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反转剧:“脱媒潮流”背景下的产物

2016-03-28 06:04
传播与版权 2016年9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潮流受众

黎 鹏

新闻反转剧:“脱媒潮流”背景下的产物

黎鹏

新闻反转剧作为一种反常的新闻现象,近年来一直是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各界对其出现原因的思考也从未间断。然而,以往对新闻反转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新闻媒体自身的角度上,往往忽略了传播行为中的其他环节对新闻反转的影响。立足于结合“脱媒潮流”出现的背景,从拉斯维尔“5W模式”的视角来探讨新闻反转剧的成因。

新闻反转剧;脱媒潮流;5W模式

[作者]黎鹏,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后,传播方式的进步让信息的流通速度大大加快,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生产模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再加上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趋娱乐化、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受众对新闻事件的非理性解构,催生了新闻反转剧这样异常的新闻现象。这种“奇特”的现象不仅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产生了不良的舆论影响。对此,许多文章在解读新闻反转剧时都简单地归咎于新闻媒体的失范和受众对新闻的随意解读。而本文认为新闻反转剧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新闻反转剧应当结合具体的社会背景,从整个传播行为发生的过程来认识新闻反转现象。

一、新闻反转剧的界定

在刚过去的2015年,一幕又一幕的新闻反转剧不断上演,充斥着公众的眼球。从河南大学生救人落水身亡到成都男子暴打女司机,从安徽大学生自称扶人被欺诈到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再从中国老人在日本旅游碰瓷到河南大学生掏鸟16只被判10年,新闻报道和舆论的一次次戏剧性反转,掀起了网络舆论的滔天巨浪,让人对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产生深刻的质疑。

对新闻反转剧的准确定义,目前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业界都没能达成一致的标准。《北京青年报》副总编辑刘峰在《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中把新闻反转剧定义为:新闻反转剧就是那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1]。《中国青年报》记者曹林则认为:面对一条新闻,舆论都把矛头指向了某一方,可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也立刻随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往往转换只在瞬间,让很多人猝不及防、眼花缭乱[2]。

综合来看,与新闻反转剧意思相近的词汇还包括“逆转新闻”“反转新闻”等。这几个词汇虽然在名称上存在差异,但所传达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上还是比较相似的,都反映了被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前后的不一致性。结合本文论点,在借鉴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笔者倾向把新闻反转剧理解为:新媒体时代下,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吸引舆论密切关注并广为传播的新闻事件,在经过对所报道事实的深入查证之后,其后续报道内容与先前有较大出入的反常新闻现象。

二、“脱媒潮流”出现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迅速崛起,对传统媒体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其影响更为深刻的是,新媒体的介入正在逐步改变原先社会的新闻生产及传播渠道的格局,这种改变推动了一种显著而普遍的趋势——“脱媒潮流”的产生。

长期以来,“脱媒”一词多用于金融领域,也称“去中介化”,是指先前通过金融中介(尤其是银行)而流动的资金现在则由最终提供者直接交付最终使用者[3]。前段时间处于舆论关注热点的P2P网贷模式就是典型的金融脱媒现象。笔者在这里所说的“脱媒潮流”是指在互联网技术高度普及的背景下,许多原来将传统专业媒体作为信息传播中介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正在偏向于摆脱或减少对专业媒体的依赖,逐渐开始通过新媒体工具自建传播渠道,直接与其目标受众进行沟通的现象。换个角度看,“脱媒者”在拥有信息传播权以后已经和新闻媒体形成了竞争关系。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的“脱媒”并不是绝对化的,而是相对以前的人们对传统专业媒体强烈的依附感而言的。

对于“脱媒潮流”的出现,仅仅把原因归纳为传播技术的发展是缺乏说服力的,它的形成还受到民主化思想的传播、受众的自我满足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那么,“脱媒潮流”的出现会给新闻生产环节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最明显的变化有两点,一是对新闻的时新性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留给新闻从业者用于生产新闻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许多新闻反转剧正是由于新闻从业人员一味追求新鲜性而急于报道、盲目跟风造成的。二是信息传播者的多元化趋势,自媒体的出现让“人人都是传播者”成为现实,这种传受角色的转换在满足公众话语权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有些传播者出于利益层面的考虑,会改变一般新闻的叙事结构,从中加入煽情等夸张化的表达手法,以博得新闻受众的关注,这就损害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更容易滋生新闻反转剧。

三、新闻反转剧——“脱媒潮流”背景下的产物

在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的“脱媒潮流”给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都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新闻反转剧作为一种不寻常的新闻现象,其产生的根源与“脱媒趋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下面笔者将从5W模式出发来分析“脱媒潮流”和新闻反转剧之间的联系。

