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锦
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及“对外传播”的构想
李玉锦
书法反映着中国历史的时代特征,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哲学精神,代表着高尚人格的品德追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书法在西方的传播有障碍也面临机遇。书法从东方走向西方是世界的需要,书法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兼顾文化传播,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注重发挥孔子学院和留学人员的作用,研究先进教学方法,采用新颖教学工具,使传播达到良好效果。
书法;文化内涵;“走出去”
[作者]李玉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使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系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海诸国与中国交往进一步加强,唐代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达到鼎盛,此后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外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旅居英国的蒋彝先生出版了英文版《中国书法》一书,较早地系统地介绍了书法的起源、笔画、技法、结构、书体、流派,成为近现代将中国书法普及到欧洲的先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书法的海外展览成为书法传播的重要途径。今天孔子学院遍及全球,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已经超过1亿[1]。建筑、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在中西方都存在,但书法却为东方所独有,特别是近来书法几乎要取代京剧成为外国人认识、认同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
2009年10月,中国书法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表明书法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这也为加强书法国际交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家形象调查中,中国排名在加、日、英、法之后居第五,与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发展而文化输出与之不相称相关,其中书法文化输出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2]。通过书法传播中华文化,成为需要积极研究的课题。
在海外宣传中国文化形象的过程中,书法的文化软实力作用不可低估。书法中蕴涵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平衡、包容的文化精神,为解决当今世界纷争提供了答案,书法走向世界是世界所需[3]。
(一)书法反映着中国历史的不同时代特征
中国历代书法由于所处时代精神、物质条件的不同,以及字体的演变发展,呈现了不同的风格,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可以通过时代书法风格的变迁去窥探解读各代的历史文化特征。“商周尚象、秦汉尚势、魏晋尚韵、隋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尚质”[4]。
甲骨文由于刻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硬有软,所以笔画粗细、长短大小古朴多姿,情趣无限,显示了天地造化之美,兼有殷商时期中国文化初露曦微时的神秘气息。小篆字体略长,上密下疏,笔画圆匀整齐,沉着平稳,挺拔秀丽,往往左右对称,既体现了秦朝一统天下的规整威仪,又映射了源自春秋的克制理性的中庸心态。汉隶线条悠扬流动,笔势恢宏开张,波磔飞扬之间反映了当时汉民族雄放洒脱、浑厚深沉的气势。唐代自贞观、开元之治而达到鼎盛,威名远扬,唐代书法名家辈出,群星璀璨,书法整体法度严谨、气魄雄伟,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表现了唐朝兼容并包、气度恢宏的文化心态与豪放壮丽、健康丰满的艺术情趣,反映出封建鼎盛时期蓬勃向上的活力。宋代“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书家以书达意,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形成了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凸显出一种难以遏制的个性化倾向,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语)。
(二)书法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哲学精神
中国书法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之独响,一个重要原因是,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得益彰,与中华民族精神凝成一体。
一是刚柔并济与阴阳协调。《周易》《论语》中倡导“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而老庄思想则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解脱、清静和“无为”,两者相互对峙,相互引发,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面貌。受两方面影响,中国书法艺术兼具阳刚和阴柔之美[6]。中国书法艺术在笔法上大致分为苍劲有力的硬派与温婉可人的柔派两种,无论是颜筋柳骨的刚猛还是孙过庭草书的儒雅,又或草圣张旭、怀素的飞扬洒脱,都表现出阴阳二气的多寡与侧重。
