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莉 周建平 闫 娟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分析及社会支持
林莉周建平闫娟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1131)
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虽然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女性的社会影响力也逐渐提升,但因社会文化及其自身特征等因素影响,限制了女性就业及其人力资源再投资的机会,使得女性在就业及创业发展中遇到不少困境。本文针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因素进行分析,探索女大学生就业创业以及职业发展的路径,同时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预防用人单位在雇用、培训、晋升等环节歧视女大学生,促进女大学生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中更好地就业和创业。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因素;对策研究
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她们仍然要面对传统的困境和压力,另一方面她们也将拥有新的机遇。女大学生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如何现实地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校期间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对未来的职业应该拥有怎样的职业期望,以及如何正确辩证地看待自身就业创业困境,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都应该进行深入地调研分析和职业指导,帮助女大学生职业设计和职业发展,给予她们宏观分析和微观指导。
1999年是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招生增幅达到42%,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主动安排增加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次。高校扩招也成为1999年最受欢迎的政策之一。1999—2005年每年招生数递增为25%左右,远超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处于一种不合理的发展状态。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大概有1900多所,2014年教育部有关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共有2824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已经达到3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37.5%。我国完全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9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144万余人,女生超过男生占到50.48%比例,总数上女生比男生绝多数多出20余万人,这一年全国在校女大学生人数首次出现超过男生现象。到2014年为止,合肥地区高校在校生女生比率已高达53%以上,在普通型高校中(指非211,985类高校)其女生比率已高达65%,“女大学生就业难创业更难”已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共同面临的困境。
1.1身心特征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主要是由于女性自身生理心理特征增加了职业生涯发展成本,用人单位要降低经营成本自然就会减少对女性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很多女大学生入职就会面临着生育问题,其用人单位不得不为此支付直接及间接人力成本。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来看男人和女人之所以对自己的职业时段和收入采取不同的分配方式,是因为他们不仅仅考虑当前工作状况,还要为了将来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职业成长空间和获取更多的薪金报酬。女性职工的人力资本折旧率明显高于男性职工。这些都说明对女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更大,回报更低。加之现在国家鼓励二胎政策出台,女性生育及抚养孩子期间的职场参与率会较低,投资预期收益率更加低于男性,因而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对男大学生进行人力资源投入,更愿意录用男大学生或以较低的工资来录用女大学生,而这些必然就造成了职场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困难[1]。
1.2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是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密切联系的。它是个体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的途径,并受到其所生活的社会理想制约。人们一旦确立职业理想后,就会实施其职业行为,并愿为此做出各种努力。因此,职业理想对于人们求职和就业准备,完全是一种推动获得职业过程的动力。在社会现实面前,部分女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度低,对自己的职业理想认知模糊、职业意识不强烈等,导致了她们在高校期间,不能明确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不能为实现职业理想做好基础性专业准备。目前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并没有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给予特色指导,导致她们在实现职业理想的道路上更加坎坷。
1.3传统观念
被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女性所贬低的以婚姻家庭为人生归宿的传统价值观,在八十年代出生的女性中又重新复燃。逾半数女性对价值观持开放态度,但仍注重“女性应以家庭为首要任务”的传统观念。调查访问了400名18至35岁的女大学生(包括已毕业的),结果显示:65%以上的受访女生认为,照顾家庭是首要任务,对已婚女生来说,最重要是家庭而非事业;50%认为生儿育女是女生一生最大的成就,绝大部分受访女生认为,为了家庭希望能自由选择职业状态;还有部分女大学生其婚姻价值观比较功利性和拜金性,她们为了寻求财富和物质的依靠,或者实现精神的功利价值,强调男性的物质和精神的实力和竞争力,在婚恋时更加现实地注重男性的物质实力和社会地位,这导致对自身的职业成功没有更多的要求。
2.1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观有重要影响,比如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到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取向,就业创业地域、就业创业途径、就业创业岗位、就业创业薪金的选择等;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行为;家庭职业社会背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向和平台;其父母处理婚姻的态度和方式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和理想也会产生影响。据我们调查,目前在校女大学生更多的是家庭甚至是家族里第一个上了大学的女子,她们人生重要导师父母以及其生长的环境,给予她们的观念更多的是以婚姻家庭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结婚生子仍然是她们终身大事,读书和职业只是她们人生的装饰。这种传统家庭文化的熏陶严重地影响着女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理想。
2.2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更加丰富多彩,独立性和多元性得到增强。她们对婚姻和职业的选择更加自主和自由,拥有了对于自己人生生涯和职业生涯自主权,她们或者作为于事业或者作为于家庭或者兼而有之。我国社会正处在高速调整转型期,市场经济中的功利性和实效性原则,导致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变化,使得她们更加注重理性和现实。长期禁锢的人伦道德观念,一旦获释,难免出现异化失常现象。忽视传统道德,过分拜金主义、片面追求享乐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等一系列扭曲倾向,比如“做得好不如嫁的好”、“啃老族”等现象滋生蔓延。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机制和较高的社会期待给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多重的要求,因此她们的就业创业行为在客观上会承受了更多的限制和压力[3]。
2.3保障因素
全国妇联曾经就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这个问题给予关注,归咎其主要原因为:一方面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严峻,高质量就业更为困难;劳动力供需状况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不能给女大学生提供人职匹配合理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传统的职业职位模式和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女性的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性,导致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女大学生自身就业创业观念的滞后性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加上高校的一些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错位,她们的专业与社会所需职业不吻合,难以满足产业经济增长转型的岗位需求;还有对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法律监管力度不足。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还会对女性是否能平等参与社会经济平衡发展产生严重后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实施措施和惩罚条例,确实保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创业的权益[4]。
