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龙 任栋
突出会计监督“三性”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江龙 任栋
会计监督作为政府监管体系的重要领域,在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会计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新时期的会计监督工作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企业会计工作的新特征,突出时代性;积极探索推动会计监督现代化建设,发挥效益性;扩大会计监督范围,增强前瞻性,以积极适应并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会计监督 时代性 效益性 前瞻性
近年来,国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这一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国内经济基础发生深远变革的同时,当前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步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这不仅是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更是对经济基础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这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断调整、适应的新形势,不仅对理论界、实务界提出了新的挑战,更对监管界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的现代化。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监督的法定主体,如何适应并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会计工作的新形势,创新发展会计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能力,使会计监督工作突出时代性、发挥效益性、富有前瞻性,成为财政部门当前的迫切任务。
新常态下,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运营模式、要素构成等方面进行着深刻变革,客观上要求企业会计工作能够与时俱进,以更好适应新常态的要求。
(一)重构企业会计功能,凸显管理会计地位
经济步入新常态后,企业对提质增效的需求日益迫切,更加注重挖掘管理增效的潜力。在这种形势下,传统财务会计的计量核算功能已不能满足企业高效发展的要求,而要更加重视会计的管理功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支撑作用。管理会计能够将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有机结合,通过创新发展企业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推动企业战略规划、经营决策、内部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方面的科学化和精细化,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决策风险,实现激励相容并增加企业价值,是企业实现内涵式增长的重要路径,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会计信息数据量级数式增长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转向中高速水平,以往高速增长所掩盖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企业急需摆脱简单、粗放的运营模式,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以应对现代信息经济的挑战。新常态下,经济已步入大数据时代,信息成为市场运转、企业运营的关键要素,是企业实现管理增效的重要基础。这必然要求企业将日常生产经营中的有用信息电子化、数量化,加强数据的记录、分类、勾稽,形成海量数据库。会计核算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要素,全面、完整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财务报告支持系统及会计系统自身的核算精细程度直接制约着企业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以及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小到最优现金余额持有量,大到资本预算,都需要精细化的现金流量和生产经营等数据支撑。
(三)企业会计对象面临重构,无形资产会计面临重大挑战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人力资本、先进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上。如何对这些无形要素进行恰当的计量与报告,直接关系到产权的明晰和收益的界定,进而影响到对知识的积累和对创新的激励等。这就要求无形资产或其他相关资产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理论、政策、应用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实现对人力资本、先进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的恰当计量与报告,以明晰产权、降低交易成本,不断发挥激励人力资本积累和知识创新的作用,促进增长动力的顺利转变。
新常态深刻重塑着企业运行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方方面面,也对会计监督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会计监督应以服务新常态的国情、服务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为依托,积极适应经济转型要求,创新监督体系,发挥会计监督的综合效益,以更好地服务新常态。
(一)搭建跨界智库,增强会计监督体系的自我完善升级能力
自我完善升级能力是一个健全系统的必备要素,是一个系统与时俱进的必要条件。会计监督要做到常做常新、与时俱进,就必须提高自我完善升级能力。跨界搭建横跨会计理论界、实务界和监管界的智库平台,建立三方交流协调制度,将业界反馈、理论创新、监管接轨、应用推广打造为完整的闭环管理系统,使实务界遇到的新情况、理论界研究的前沿成果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共享,使监管界能够及时了解会计实务界、理论界的最新进展,不断推动监管界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使会计监督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上海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有丰富的商业模式和交易形式,有诸多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发达的注册会计师行业,拥有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会计资源优势。将这些点状分布的优质会计资源整合为一个开放、统一的资源平台将会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推动上海地区会计事业的发展。目前,财政部驻上海专员办正着手筹建上海地区会计监督智库平台,以不断整合、优化利用上海地区的会计资源优势,力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会计监督水平和企业会计管理能力,共同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创新企业会计监督方法,适应新常态企业会计发展的新形势