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中国的文化之中,亲近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源远流长,书法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整体上的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指简单线条粗细一致,面积分割均匀,而是通过笔画的参差错落、色调的浓淡搭配、运笔的充实留白、笔意的形断实连而达到的一种总体上的平衡,在注重笔画字体自身的同时,兼顾与周边的相处关系,中国文化“以和为美”的价值观,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实践证明书法可以帮助排解消极情绪,情绪激烈时书写一篇草书能得以宣泄,繁忙时欣赏揣摩一幅祥和的作品会让人变得恬淡。社会由个体组成,推而广之,书法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在全球传播书法,也有助于促进世界走向和平。特别是书法蕴含的“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为处理纷杂的国际问题也提供了古人的智慧。
(三)书法代表着高尚人格的品德追求
中国书法文化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更强调通过书法反映出来的创作者的精神品质,从传世书法中可看到作者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颜真卿行书《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不是由于其笔墨技巧扣动人心,重要的是其背后的爱国精神、道德人品和文化内涵。作品中抒发的不是简单的儿女情长,而是直面国家民族兴亡时的刚毅忠烈,人们可以看到作者是以炽烈的情感行笔运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震撼人心又赏心悦目。
《出师表》是尽显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诚情怀的优秀散文,岳飞是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传为岳飞所书的前、后《出师表》全文共两百余行,字里行间表现出顽强抗争的意志豪情。千百年来,人们崇敬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敬佩岳飞的爱国情操,从而喜爱其书法艺术,这幅作品被多次复刻,至今,在全国保存有七八处之多。
反之,蔡京、秦桧、严嵩书法也很有特点,在他们当权时,其手迹一度洛阳纸贵、一片难求,但是因为他们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大奸臣,其人品为千夫所指,故其书法成就也被后世唾弃,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也极少,人们不齿于学习。
书法不只是技艺,其与传统文化的因缘无法拆解,正因为有文化作为书法的内核,书法才有了感人的力量和传承的价值[7]。
西方人对书法具有一定的认识,认为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与西方文化中音乐所起的作用相似,也有不少人喜爱中国书法,书法的魅力使他们乐于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去学习。在法国,大约有数千人参与过书法训练,大约有十万多人关心中国书法并有一些了解;在英国,有人认为学会了中国书法就等于掌握了打开中国其他艺术之门的钥匙;在美国大学中,与中国文化的相关系科会举办书法讲座,在博物馆、美术馆中,也有少量专业人员在开展研究,过去的几十年里,在美国大学中约有15篇左右关于中国书法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然而,很多人仍然觉得中国书法学习起来很困难,甚至认为要学会欣赏中国的草书需要“500年”[8,9]。
(一)书法尚未被西方主流艺术圈所认识
语言不通是书法传播的第一大障碍。看懂书法第一步要弄明白作品所写的内容,否则很难对它产生兴趣。西方人不懂汉字,不明白汉字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就不能对中国书法产生“情动于中”的心理变化,其学习、欣赏、研究、收藏的兴趣也必然受到影响。虽然在西方举办书法展览越来越频繁,但展览的影响时间往往较短,没有产生长期效应,书法还没有真正进入西方主流艺术圈。西方艺术家通常按照西方的审美标准去评价中国艺术,也用他们自己的艺术理论来“解读”中国书法,中国书法艺术在欧美尚未脱离西方“文化视图”的笼罩[10]。
(二)西方教育体系中书法尚未普及
书法教育在西方高校的普及面较小,知识完备的书法教授也较少。叶坦《中国书法在美国》一文中,对中国书法在美国高校的教育状况做了一个概况式的分析介绍:(1)美国大学的书法教育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末,开课学校也仅是几所常青藤老校;(2)好的书法教材少,常用的有两部,一部是哈佛大学出版的蒋彝著《中国书法》,另一部是丹佛(Dover)出版社的郭大卫(KwoDawei)著《中国书法与绘画的笔墨》,“余皆乏善可陈”;(3)授课老师多为美术史家,多不通汉语,书法所写文字内容常搞不清楚,更难以对书法进行优劣评判;(4)在美国艺术馆的展览中,中国书法一般是与中国画一起展出的,说明在他们的体系中把中国书法归类为美术,在大学里传授中国书法时采用的也是美术的教法,所以中国书法在美国艺术中的影响主要还是在美术领域[11]。
(三)汉学教师书法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国家汉办资助成立的孔子学院有1100多所,分布在世界各地,在孔子学院的教学体系中,书法教育还只是停留在一个很简单的层面,遴选孔子学院的教师时也比较重视中英文互译水平,书法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当教师书法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向西方民众传授中国书法,特别是深入介绍书法的文化意蕴,否则,中国书法就可能被等同于唐人街的狮子舞,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民俗,而书法最精致的内涵部分就无法得以展示。这方面还需要从事文化交流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努力。
此外,缺乏传播中国书法的国际刊物,书法普及遭遇电脑和手机等电子消费品文字输入方式的挑战,在互联网普遍应用的今天,宣传中国书法的国际化网站却较鲜见,这些也为书法在西方的传播造成了障碍。
