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依恋、学校联结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2016-03-28 03:41李锦萍李董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李锦萍 李董平 张 卫

①中国.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心理辅导中心 528404 E-mail: pingzheng01@ 126.com ②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③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东广州)



亲子依恋、学校联结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李锦萍①李董平②张卫③

①中国.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心理辅导中心528404 E-mail: pingzheng01@ 126.com②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③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东广州)

【摘要】目的:考察亲子依恋、学校联结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初中生697名;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亲子依恋问卷(IPPA)、学校联结量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量表进行测查。结果:①性别(Wilks’λ=0.91,P<0.001)和年级(Wilks’λ=0.98,P<0.01)的主效应都显著。男生的身体攻击显著多于女生,女生的关系攻击显著多于男生;初三学生的关系攻击显著多于初一,其他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②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的影响后,亲子依恋和学校联结均能显著负向预测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β=-0.19,-0.21,-0.21,-0.27;P均<0.001);③亲子依恋既直接影响被试的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又通过学校联结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学校联结仅通过身体攻击规范信念和关系攻击规范信念对两种攻击行为产生特异性的间接影响。结论:亲子依恋既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又通过影响学校联结和规范信念间接影响其攻击行为;学校联结通过影响规范信念间接影响其攻击行为。

【关键词】亲子依恋;学校联结;攻击性行为;规范信念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32-135

[11]张峰.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DB/CD]. [2015-3-11]. http: / /www. stats. gov. cn/tjsj/ndsj/2014/indexch. htm.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DB/CD].[2015-3-11]. http: / /www. nhfpc. gov. cn/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13/index2013.html.

[14]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攻击性行为是指任何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且攻击者相信其行为将伤害对方,而对方有避免这种伤害的动机(Anderson&Bushman,2002)[1]。攻击性行为是初中生较为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是一种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对攻击实施者及被攻击者的身心发展都有消极的影响。学校联结可以看作是学生与学校、老师及同伴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关系,并主动投入学习的一种状态[2]。它涉及到两个方面,即学生感知的学校里的人(老师、同学和其他成人)对自己的态度及自己对学校的认知和态度,如果学校里的人对自己接纳、尊重和支持,自己在学校体验到归属感、安全感,并喜欢学校,则有利于学生产生与学校关系亲密的感觉,即学校联结感强。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因素,而良好的亲子依恋和学校联结被许多研究证明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预防保护性因素,因此考察这两个变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影响和作用机制对预防和控制初中生攻击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本研究引入攻击行为规范信念作为中介变量,采用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统计方法,考察亲子依恋和学校联结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广东省中山市选取3所普通中学,采用整群抽样法。发放问卷857份,获得有效问卷697份(81.3%)。有效数据中,男生335名,女生362名。被试的年龄在12~17岁之间,平均(14.86±1.04)岁。

1.2方法

1.2.1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参考Crick&Werner[3]、Nixon[4]等人的研究,共编制了12个项目用于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测量。要求被试在5点量表上评定过去一个月里实施攻击行为的频率,分数越高表示相应的攻击行为越多。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两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3 和0.73。

1.2.2亲子依恋问卷采用Armsden等人编制、Raja等人修订的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简版,分数越高表示依恋的安全性水平越高。

1.2.3学校联结量表以美国“全国青少年健康纵向调查”(Add Health)的项目为基础,编制了8个项目。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归属感、安全感以及制度公平性等方面的内容。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学校联结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

1.2.4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量表参考Huesmann等人[5]的研究,编制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量表。分数越高表示对相应攻击行为的接受程度越低。在本研究样本中,身体攻击规范信念与关系攻击规范信念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7和0.75。

1.3统计处理

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

总体上看,在过去一个月里,被试实施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频率都比较低,介于“从无”和“有时”之间。采用2(性别)×3(年级)的多元方差分析(MANOVA)方法,考察性别、年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统计检验发现,两个自变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因而进行不饱和模型的检验。多变量统计检验发现,性别(Wilks’λ=0.91,P<0.001)和年级(Wilks’λ=0.98,P<0.01)的主效应都显著。男生的身体攻击得分大于女生,女生的关系攻击得分大于男生。

不同年级被试在身体攻击上没有显著差异,F (2,697)=0.181,P>0.05,在关系攻击上有显著差异,F(2,697)=4.54,P<0.05。事后检验(LSD法)发现,初三学生的关系攻击得分显著大于初一,而初一与初二、初二与初三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

2.2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亲子依恋、学校联结、身体和关系攻击规范信念各变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上述3个变量与身体攻击及关系攻击行为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3亲子依恋、学校联结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Hierarchical regression)的方法考察在控制了性别、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亲子依恋和学校联结对初中生的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亲子依恋对初中生的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均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在控制了性别、年级及亲子依恋后,学校联结对身体攻击和关系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纳入学校联结后,亲子依恋对身体攻击和对关系攻击的预测作用均明显下降,学校联结有可能在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将在其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进一步检验这一假设。

2.4亲子依恋与学校联结对规范信念的预测作用

见表2。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亲子依恋、学校联结分别对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规范信念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在纳入了学校联结后,亲子依恋对身体攻击与关系攻击规范信念的预测作用均有下降,在随后的结构方程建模中将进一步检验学校联结在亲子依恋与规范信念之间的中介作用。

表1 亲子依恋与学校联结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

表2 亲子依恋与学校联结对规范信念的预测作用

表3 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

2.5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

见表3。在控制了性别、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后,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对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2.6各变量影响初中生攻击行为的模型检验

