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声斌
急性阑尾炎的CT诊断
●龙声斌
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阑尾炎,因大部分急性阑尾炎临床症状典型,结合患者体征及血常规检查等结果,术前可明确诊断。不排除部分患者因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与其他急腹症临床症状表现相似而较难诊断,为此延误治疗甚至产生严重并发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6例经临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CT检查的患者资料,就CT扫描在急性阑尾炎诊断方面的价值做进一步探讨。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行CT检查的急性阑尾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及相关病理资料随访。男32例,女14例,年龄16~69岁,平均年龄47岁。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伴发热40例;右下腹压痛、反复跳痛34例。临床症状不典型患者4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44例。
1.2 方法
采取常规仰卧位扫描中下腹,层厚10mm,患者病变区视情况而定加做5mm层厚扫描。扫描范围L3椎体至耻骨联合。26例患者检查前2h~3h需口服2%~3%含碘水溶液对比剂800~100ml后在行扫描,其余病例未服用对比剂。
32例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0例为急性阑尾炎穿孔伴周围脓肿或炎性肿块,4例为阑尾结石伴阑尾炎周围炎症。
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一般是依据典型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可得出结果。因成年人正常阑尾形态、大小及位置个体差异都不同。又因盲肠解剖位置变异,阑尾的位置也并不总是在麦氏点,为此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极易发生误诊或漏诊。若患者为青年或中年妇女还需要与痛经、附件炎、异位妊娠等情况相鉴别。采用CT扫描不仅可以直观显示阑尾的部位、大小、形态,与此同时还可以观察到阑尾炎系膜、盲肠及周围脂肪间隙内的多种病理变化,包括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的阑尾炎和其他并发症诊治起到一定作用。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患者病因为阑尾管腔阻塞而引起,炎症可累及整个阑尾,甚至也可以累及到阑尾远端。因阑尾管腔发生阻塞,导致黏膜分泌液增多、腔内压力升高,出现管腔扩张,管壁增厚,增强后有强化。有时可见阑尾结石位于管腔内;一旦出现阑尾穿孔,阑尾结石则位于脓肿内或周围组织内。鉴于,炎症的蔓延,导致阑尾周围组织发生改变,附近的肠系膜脂肪呈边缘欠清的条纹状密度增高影;末端回肠及盲肠顶部管壁出现增厚;局限性压迹;右下腹或盆腔脓肿形成,散见液平面;靠近阑尾的右结肠侧增厚及右腰肌影像前缘模糊不清;局部淋巴结增生等。
急性阑尾炎CT表现主要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CT直接征象:主要表现为阑尾肿大增粗(直径>6mm)和阑尾壁增厚,明显者可超14mm以上,采取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可表现为“靶环征”,此为阑尾存活的表现,如果强化减低或缺失,往往提示坏死或穿孔。另一个征象为阑尾腔内可见单发或多发阑尾结石。由于阑尾结石导致阻塞管腔不仅使得腔内粘液积聚,还可导致阑尾粘膜破损,使得腔内细菌侵入阑尾壁引发阑尾炎。因此征象与阑尾炎性表现共存,则高度提示为阑尾炎。CT间接征象:包括阑尾盲肠炎性周围炎性改变和阑脓肿与肿块。阑尾的炎症改变常引起盲肠壁水肿增厚。阑尾开口处漏斗狭窄形成“箭头征”。因该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极少出现。在盲肠与阑尾之间出现条状软组织密度影,形成“盲肠条带征”。这2种征象在盲肠充盈造影剂时显示则较为清晰。盲肠壁出现局部增厚,甚至可引起结肠后筋膜的增厚和结节隆起,阑尾炎周围可见少量液体渗除。另一个重要间接征象为阑尾盲肠出现:“脂肪条纹征”,CT表现为右下腹阑尾及盲肠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加。阑尾周围脂肪层出现片絮状或条纹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CT还可出现盲肠周围或盆腔积液。右侧腰大肌模糊,又或软组织内部出现积液或积气,边界不清或部分包裹。脓肿周围常有条纹状密度增高影,部分病例右侧侧椎筋膜增厚,呈现“彗星尾”征。此外,蜂窝组织炎,腹腔膜脓肿。阑尾逼强化缺损和阑尾周围或腹腔积气常高度提示表明阑尾穿孔,其中阑尾壁强化,缺损和阑尾周围积气常是阑尾穿孔的直接征象。
综上所述,对出现腹痛且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进行CT扫描,CT上出现阑尾增粗肿大,阑尾壁增厚,阑尾腔扩张积液,阑尾结石。增强后增厚的阑尾壁呈“靶环”样强化,结合其他间接征像,可以做出正确诊断。采用CT扫描,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是否为急性阑尾炎及相关并发症,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阑尾切除,而且也可以及早发现阑尾炎以外的其他各种病变,尤其是部分急重的急腹症。为此CT扫描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贵州省镇远县人民医院)
[1〕明兵,李振勋,汪永祯,等.无典型临床表现阑尾炎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4)23`24
[2]刘林、黄奕妆、周世柱.阑尾脓肿CT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版
[3]申光武.急性阑尾炎影像诊断及其评价,系统医学2011,24(5)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