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
——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

2016-03-27 15:27:06汤晓龙
财经理论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湛江一带一路

汤晓龙

(中共湛江市委党校,广东 湛江 524000)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
——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

汤晓龙

(中共湛江市委党校,广东湛江524000)

[摘要]2015年,湛江被国务院确立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市,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本文以湛江现有经济发展情况为研究基础,提出了湛江在面对“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应如何主动把握发展机遇,挖掘自身优势,提高综合实力,实施“走出去”发展规划,积极将自身建设成为粤西地区的战略发展核心城市,促进协调粤西与珠三角的发展。

[关键词]湛江;节点城市;一带一路

一直以来,广东的对外开放重点在珠三角沿海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中部地区市成了华南发展的第一梯队和最先的受益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粤东西北部的发展失衡。在国家发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中,广东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广州、深圳、湛江、汕头这四座城市被列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这必将使得广东对外开放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规划的提出,为湛江在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中给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湛江处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带,广东省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规划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交汇处,如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让湛江进一步加快成为环北部湾的区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是指在某个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较大范围内经济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综合主导功能、对周边城市起着核心辐射作用的城市。湛江要稳步进入广东发展“第二梯队”,不但要作为“一带一路”重要参与者承担粤西振兴的重任,更要主动“走出去”,与沿“带”沿“路”国家开展产业战略合作,将自己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以及环北部湾的区域中心城市。

湛江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在地缘、政策和要素禀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湛江经济地位一直下滑,远远落后于广东省内的珠三角地区,与粤西地区其他城市相比也并未有较明显的优势。

1.地缘制约:湛江位于“省尾国角”的粤桂琼三省交界处,广东省的经济中心珠三角地区,并未产生太多辐射影响,致使发展步伐相对缓慢,区域影响力不足。

2.政策过分倾斜:在珠三角确立了广东经济中心地位之后,国务院又从经济上大力扶持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在广西北部湾地区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湛江虽然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区域优势都在北部湾地区其他城市之上,但从国家和广东省两个方面都没有给予太多政策倾斜,使其发展受到局限。

3.要素禀赋不足:在国家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初期,就对广东珠三角地区给予了大量在人力和物资方面的支持,加上地缘优势,短期内就吸引了庞大的外资。湛江虽同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但各方面都远远不及珠三角地区,而且要素禀赋优势主要在传统农业上,未能适应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脚步,导致世界500强企业和港台大财团极少把眼光投向湛江,本地优秀人才也不断外流,进一步制约了湛江的发展。

自从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中科炼化和晨鸣纸业等一系列重点项目以及海东新区、南方海谷等战略规划在湛江相继投入建设以来,湛江的发展从此步入了新台阶,湛江现代化临港工业与新型现代城镇化布局的构筑全面铺开,通过数年来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但与周边乃至更大区域的发展势头相比,因后劲不足所导致的差距甚至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所以,更应该充分认清广东省内外、环北部湾区内外经济新格局的调整,正视今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与压力,特别是随着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正式挂牌、珠三角城市群和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的逐步推进和广东经济新区队伍的不断扩张等因素导致湛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弱化、招商引资难度的加大、竞争的加剧,都倒逼着湛江的发展必须规划新的战略,寻求新的突破。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的持续推进,以及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战略的实施,都是当前湛江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积极实施错位竞争,寻求对内对外广泛开展投资合作,推动经济建设大发展的有力突破口。

湛江目前所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与一些国家不但资源互补性强,而且经济技术合作的空间广阔,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投资领域,相互合作的机会潜力巨大。将湛江建设成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支点市,推动湛江与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战略产业合作,不仅可以加快出口产品结构优化、促进湛江战略支柱产业高端化转型升级,更有利于湛江拓宽视野,从更高的起点、更深的层次上以开放促改革,建立健全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构建“湛江-东盟”共赢互利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使得湛江能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进湛江实施战略产业合作这一构想对于湛江建构更全面的开放格局,加快推进湛江蓝色经济区、粤桂经济合作示范区和海洋经济综合区试点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湛江在重点战略产业与沿“带”沿“路”国家的优势比较,进一步思考了湛江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和区域枢纽城市的战略构想,在深入研究湛江战略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明确了未来湛江战略产业合作的产业定位、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