2.4创业误区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政策力度的加大,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也会更加普及规范。一方面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可度与参与度在提高,另一方面她们更多地陷入一些误区。我们调研中发现女大学生对创业呈现出浓厚兴趣且创业意念较强烈的比例只占女大学生总数量的7%左右(而男大学生此比例为25%左右),对创业持积极态度且能付诸于行动的比率更加低(2%左右)。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创业目的注重眼前利益、创业行业选择传统单一、创业心态感性冲动,没有进行市场调研和市场发展规律分析。原因之二是在校所学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接地气,结合市场结合专业,规划创业计划和步伐,这样才能在创业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加之受享受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同龄的女生比男生更加成熟现实)、大部分女大学生创业往往选择进入市场门槛较低的、扩大再生产时间较短的项目,她们会随性地根据自身生理心理条件优势,选择在服务业进行创业。选择这样的创业项目有利有弊:回收快、易操作、风险低,但是其专业理论与创业实践就没有有机的结合,导致女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往往无特色难于凸显发展,她们所经营的创业项目很快被市场淘汰。原因三是创业项目选择的非理性,不做创业前的市场调研更多凭借感觉和热情。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她们更愿意凭借热情去创业,虽说国家创业扶持政策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加强和完善,而女大学生对创业前景过于感性导致她们对创业所需的条件估计不足,如:对创业项目的市场调研不足、对创业地区的经济发展了解不足、对于创业项目发展轨迹掌握不足、对自身的能力和人力资源情况分析不足、创新意识和抗压心理准备不足,对创业可能出现的风险评估不足、对相关政策法规知情不足等等。更多的女大学生无法正确面对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挫折和风险,创业行为往往是虎头蛇尾式的夭折。因此,女大学生要对创业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着眼于市场,减少在创业过程中盲目抉择[5]。
3.1利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
“新常态”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具体说就是经济增长从高速到中高速发展,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产业结构要加快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原来的“三套马车”(投资、出口、消费)转向创新驱动。要认识到新常态下经济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我国经济通过简政放权、稳中求进、重视就业、发展第三产业,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的经济。从经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重大转型期。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必然会影响就业。新常态下,要把就业问题放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的大背景下来考虑。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也就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的利用和人力资源的积累也有一个转型的问题,过去我们大量利用低成本农民工,新常态下人口红利基本结束,转而大量利用中高级人才和高科技人才,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每年毕业的700万大学生将是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
3.2完善政策法规支持就业创业
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女大学生就业创业。一是降低组织录用女大学生人力资源成本。成立由政府、组织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女性生育保障金机制和生育成本,降低或消除组织雇佣女性的额外人力成本。二是扶持发展女大学生优势资源项目。政府应鼓励发展女性优势行业项目,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包括: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同时,鼓励设置各类女性职教基金、女性健康保健基金等,都是女性劳动者改变弱势地位的关键所在。三是政府全面引导建立两性和谐发展的性别社会文化。在全社会树立认可妇女社会价值和职业价值的进步观念。政府积极地帮扶就业的弱势女大学生,让她们拥有政府社会支持力量,迎接市场职场的竞争考验。四是建立性别平等就业保障机制。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就业创业政策过程中杜绝性别歧视,还要制定向女性倾斜的政策,从根本上保障女大学生的公平就业创业权利,并营造一个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法律的社会环境[6]。
3.3改革教育教学推动就业创业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中职业教育制度,建立终生职教体系。职业教育要深化到高等教育各个层面:比如高职高专教育一定要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防止与普通高校同质化,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按职业分类,根据岗位培养为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作为普通高校也要转型加强职业就业教育,要突破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瓶颈,很重要的是普通高校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环节和设计。除了部分专业其理论研究性很强以外,都应该向应用性和技能性方向培养。在企业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政府要加大就业前、就业中、再就业的培训投资,整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制。就业指导的发展方向是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终生职业培训体系。
高校要将就业创业教育作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将就业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适合专业的就业创业课程,对女大学生特殊群体进行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教学,组织女大学生参加各类就业创业技能大赛、创业模拟培训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女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高校可以建立弹性学分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高校可以聘请女企业家、优秀女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专家学者担任职业指导教师,对女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7]。帮助女大学生理性确立职业理想,疏导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焦虑和依赖等弱势心理,调试其应对竞争及挫折的抗压能力。要探索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渠道、新常态,加大对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帮扶力度,深入调查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实行“一生一策”个性化动态管理帮扶。对离校未就业女大学生持续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和服务,切实做到“离校不离扶”。对高校女大学生加强有关促进就业创业的法规政策宣传,让每一位女大学生都了解政策、利用政策。要根据女大学生的求职意向和就业需求,分类推送到基层及中小企业就业,鼓励帮扶她们创业、入伍、升学,有效地提高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质量。
[1]陶小岑.包头医学院在校女大学生女性观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2):21-23.
[2]贺兴利.论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4):79.
[3]张军民.略论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经理人,2006,(16):141-143.
[4]张抗私.女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J].财经问题研究,2015,(3):113-118.
[5]郭凤鸣,张世伟.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性别工资差异——基于双重样本选择模型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2):65-68.
[6]王冶英.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成因及法律对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4):90-93.
[7]王丽.我国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2):73-74.
责任编辑:李晓
C913.2;G647.38
A
1672-2868(2016)04-0157-04
2016-05-23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AHSK11-12D66);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SK2015ZD29)
林莉(196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职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