息编码,尽量关注到更多细节,提高加工深度,建立更多神经连接。只有聚精会神的学习才能改善记忆的速度和效果。由于情绪对记忆的影响,译员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会积极调动各种情绪以加强记忆效果,努力跟讲者或者讲话内容达成某种心理情感上的认同。动力是激励人成功完成任务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实验发现激励可以加强动力。译员在工作中需要记忆很多专业知识和词汇,进行大量繁重的脑力劳动,很容易导致脑力枯竭,所以译员可以经常给予自己激励,以提升认知效果和认知耐力。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和娱乐时间一定要分开,控制好注意力。例如,在准备翻译期间,很多译员会上网查资料,但是面对网上的海量信息,译员很容易被无关信息干扰甚至吸引,丧失了自制力,忘记了最初的准备任务。所以译员需要加强自制力,营造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习惯来抵制内外干扰。心理学实验发现,当学习环境和回忆环境一致的时候,回忆效果会更好,即“场合依存效应”。所以,译员在译前准备的时候也会想象自己已经进入会议厅,坐在同传间,耳朵里面已经听到了讲话内容。很多译员都觉得这样的大脑模拟有助于记忆的取回。译员经常发现在午后的工作效率不如早上,即使早上可能都没有吃早饭。这其实跟心理实验发现不谋而合:跟记忆相关的荷尔蒙在空着肚子的时候正是处于最高水平。其他的知识工作者也可以借鉴译员工作时候尽量不会吃得太饱这一做法。译员除了应该加强长期体育锻炼之外,在翻译现场,如果能够在轮流的间歇从同传间走出来,进行轻微活动,重回同传间以后也会发现精力能够更好地集中。
记忆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的重要瓶颈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心理系前主任丹尼尔·夏克特(DanielL.Schacter)认为人类记忆有7大弱点,即“转瞬即逝”:记忆中的信息如果不被使用就会慢慢减弱痕迹,导致最终被遗忘;“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致使信息无法进入记忆;“话到嘴边”:回忆线索不足导致无法说出口。以上三种是记忆缺失的情况,还有四种情况则是属于错误记忆。“张冠李戴”:混淆了信息的来源;“添油加醋”:在记忆中添加了原来没有的信息;“自以为是”:当下的心情和主观状态误导信息回忆;“顽固不化”:无法忘掉一些希望忘掉的不愉快记忆。译员们针对遗忘和错误记忆也有一套解决办法。现在的国际会议越来越专业,那么译员怎样在会前记牢这些专业词汇呢?首先,译员要集中注意、重复演练以实现短期记忆,但是孤立的单词很快就会被遗忘。所以,译员需要通过加强系统背景知识建构来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理解性记忆。虽然译员在短期内不可能成为行业专家,但是通过阅读百度或者维基百科的词条解释以及相关的双语论文摘要或是观看相关视频,译员还是能够构建起足够的行业知识框架来辅助专业词汇的记忆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长期来看,译员需要加强与行业专家交流,从自身的错误学习,尤其是在会后对会议录音进行重听,都是加强译员的长期记忆的不错办法。
同传的信息处理大量而密集。译员每个工作日需要至少处理几万个单词,其中包括不少的专业词汇。现在国际会议上的讲话速度也越来越快,念稿的时候尤其如此,而且不少讲话人还带着五花八门的口音。译员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大量信息,除了需要建立高效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管理机制,也还需要依赖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建立外在的记忆辅助机制,如词汇表、笔记、电脑文档和网络搜索工具等,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达到同传信息处理对记忆速度和数量上的要求。
任何记忆的发生和遗忘都与时间相关。有了时间,短期记忆的信息就可以通过重复和编码等手段进入长期记忆,而且长期记忆中的条目也可以通过深化演练而得到巩固,记忆的神经连接就可以不断地建立、强化和深入,来自外界的新知识就可以真正长期为我所用。如果时间不够,那么信息的加工深度就不够,重复演练的次数不够,形成的记忆痕迹就会较浅,信息便容易遗忘,时间过于紧迫时,甚至都无法完成对信息的感知及理解。没有长期及时的复习和更新,新知识也无法与旧知识产生粘连,牢牢地嵌入长期记忆。总之,有效的记忆管理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持续的训练。
2015-11-20
C931
A
1008-5947(2016)01-0067-02
作者及单位:胡敏霞,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博士;汤继强,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教授。(四川 成都 610000)
责任编辑 冯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