一、构筑钢铁产业合作联盟,推动优势产能合作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进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正式成立,中国将加快推进对沿“带”沿“路”国家的基础性建设投资,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为中国的重化工业“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契机。目前湛江正在加快建设的区域性核心重化工业基地,在国内市场进入逐渐饱和的背景下,湛江的钢铁行业应将加快“出海”作为首要目标,在“一带一路”沿线中,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远未达到饱和,尤其对以水泥、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为代表的过剩产能还存在有很大需求空间的经济发展时期,湛江应转变之前水产品、小家电、家具、非金属矿产品、饲料、农副产品等原材料和半成品外销配套的发展思维,根据国际市场,尤其是东南亚欠发达国家的市场需要,谋划产能合作,引导互联发展,并以此为契机逐步优化湛江的工业结构,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构筑工业产业链联盟。湛江应该以建立完备、高效的钢铁产业链为目标,确立“促进高新制造出口转移过剩产能”的重工业战略和“从要素输入到优势产能合作”的产业战略,将湛江优质的重工业产能输送出去,与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合作共享,既可以使得湛江与更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产业协同,产能去化,也可以极大的推动湛江在中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湛江应依托宝钢湛江钢铁基地生产的冷轧板、特种钢、高强钢等高端板材为切入点,考虑采取“以出定产”的发展战略,根据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要,采取优先发展镀锌、彩涂、硅钢、先进高强汽车钢等高端产品与中端建筑板材产品的策略,开辟更为广泛的国际钢铁市场,努力提升湛江钢铁产业集群国际影响力。第一,可考虑成立产业贸易促进领导小组,以国家提出的“互联网+”为契机,实施“互联网+下游产业”战略,打造以建设产业电商联盟为目标的钢铁电子交易服务平台,致力于推动物联网、电子商务与钢铁产业三方融合,即“互联网钢材交易平台+物流”,着力培育3-4个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科技先导型企业,形成湛江钢铁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增长力,更好地适应沿路各国的新兴市场发展情况;第二,规划实施政府政策指引,引导钢铁产业链下游企业更多地关注以印度、越南、泰国、斯里兰卡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针对这些国家将要实施的基础建设和不断增长的家电、汽车市场需求,当前小家电、小型电动车和轻工业产品在新兴国家的市场需求仍然巨大,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以国际市场需求引导本地企业投资生产方向正当其时,既保证企业,尤其是产业链下游企业有不断开拓新兴市场的动力,也为湛江钢铁产业链的日趋完备提供条件;第三,市政府应主动为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支持、配合,为企业的境外投资提供适当的政策保护,做到“走得出、守得住、站得稳”;第四,可由市外经贸部门牵头,与沿线国家经贸部门加强外贸政策沟通协调,进一步提升产业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水平。

二、产金融合,建设湛江现代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湛江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城市,丰富的远洋近海资源为湛江经济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优势,未来的发展也十分倚重海洋。过去,湛江海洋产业关联度最高的是海水产品养殖及捕捞业与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而现在,湛江要以海洋高新技术创新为目标,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核心内容,深入挖掘湛江海洋产业的高新技术优势,使现代化海洋产业链成为湛江市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增长极”。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为湛江与沿线的城市打开了海洋战略经贸合作的新格局,不仅有利于湛江与这些地区之间的海洋原始资源整合开发,逐步升级湛江的传统海洋产业,而且使湛江能够与东南亚沿“带”沿“路”国家之间更加良性地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

湛江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以南方海谷为产业创新驱动整合枢纽,从“深、广、远”三方面着手,也就是深海油气矿藏能源勘探开发、海洋生物医药制药和远洋大型船舶捕捞等三个核心产业。这三个产业在湛江虽然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却是湛江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所以既需要得到政策扶持,同时也对成长资金投入的需求十分迫切,要保障其得到有效发展,关键在于“开发性产金融合”,就是要引导政府与社会资金资本更多流向新兴产业。首先,可参照湛江市政府成立四大投资集团的先行经验,由政府主导,建立专门为新兴海洋产业服务的专业性融资机构,允许有充足资本实力的海洋产业集团参股,努力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效结合,积极筹办有民营企业参与的股份制海洋产业开发银行;其次,以政府为监管主体,丰富适用于新兴海洋产业的债券品种,对于在其起步阶段,成长性高、资金需求强烈的中小企业,在市金融部门严格控制风险的原则下,推出更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低收益率保本型中长期债券,丰富中小企业开展科研创新时的融资选择空间;然后,成立海洋产业基金,在保证市海洋渔业局和市海事局等相关部门对海洋经济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的前提下,支持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共同出资,以实际股权参与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船舶、石化、海洋高端工程装备等产业以及临海滩涂、小型岛屿、海洋能源等领域开发。

