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缘结构对我国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2016-03-28 06:39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队伍学术

吴 鹏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学缘结构对我国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吴鹏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高校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有关。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存在“近亲繁殖”现象,这导致教师资源过度集中化,进而影响教师的学术产出质量与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呈现学校层次越高“近亲繁殖”程度越高、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国际化程度较低等特征,学缘结构对高校教师学术产出、薪资以及学术职务晋升具有影响。优化学缘结构可从政府资源投入、社会参与管理、人才引进以及教师观念转变四个方面入手。

学缘结构;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

学缘指通过师传徒承而形成的学术源流关系,具有类别性、地域性、层次性三重特性。高校教师学缘结构指教师队伍中来源于校内和校外教师比例,以及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本校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教育的构成情况。学术职业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上指一切以从事学术活动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从业群体;狭义上专指大学教师群体所从事的职业。学术职业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学科性等特点。通过分析其他学者研究成果发现,高校教师学术产出、青年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取向、教师薪资及学术职业发展都会受到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影响。

一、我国高校学缘结构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评估高校教师学缘结构合理性主要看以下三项指标:第一,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近亲繁殖”程度,以及教师毕业学校在全球排名次序;第二,高校教师获得博士学位以及获得世界顶尖级奖励和荣誉(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数;第三,学缘结构国际化程度。本文也以此为主要视角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学缘结构进行初步探究。

(一)高校学缘结构具有“近亲繁殖”的特征

有学者在2006年对国内17所重点高校近1000人进行调查研究,显示有602名教师是直接从本校的毕业生中聘任,此比例大于60%。[1]并且,高校的层次越高 “近亲繁殖”程度越高,在211高校中50%左右的教师是直接从本校毕业生中聘任,其中最高的可达70%,[2]而一般普通本科高校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程度只有29.8%,比例最低的是专科高职院校,只占6.0%。[3]与国内高校相比,国外著名大学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特征体现出多元化、“杂交化”、国际化。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有78%的专职教师来自外校,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全球排名前20位的高校;牛津大学有近85%的教师是来自外校毕业的学生;哈佛大学教师有16.9%来自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教师有10.8%来自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教师有11.2%来自慕尼黑大学。分析我国高校“近亲繁殖”程度呈现梯度式增加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其一,我国重点大学都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这些高校可以直接从本校毕业生中聘任教师,一般普通本科高校没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点,只能从外校招聘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其二,我国重点高校一般都坐落于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毕业生在选择就业上会趋向选择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重点高校毕业生选择留校任教,从而加重教师队伍中的“近亲繁殖”程度。

(二)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

有学者在2004年对我国几所“985”高校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的占比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大学占52.29%,清华大学占47.52%,复旦大学占41.59%,上海交通大学占50.09%,浙江大学占40.76%,南京大学占44.30%,西安交通大学占20.18%,平均值占比42.39%。[4]2009年在我国所有专职高校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13.0%,有的地方高校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足5%,而在2007年日本大学专职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45.5%。[5]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占比在94.5%~99.7%之间,其中在世界名牌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占获得博士学位总人数的60%以上。在本校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9.8%。[6]因此,提高我国高校教师入职学历要求、加强在职教师学历再造、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是解决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高学历比例偏低问题的主要措施。

(三)外籍教师所占比例较低

我国高校外籍专任教师人数极少,其中重点高校外籍教师平均不到40人,占专职教师总人数的2.3%,而德国在2009年的一项报告中指出,其外籍专职教师比例占9.5%,[7]英国剑桥大学的教师来自全球10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全球比较权威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在QS指标中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各占5%,在THE指标中教师与学生的国际化共占7.5%。[8]经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导致我国高校教师国际化程度过低的原因:一方面是“走不出去”。我国地方普通高校缺少对在职教师出国交流学习的资金支持,“走出去”的教师人数比较少;加上外派学习交流教员受到时间、资金、家庭等因素影响,使得在外交流时间短、学习内容比较片面、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形式上的“经历”需要,因此“走出去”的教师在提升学术“质量”效果上不明显。另一方面是“引不进来”。我国高校在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机制上与国外一流大学有很大差距,引进人才难以适应国内多重考核程序,在国外教员社会福利保障、医疗保障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还达不到国际标准,导致外来教员不能“本土化”。外籍教师比例过低,这将影响到学缘结构的多元化、国际化。