(一)传播主体层面

由于本文讨论的“脱媒潮流”涉及的对象不仅有专业新闻媒体,还包括“脱媒者”,因此二者都属于传播主体层面,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在过去,专业媒体作为信息的生产和发布者主体,在新闻传播中一直居于稳定的主导者位置。但如今,“脱媒倾向”的盛行让专业媒体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这主要表现为其对受众的吸引力不断下降,遭遇空前的沉重压力。如今自媒体群体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加之“脱媒者”群体的崛起,对专业媒体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首先就是专业媒体的传播主体话语权被不断地消解,其不再是新闻的唯一发布者,自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具有传统媒体的功能,可以通过网络等自媒体平台来传播信息。其次就是以前将专业媒体作为信息传播中介的人群可以跳过专业媒体直接与线下目标受众传播信息,这让媒体的传播平台角色变得不断弱化。同时,当代社会的信息量呈现爆炸性增长,不仅对新闻媒体的选择性报道能力提出了挑战,也对新闻的时新性要求变得更高。为了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新闻媒体不得不考虑把受众的信息关注点放在优先的位置,以谋求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这样做往往忽视了对报道的求证工作,使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大打折扣,从而出现了新闻媒体对一个事件的早期报道和后续报道内容大相径庭的情况。新闻反转现象不仅反映出部分专业媒体过于强调追求热点和时效性的特点,在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看作是专业媒体面对“脱媒潮流”的被动之举。

(二)传播内容层面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传播内容具有海量化、碎片化、娱乐化等特点,这也给新闻反转剧的繁衍提供了土壤。“脱媒”之后自建自媒体的传播者往往是一些未受专业训练的非职业信息传播群体。部分“脱媒者”以迎合受众猎奇心理为首要目标,通过有意构造夸张性和刺激性的语言、增加新闻的易读性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以达到将新闻事件无限放大的效果。与此同时,深受“脱媒潮流”的压力,一些专业媒体也偏离了客观报道的准则,在内容上完全偏听偏信报道主体的一家之言。为了增加新闻的人情味,博得观众的同情,新闻工作者把注意力放在对新闻内容的加工上,而不是去多方考证内容的真实性,这就大大提高了新闻“反转”的概率。

(三)传播渠道层面

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丰富了媒介的传播手段,让受众可以在传播工具方面拥有更多的选择。在过去,报刊作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其传达的内容虽然相对有限,但这种单一的媒介传播能经过严格的把关,因此能确保所报道新闻的严谨性,也更好地塑造出了专业媒体的公信力。但是随着“脱媒潮流”的兴起,一些“脱媒者”为了扩大影响力,注重的是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新媒体传播渠道去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而不是追求所报道事实的准确性,这就大大增加了新闻反转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互联网的出现虽然为广大受众群体提供了一个可以分享信息、互动交流的平台,但其低门槛准入的特点助长了各种未经证实的消息的传播,这也为新闻反转现象的产生推波助澜。

(四)传播受众层面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过载的社会当中,由于广大受众的注意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为了花更少的时间捕捉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人们越来越偏向于碎片化阅读。在这种阅读方式的影响下,受众往往容易遗漏事实的具体细节。此外,根据认知心理学上的“认知吝啬”理论,受众在进行电子阅读时缺乏独立自主的深入思考,往往更喜欢基于固有的经验和以前获得的信息来分析新信息。受众这两方面的改变与“脱媒者”的引导也有着很大的联系。以前的报纸出版频率不高,一般是一天一次,现在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一天可以推送数十次甚至更多。在一些新闻反转现象中,新闻内容在未被还原真相之前,往往会与受众的价值认同相对立,再加上一些网络意见领袖的渲染,就会引起舆论的激烈反应。虽然信息的数量上去了,内容质量往往却不尽如人意,许多“脱媒者”发布的信息缺乏完整性,这使消息的不确定性更大了,也给新闻反转剧留出了生长的空间。

(五)传播效果层面

一直以来,新闻媒体被定位为党的耳目喉舌,具有双重属性。这意味着新闻媒体在客观报道事实的同时,也承担着正确引导舆论和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的任务。出于宣传教育角度的需要,许多专业媒体生产的新闻所包含的宣传色彩过于刻意、传播的形式及手段缺乏灵活,这往往会引起受众的对抗性解读。相比较而言,一些“脱媒者”虽然同样从事新闻生产,但在这方面的意识和专业媒体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这些“脱媒者”处于追逐受众的角度,其新闻传播的手法更强调轻松性,娱乐化元素更强,其新闻价值的选择往往基于能带来多大的关注度而言。这种差别对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都会带来影响。一些“脱媒者”通过出色的传播技巧将受众的视线成功转移到一些被放大的社会新闻上,以此来影响受众的环境认知效果,由于这些新闻一般并不处于专业媒体优先报道的议程范围之列,往往是在事件处于热点时被动转载,这就无意中大大增强了新闻反转剧的可能性。

四、结语

传播学名宿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这样说道:“一切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形式,与其最终呈现的形式截然相反,这是一条古老的道理。”[4]用这句话来认识新闻反转剧的过程,似乎也是有些许相通之处的。新闻反转剧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源不仅和媒体失范、受众的信息处理框架过于简单有联系,同时与“脱媒潮流”的出现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要杜绝新闻反转剧的发生,不能单单只从新闻媒体和受众的角度来考虑,而是要深入认识新闻传播各环节对新闻反转剧产生的影响,才能找出更好应对新闻反转现象的对策。

[1]曹林.“新闻反转剧”背后的浮躁标签战[N].中国青年报,2014-07-13.

[2]刘峰.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J].新闻与写作,2014(5).

[3]皮尔斯.现代经济学辞典[M].毕吉耀,译.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

[4]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潮流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潮流
潮流
潮流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从2014到2015潮流就是“贪新厌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