另外,可以考虑在环北部湾区域内,共同建设一个“海洋产业大宗商品交易所”。该交易所可考虑由粤桂琼三地跨省共同出资、经营和管理,而对于在商品交易所的规则和制度等方面的设置上应根据粤桂琼三地的不同需求兼容并包,进行独特性创新。由于该商品交易所的设立是以让环北部湾城市更好地面向沿“带”沿“路”,尤其是东盟地区的国家开展国际贸易为目标,可以考虑在采用中国现行标准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吸纳东盟国家交易所的规则。在环北部湾未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中,“海洋产业大宗商品交易所”不但可以给沿“带”沿“路”国家企业,以及前往沿“带”沿“路”国家投资的环北部湾企业提供更多的交易方式选择,增加与沿“带”沿“路”国家,尤其是东盟地区的沟通,更能推动环北部湾企业开阔视角,主动“走出去”,增加与全球金融市场的沟通。

三、优势强化,推动湛江港口群物流枢纽建设

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需要沿“路”国家和地区中的各类型港口经济区作为支撑,港口是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资源。湛江港是全国沿海25个主要港口之一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加快港口建设步伐,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发挥产业龙头辐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湛江形成外向经贸合作的开放格局,推进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也是湛江推进“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的关键。

在面向国内层面,应参照国际自由贸易区运作惯例,指导湛江港与广州南沙保税港区、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开展互利合作,吸收港口建设经验,推动湛穗深港口联动。主动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衔接,在现有的保税物流中心(B型)即宝满港区集装箱码头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建设东海岛综合港区和湛江港40万吨级航道,积极争取设立粤西首个保税港区,构建港后物流、疏港配套网络,打造由宝满、东海岛、坡头、南三岛、霞山、霞海、调顺岛等七个港区为中心枢纽,以廉江、遂溪、吴川、徐闻、雷州的“一区一港”为战略性支撑的湛江现代港口群链,不仅要将湛江发展成中国西南地区以钢铁、石化、纸品、轻工业产品为主的区域性航运和物流中心,重要的钢铁、石化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更要让湛江港区成为粤西对接广东自贸区的延伸窗口,成为中国—东盟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和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有机衔接的重要枢纽。在面向国际层面,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缅甸的实兑港、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和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等中东南亚港口城市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中着力发展的港口,国家许多大型央企都已在这些地区开展了投资援助建设工作,推动了这些港口城市逐步进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成长发展期。市商务部门应考虑针对这些城市开展更多的商贸访问和合作洽谈,建立友好城市商贸关系,相互借鉴港口建设经验,与友好港口城市互设商务贸易促进办事处,筹划战略港口链商贸合作联盟,积极探索参与泰国克拉运河开发建设的港口国际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湛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也能有效加强湛江港口的对外辐射力。