要充分认识书法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书法“走出去”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并为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答案,因此要重视书法外交,进行全新的定位,采取合理的步骤,使书法参与国际话语权网络。
(一)注重书法的文化内涵
利用书法传播中国文化,首先要注重书法中蕴含的深厚文化背景。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绝不只是教外国人练几个笔画、写几个字这么简单。只有把书法技艺的传授和文化观念的传播密切结合在一起,才能让西方人真正理解中国书法。一个时期以来国际上一些所谓“书法表演”并不代表真正的中国书法,如双手写字、“丑书”等,但外国人却可能误认为这就代表中国的书法了,这种现象应该杜绝。在具体的对外书法教育中,建议在讲授中国书法的具体技法之前,首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基本常识的教育。
(二)创新书法传播的形式
可以尝试与音乐、舞蹈、武术等其他中国艺术形式融合,通过舞台表演呈现书法的艺术内涵。中国书法家曾来德曾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墨乐”和英国著名大提琴家罗瀚联袂演出,在大提琴演奏中现场挥毫泼墨,现场书写和音乐演奏完美结合,引得全场一片迷醉,对于中国古典书法传统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创造性联系,从不同文化背景出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2]。
(三)开发孔子学院和留学人员的潜力
与孔子学院合作,争取进入其大中小学教学的选修课体系。在孔子学院教师中普及书法知识,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海外书法学员,是书法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另外我国每年都有大量人员出国留学访学,其中多数到了西方国家,可以在出国留学人员中进行简单的书法培训,并提供笔墨纸砚,提醒他们在留学过程中注意传播书法。同时,来我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更要通过他们将汉语与中国文化带向世界,促进汉语和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这就要求在留学生中设立书法课程,传授书法基本知识。
(四)研究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面向外国人进行书法教育时,不能要求受众一下子就达到中国人对书法的认识水平,应积极开拓思路,采用多种形式,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由浅入深,引人逐步入门,加深理解。古人是为自己而写字的,关注内涵,不求表现,当代书法则很多方面是“走向表现”,很多人是写给别人看的,关注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随机应变。
(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充分利用MOOC等现代教学手段,制作书法教学PPT或动画,展示书法作品的一笔一画是怎样写出来的;制作有关书法的电影、书法学习游戏,把传统书法的内涵和基本技巧贯穿于电影或游戏情节之中,激发国外观众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改进毛笔,使之更易掌握。
(六)加强书法传播
建设“中国书法传播”的外文网站,如可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网站的现有基础上进行充实,增加英文版,也可以在一些主流网站开设书法知识普及窗口;创办英文的“中国书法传播”专业杂志,学习《今日中国》的模式,面向全世界发行,先出版英文版,再逐步增加其他文种的版本。书法界可以与经济界合作举办书法展、论坛、探讨会,增加出国展览频率,吸引当地感兴趣的人参加学习,使他们从书法中获得的人生体验越来越深刻,对书法的喜爱越来越普遍,直到把中国书法当作西洋音乐一样为人喜闻乐见,愿意欣赏和学习。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了解中国迅猛发展背后的文化支撑力,我国政府也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凝聚传统文化的中国书法“走出去”也得到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应给予书法的海外传播问题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这不再只是单纯的语言文字的扩散行为,同时也是我们国家和当今世界利益之所在。
[1]王金海.全球汉语学习者人数过亿[N].人民日报,2014-08-30(1).
[2]王岳川.世界化促进中国国家形象提升[J].中国投资,2012(8):110-111.
[3]续鸿明.建构中国书法教育的全球格局——记第七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N].中国文化报,2010-07-1(11).
[4]冯继红.中国各代书法风格所内蕴的文化精神[J].大众文艺,2011(16):121-123.
[5]赖彦怡.简论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J].艺术教育,2007(3):108-109.
[6]张明利,熊英.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3):111-111.
[7]罗杨.文化是书法的核心[J].中国政协,2012(2):78-80.
[8]邱振中.我们的传统与人类的传统——关于中国书法在西方传播的若干问题[J].美术研究,2000(2):78-81.
[9]白谦慎.中国书法在西方[N].中华读书报,2012-09-26(17).
[10]郝皓.“中国梦”视角下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模式及实证分析[J].书法赏评,2014(2):10-22.
[11]叶坦.中国书法在美国[J].中国书画,2011(8):110-113.
[12]罗宏.曾来德“墨乐巴黎”[N].中国文化报,2011-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