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县农业局 梁圣尊
当前柘城县小麦高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柘城县农业局 梁圣尊
(一)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科技素质偏低
虽然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各地积极落实惠农政策,唤起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热情,但是,粮价下跌,农资上涨,导致农民增收“两头受挤”,致使许多农民不愿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认为还不如打工挣钱合算。还有,农民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对一些关键技术掌握不好。
(二)施肥不科学
片面施肥,盲目施肥,肥料利用率低,盲目扩大施肥量。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元素,轻微量元素。特别是近几年,劳动力转移,大家禽数量减少,秸秆沤肥基本绝迹,出现了“以化肥为主,有机肥为辅”的倒转置施肥方式。如此种种不科学的施肥,不仅造成土壤板结,生产成本增加,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增肥不增产。
(三)良种良法不相配套
现在,农民很重视购买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几乎年年更换新品种,但栽培管理跟不上,对品种特性不了解,播期掌握不当,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不适时,严重影响了优良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
(四)灌溉技术落后
小麦是耗水较多的作物,柘城县小麦灌溉仍是传统的大水漫灌,不仅造成生产成本增加,水资源共享浪费,而且易使土壤板结,造成小麦倒伏。
(五)小麦土传和种传病害加重
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种子制度的放宽及良种的频繁调运,小麦土传和种传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成为影响柘城县小麦高产优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小麦连作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导致土传病害的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秸秆还田虽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大量未经处理的病残体直接混入土壤,导致土壤病原菌数量迅速增加。
(六)耕作制度不尽合理
过度的土壤耕作,不注重种养结合及合理的轮作倒茬,破坏了土壤结构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和科技下乡活动,努力为农民提供优质高产的品种,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和田间管理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并积极采取措施,千方百计抑制农资价格上涨,降低种粮综合成本。千方百计提高小麦单产,稳定小麦价格,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切实保护农民来之不易的种粮热情。
(二)抓好精播与半精播
小麦精播与半精播栽培能降低单位面积的基本苗数量,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有效抑制小麦病害的发生,而且预防倒伏,提高粒重,进而增加产量。小麦精播与半精播要抓好关键性的几点:一是要根据地力水平确定精播与半精播; 二是选用的种子分蘖力要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抗逆性强; 三是要培育壮苗,包括施足底肥、深耕强耙、足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四是要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
(三)积极推广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技术
科学配方施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长期性、公益性的基础工作,是需要行政、科研、推广、企业和农民密切配合的系统工程。具体到柘城县,应做的工作就是以农民为服务对象,指导他们如何科学施肥。让他们认识到科学施肥不仅能减少肥料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而且还能培肥地力,最终使农民自觉应用配方施肥。
传统的冬小麦栽培,氮肥重施在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会造成生育期前期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多,易发生倒伏,后期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率低。氮肥后移技术是将氮肥的底肥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由返青期或起身期后移到拔节期至挑旗期。此技术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塑造旗叶和倒二叶健挺的株型,提高粒重,小麦产量较传统施肥增长10%左右。
(四)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施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行政、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农技推广工作人员和农民共同参与才能迅速普及。这首先要求广大农民朋友提高认识,彻底转变传统耕作观念。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经营,再加上农民讲究实际,无长远眼光,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很困难。可以采取小范围的试验示范,由政府牵头反租农民土地,提供政策、资金优惠,创办保护性耕作科技示范园,让周围农民看到好处,从而带动他们自觉应用此项技术。
(五)加强植物检疫
没有经过产地检疫合格的种子不得在生产上推广使用。对违反植物检疫条例而擅自繁育、调运、经营小麦种子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严肃处理,确保从源头上控制小麦检疫性病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