本研究将青少年对攻击行为的规范信念这一变量引入进来,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考察它在亲子依恋与学校联结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此外,在前面的层次回归分析中发现,学校联结有可能在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之间及亲子依恋和规范信念之间起中介作用。对于各变量之间可能的关系,以及前面提出的构想模型,本研究将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此加以检验。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首先完成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关系的测量模型的构建和检验。测量模型包括32个观测变量和6个潜变量。各拟合指数值显示,χ2=521.14,χ2/df=1.16,CFI=0.99,NNFI=0.99,RMSEA=0.02,可接受该测量模型。基于上述测量模型,进一步构建结构模型。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的极大似然法对假设的结构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修正后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显示,χ2=539.40,χ2/df=1.19,CFI=0.99,NNFI=0.99,RMSEA =0.02,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对数据拟合良好,可接受经修正的模型,其标准化路径图及各变量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见图1。

图1 各变量间的关系模型

该模型表明,亲子依恋既直接影响初中生的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又通过学校联结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学校联结仅通过身体攻击规范信念和关系攻击规范信念对两种攻击行为产生特异性的间接影响。

3 讨论

3.1攻击行为的性别及年级差异

在具体攻击行为类型上有显著性别差异,男生的身体攻击多于女生,女生的关系攻击多于男生。生理因素(睾丸激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化过程等的不同导致了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例如,社会文化对两性赋予了不同的期望特征,典型的男性特征有攻击性强、竞争心强、支配感强等,女性则是敏感的、文静的、温柔的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性更认为身体攻击行为是可接受的,是男子气概的特征。此外,人们对女孩表现出身体攻击行为的反应比对男孩的反应更消极。因此,个体在社会学习中所获得的性别图式和性别差异对攻击行为的表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女孩的关系攻击比男孩的关系攻击更多呢?间接的关系攻击在形式上的间接性、隐蔽性使攻击者的安全系数增加。而且在我国这样一个相对比较传统的文化环境下,社会对女孩的身体攻击评价更为消极,与男孩相比,身体攻击对于女孩的代价要大得多,因此,为了减少代价,女孩更可能选择隐蔽的关系攻击方式来获得竞争优势。

初三学生的关系攻击显著多于初一,其它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Bjorkqvist等人[6]认为,关系攻击需要控制他人的社会关系,因此关系攻击实施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技能,判断并操纵他人心理的能力,并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达到通过第三者伤害对方的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这些方面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关系攻击行为也相应增多。此外,初三年级的学生相对于初一和初二,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学习上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可能更容易产生嫉妒、不平衡等消极心理,如果不能调整好这种心态,隐蔽的关系攻击可能作为一种发泄途径和手段。

3.2学校联结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

学校联结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通过初中生的攻击行为规范信念这一中介变量而得以实现[7]。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在学校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等都影响学生的学校联结感的形成,而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对攻击行为的认识和态度。比如,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如果这些制度和校规对每一位学生具有公平的、一致的要求,对攻击行为的明确约束,对于伤害他人的学生有公平的惩罚,学生则容易认同和顺从这些制度,进而减少其攻击行为。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学生的行为。如果教师对学生态度消极,如对学生冷漠,或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或讽刺、挖苦、嘲笑学生,学生不仅能潜移默化地习得这种对待他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可能形成攻击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认知(因为老师都可以这样做),学生也更少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学校联结感强的青少年对老师有较高水平的信任,愿意听从学校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也更容易内化学校的行为标准,如关于哪些行为是适宜的、可接受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不可接受的信念。因此,高水平的学校联结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攻击行为是错误的规范信念,从而抑制攻击行为的发生。

3.3亲子依恋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在初中阶段,亲子依恋既能直接影响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又通过影响学校联结和规范信念间接影响攻击行为。依恋理论认为亲子依恋安全性影响儿童对自己、对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感知,高质量亲子依恋的儿童容易形成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人是可信任的等积极认知,并发展安全感和信任感;相反,则会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并在人际互动中充满敌意认知,从而影响对他人行为的

·论著·(社会心理)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dolescent Attachment and School Connectedness on Early Adolescents’Aggressive Behaviors

Li Jinping,Li Dongping,Zhang Wei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of Experimental School in Zhongshan City,Guangdong 528404,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and its’mechanisms which parent-adolescent attachment and school connectedness o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aggressive behaviors.Methods: We randomly selected 697 students;with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adolescents’aggressive behaviors questionnaire”,“IPPA”,“school connectedness questionnaire”and“normative beliefs questionnaire”,we took a concentrate survey.Results:①The main effects of gender(Wilks’λ=0.91,P<0.001)and grade(Wilks’λ=0.98,P<0.01)were both significant.Boys’physical aggressi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irls”,but the relational aggressions was contrary.The third grade students’relational aggressive behaviors was more than first grade students’significantly,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other grades.②Parent-adolescent attachment and school connectedness negatively predicated early adolescents’aggressive behaviors.Normative beliefs about aggression also negatively predicated early adolescents’aggressive behaviors,and beliefs-behavior associations were specific to aggression forms(β=-0.19,-0.21,-0.21,-0.27;Ps<0.001).③Parent-adolescent attachment not only directly influenced the physical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ed it through school connectedness;School connectedness only indirectly affected aggressive behaviors through beliefs.Conclusion: Parent-adolescent attachment not only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aggression,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s it through school connectedness.School connectedness indirectly affects aggressive behaviors through beliefs.

【Key words】Parent-adolescent attachment;School connectedness;Aggressive behaviors;Normative beliefs

收稿时间:(2015-07-22)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1.016

中图分类号:R395.6,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6)01-0068-05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
野百合也有春天
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矫正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名被拒绝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个案分析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试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功能评估及干预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