二、学缘结构对我国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

大量研究报告指出,学缘结构会直接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与学术产出。[9]因为我国在学术职业发展上还未能完全脱离以差序格局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和人际关系结构。当只存在学缘结构差异这一变量时,教师队伍中的“近亲繁殖”会对教师学术产出、教师职务晋升、项目申报等个人发展有一定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对学校人才培养、整个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科研管理等有关学校整体发展有较大的影响。[10]

(一)学缘结构对高校教师学术产出的影响

大学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大学被视为社会的中心而且其自身内部有着变化。[11]其中最大的内部变化就是教师学术职业正在由教学逐步转向科研,而且这一转变还将继续下去。对教师个人评估和职称评定中越来越看重教师科研能力及学术成果等“硬”指标,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能力。[10]相关研究也指出,影响个体学术能力成长的个人因素有社会化程度、动机、学习能力水平、拥有的专业交际网络等。[12]其中社会化程度及相关专业交际网络等因素就是指在教师队伍中学缘结构的合理性,个人学术能力成长与教师社会化程度和专业交际网络的广度成正比例关系。在高校教师学缘结构中“近亲繁殖”程度过高会使教师资源过度集中化、学术来源同一化,这不利于科研与教学所需要的创新发展,导致学术思维的拓展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前沿科学问题的关注。同时,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思维容易被他们的“前辈”固化,他们的研究方向会因此停留在重复老旧的问题上,减少对于相关横向学科的关注和研究。这将严重影响整个教师团队的学术氛围,阻碍“新鲜血液”注入,不利于创新思维和探索新知,导致大学学术垄断加剧。甚至还会因为评估考核的压力而出现学术抄袭现象。但在张继平等学者的研究中,他们也指出“近亲繁殖”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教师之间的默契度、增强同事之间的凝聚力、有利于教师的学术产出。[13]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这也只是在我国重点研究型大学对于国内优秀学术资源垄断前提下的优势。如果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这些“优势”就会被其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和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等显著数据给忽略掉。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所以,不能忽视学缘结构对高校教师学术成果的影响。

(二)学缘结构对教师薪资、学术职务晋升的影响

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收入与其职称挂钩,职称又与教师学术研究成果有关,而在教师学术晋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学者所在机构、推举人、母校以及个人关系,[10]学缘结构在此就非常具有优势。这是一种“隐形”的影响,会给其他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带来一种不稳定感、不平等感、不安全感,甚至还会导致学术腐败。因为在学术科研中,除了有足够的资金,还应有充足的学术资源,如该学科领域专家名师、科研项目的等级、项目的资助单位等资源,都会在教师学术成果质量上附加一个隐形的帽子。碰巧的是,这些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术职位晋升和待遇又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钟云华指出,从短期来看,如果教师队伍中的学缘结构“近亲繁殖”程度过高,对其发表的学术刊物以及学术职务的晋升有一定的优势,但从长远来看,这会严重阻碍我国部分高校实现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大学这一目标。

三、构建合理的学缘结构,促进教师学术职业发展

优化高校教师学缘结构是当前我国高校改革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要解决高校教师队伍中的“近亲繁殖”问题,促进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就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及高校教师本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合理的学缘结构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增强学术活力,提升教师队伍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师学术职业更好发展等方面有着较大影响。相反,教师的学术职业得到良好发展,也会对教师个人发展、对学校综合水平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国家综合国力提升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一)政府优化政策体系,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首先,政府应该在政策方面加大对高校学缘结构的导向,将学缘结构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一并纳入评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否合理的评定标准当中。严格把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教师队伍中教师来源的比例,避免教师集中化、同质化。其次,在资金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教师引进的重视,优化教师待遇及福利。通过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增加对国内外优质人才的吸引力。加大对在校教师“学缘再造”和学术项目上的资金投入,政府要在获得国际前沿消息、国际项目申请和合作当中发挥主导作用。再次,政府还得做好监督工作,通过立法对教师招聘,教师管理,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做出相应的规定。要保证在建设教师队伍时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二)构建社会参与的多元高校管理模式