会计信息的生成是信息生产的系统化过程,从信息生产流程来看,包含前、中、后三个环节;从信息生产标准来看,是各种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政策,财务报告则是企业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末端产品。随着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绕过信息系统进行会计核算基本不再可行,信息系统的控制有效性越来越重要,成为降低企业会计信息重大错报风险的重要因素。新常态下,会计监督应在对财务报告进行重点关注的基础上,一要更加注重监督端口的前移,关注企业会计信息生产体系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关注财务报告相关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确保会计信息在精细化、准确性方面的质量能够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二要更加注重服务会计信息生产标准建设,注重联合专家学者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力量,对关系企业创新驱动转型的无形资产等会计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帮助企业克服会计准则应用中的难题,清除企业创新发展的会计障碍。
去年,财政部驻上海专员办在会计监督工作中探索将企业会计信息生产体系纳入检查范围,重点关注并抽样测试了支撑企业会计信息生产的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运行,抽取了部分交易和事项进行穿行测试,发现企业会计信息不够精细、内部控制不够完善、管理会计建设落后等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促进了企业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优化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促进社会主义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运行,还是建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都离不开市场信用这一重要因素。否则,将产生高昂的市场交易成本和严重的市场摩擦。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中介服务行业,通过提供鉴证服务向市场供给信用,是市场信用的重要供给方。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需要抓住市场信用供给侧的制度性改革,不断完善市场信用的供给、应用、反馈、监督等制度性安排,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用供给行为,释放改革红利、制度红利。
近年来,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会计师事务所治理体系不健全、独立性不足、职业道德操守不高、不正当低价竞争等问题,导致资本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财务造假丑闻,影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形象,损害了注册会计师提供的高水平保证的可信性。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控制的源头和总开关,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根源。去年,财政部驻上海专员办在会计监督工作中探索将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政策及程序、职业道德守则遵守情况纳入关注范围,针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等情况作了一些调研。
新常态下,国内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对外经济交往范围日益扩大,给会计监督带来了新的元素,需要适时完善会计监督范围,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以更好引领新常态。
(一)主动适应,探索跨境联合会计监管之路
跨境联合会计监管需求最初产生于国内企业“走出去”到境外的公开融资活动,而在经过初期的实践后,跨境联合会计监管也产生了新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境外监管机构的监管需求升级,范围更广、内容更多、要求更细。与此同时,国内金融改革日益深化,国内融资市场向国外机构开放的步伐稳步前进,对境外机构的联合监管也将成为监管层的新任务。为有效应对日益升级的境外监管机构需求和即将面临的对境外机构的会计监管任务,财政部驻上海专员办在去年的跨境联合监管工作中积极谋划,在做好跨境联合监管工作的基础上,着手梳理与境外融资相关的上海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名单,探索日常监管模式,增强应对的主动性;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进行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运用比较研究,深入剖析相关准则的运用差异,积极吸收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与相关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积极跟踪上海自贸区金改步伐,实时了解上海金融市场开放动向。
(二)提前谋划,积极研究政府会计监督模式
2015年10月,《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发布,迈出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成为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重要基础。目前,财政预决算公开已成为常态,政府透明度建设稳步推进,今后,随着政府会计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财务会计信息也将与财政决算报告一起面向社会公开,接受各界监督。政府会计信息将成为全面、清晰反映政府预算执行和财务状况的重要载体,届时,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果政府会计信息中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必将给政府会计主体带来重大舆论风险。这就要求我们提前谋划,积极研究政府会计信息监督的有效模式,以切实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防范重大错报风险。2016年,财政部在组织的预决算公开检查中将预决算公开信息真实性作为重要的检查内容,是对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的初步有益探索。
(三)早做准备,关注行业协会商会会计监督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是对行业协会商会管理模式的又一重大改革。根据相关要求,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后将自主运行、独立核算、信息公开,各行政机关则依据职能对行业协会商会依法监管。行业协会商会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承担着重要职能,具有广泛影响,将其纳入会计监督关注范围势在必行。由于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特定属性,应将对行业协会商会的会计监督与财经纪律监督、绩效评价等有机融合,提高对行业协会商会财务会计监督的综合成效,以促进其提升专业化水平、增强服务和管理能力。如财政部驻上海专员办在去年开展的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中,采取“所企结合、双向延伸”的方法,对部分行业协会执行财经纪律情况和会计信息质量情况进行了关注,采取了监管措施。■
(作者单位:财政部驻上海专员办)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4-10-27。
2.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Z].2016-6-22。
3.查尔斯·T.亨格瑞、加里·L.森登等.2011.管理会计(第14版)(翻译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候金良.2012.人力资本会计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王秋红、汤湘希.2015.论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发展[J].财会月刊,22。
6.相子国.2013.知识资产会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