首先,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管理经验,学校董事会是整个学校最大的权力机构,其组成人员包括校内教授、学生,还包括校外企业人士及学生家长。董事会是对整个区域负责而不只是对政府负责,这样有利于管理的社会化。社会人员及学生家长可以及时对高校做出反馈,因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责任之一,社会可以通过人才培养要求从而对高校提出相应反馈信息,以此让社会参与到高校某些决策当中,做到真正的高校社会化。其次,高校和社会企业也可相互合作,可以聘请企业优秀高管到校任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解决实际问题。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将在职教师送到企业在职进修或者脱产学习,这对增强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实践能力,加深理论运用能力,了解社会实践问题以及科研前沿问题都有极大帮助,在优化教师认知结构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综合学术实力。

(三)人才引进提倡“远缘杂交”

首先,高校要转换任用人才的固定观念。在招聘时要有广纳人才,人人平等,兼容并包的思想。要认清招聘本校毕业生对学生、学校以及社会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对每一位应聘者都要持有一个客观、中正的态度,不得偏私。其次,在教师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代替“利益小团体”的操控。制订合理的招聘程序,完善招聘制度,关注市场发展动态。适当引进一些外校或者国外的优秀教师,使教师队伍多元化。可以参考美国高校对教师管理中“非走及升”的措施,这样才能不断给高校注入新鲜“血液”,刺激教师创新思维和能力发展。再次,加大教师“学缘再造”资金投入。在选择进修高校、涉及范围、持续时间、培养方式上分别做到高层次、交叉性、持久性、多样性。将在职教师“送出去”进修的同时,还得引进外籍优秀教师到校任教,如提供可观的薪资待遇,创建条件优良的实验室,把他们“引进来”。最后,合理分配教师教学任务、行政任务、科研任务,减少教师在工作中多余的压力,让教师在工作中能有一种稳定感、安全感、持续感和平等感。

(四)教师应积极响应协同创新理念和要求

2011年4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讲话中提出“推动协同创新”理念和要求,也就是“2011计划”。其中强调要以完善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教师考评方式,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精力聚集到解决国家重大需要的贡献度和贡献效率上来评价教师的科学研究,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协同研究、创新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因此,教师应自觉主动响应协同创新理念和要求,时刻关注科学前沿,在学术质量、特色和创新上多下功夫,要坚持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教师在工作学习中要深刻理解“2011计划”中提到的“1+1>2”的目的,改变以前封闭独立的工作方式,突破与其他教师及相关机构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个人资本、信息、经验、技术、思维等创新要素的作用,主动适应协同式的工作方式。不但与国内高校教师有合作,还应主动适应与本校引进的“海归”教师及国外明星教授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模式,所以教师自身要努力克服非本土语言交流的工作环境,在新的挑战下抓住提升自己实力及拓展自身国际视野的机遇,实现真正的“1+1>2”的合作目的。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但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在具有优质教师个体的前提下形成的,所以教师个人能力内涵式提升是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的关键所在,就如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四、结语

高校教师学缘结构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比重都是教师队伍建设中重要的参考指标。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加大了学缘结构对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影响的关注,这是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师学术职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职称评定、学术交流形式、地域均衡发展等方面都是值得继续探讨的。

[1]杨绍福.高校“近亲繁殖”与学术自闭症[N].光明日报,2006-11-13(04).

[2]张继平,董泽芳,黄健雄.中外高校教师学缘结构的近亲繁殖强度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11):96-98.

[3]林杰.中美两国大学教师“近亲繁殖”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43-44.

[4]贾莹莹.我国重点大学教师学历结构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10):64-66.

[5]常胜军,黄建雄.日本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高教,2013(4):228-229.

[6]龙梦晴.学缘结构与高校人才发展[J].长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2):18-19.

[7]程莹,张美玉,俎媛媛.中国重点高校国际化发展状况的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8):48-49.

[8]郭丛斌,孙启明.中国内地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较分析——从大学排名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5(2):147-148.

[9]钟云华.学缘结构对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以H大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2(1):61-62.

[10]侯定凯.象牙塔是平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第五版)[M].高戈,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王晨,陈璞.繁荣背后的危机——中国学术职业深层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35-42

[13]闫光才,牛梦虎.学术活力与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29-38.

[责任编辑石悦]

2016-05-21

吴鹏(1991- ),男,重庆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5

A

1008-6390(2016)04-0149-04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教师队伍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