四、突出传统优势,推进现代农林业产业化合作

湛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有着优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引进现代林业一直是湛江市政府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今,湛江的农林业产业化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今后的产业战略应是在大力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培优工程的部署下,规划建设一至两个针对各类农作物的现代农业试验基地;推动林浆纸一体化,实施“定向培育”政策,根据晨鸣、冠豪等大型纸浆企业和规模以上的家具企业的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育林木,实现“林纸结合”和“林市统一”;推动恒福糖业继续做大做优,促进华海糖业、金岭糖业、丰收糖业等大型国企通过减产增效的措施,加快实施高附加值、高产出的经济作物种植转移战略;在雷州科学部署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区,为湛江现代农业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尤其是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一直都是传统的农业国,但是由于历史与政治的原因,一直未能着力发展适合自身的农业产业化,农业建设只限于在种植水稻、玉米等低附加值农作物方面,但从20世纪末开始,东南亚各国经济飞速发展,直接带动当地的农林业加速开始现代化进程,现在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果。湛江应该借鉴东南亚各国的发展经验,更好地发挥自身已有的农业产业建设经验,尤其是剑麻、桉树等经济作物,菠萝、甘蔗和辣椒等高附加值农作物的种植和深加工,以及现代畜牧养殖业的建设,由市外经贸部门和农业局、林业局、农垦局等相关部门为主导,筹组农林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与东南亚各国建立农经贸友好城市关系,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展双边农林产业合作建设,既推广湛江农林业建设行之有效的有益经验,又吸收当地产业资本来湛江进行农林产业化开发。湛江要发展速生丰产林业、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及初级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构筑湛江与东南亚各国的现代农林产业生产合作联盟。

五、引知引智,进一步科学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培育发展规划

积极建设粤西高层次学府,培育产业配套高端人才是湛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市建设中的重要基础。一个高层次的学府是一座城市新兴产业的动力源。高等学府提供了实验室、研究院、外来的学术交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很多创业企业的成员是来自大学的老师,这些老师平时在大学拿一份稳定的收入,而又能够在丰富的业余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及其商业化的工作,对于创业企业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一个地区如果缺乏高层次的学府,就很难培育出与新兴产业配套的高端人才,无法很好启动新兴产业的引擎。在国内先进城市成功的产业创新经验来看,但凡创业氛围较为浓厚的地方,附近必有高层次的大学。尽管湛江市政府某种层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意识,知道要吸引新兴产业,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做,很多时候都是仅仅通过高额的资金扶持和各种奖励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引进的人才并不一定符合湛江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而真正的新兴产业公司天天抱怨招不到人,只能往珠三角跑。作为一座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的后发城市,在经济深入变革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加快整合人才资源,为自身发展规划引智用智。这就需要建设一个专业化的区域发展智库来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一个智库,尤其是一个区域性发展智库要真正做到专业化、精确化、精准化,首先要在研究问题的调研质量上做到“技高一筹”,不能只偏重对政策的宣讲和解释,更要时刻保持客观立场,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同时,又要在研究区域性问题的考量领域上能“独树一帜”。“技高一筹”,是要求智库专家所得到的研究成果要对当期地区所面临的问题包含有很高的内容含量,而且还要有丰富的政策建议含量,也就是可行性、可操作性,还要深入一线基层,深入到问题所涉及的地方听取民众的声音,接地气听民声,察真情出实招,保证调研后得到的成果真实、可用、高屋建瓴;“独树一帜”,就是要对当期区域调查问题的选取上能独辟蹊径,有旁人常常容易忽略却又是较为关键的选题视角,从而为智库资政开辟一条独特之路,在区域问题的研究上独创一种新的研究方向,逐步形成具有当期区域的地方特色的、特有的学术研究风格和特点。

要同时做到这两点,就要求市委市政府应有更开放的态度,更开阔的视角。过去,湛江与环北部湾其他城市智库的交流合作机会不是很多,智库专家特别是政府专职专家还不能定期到其他城市的智库进行交流研习,湛江的智库也很少接纳环北部湾其他城市智库研究人员到湛江来进行更广泛的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湛江智库的对外影响力提升。因此,应该有效整合湛江的人才资源,尤其要注重市委市政府政研室等施政决策部门与高校专家的相互沟通协作,以湛江为中心的“环北部湾发展经济学”为研究目标,规划筹建中国南方海洋战略发展研究院,并将中国南方海洋战略发展研究院确立为南方海谷,乃至湛江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轴心”研究机构,科学规划 “轴心”研究机构的空间布局,并围绕“轴心”研究机构开展对创新应用群集系统的建设,使得以湛江为方向核心的创新应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让更多的创新应用留在粤西本地。除采用政企学合作方式携手共建之外,该智库在创始时期应由湛江市国资委注资成立海洋智库基金,通过市场化资本运作,将基金收益用于智库日常开支,并支撑智库研究与相关活动。并且可以参考西方智库的建设规划制度,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力求创新,探索构建新型“旋转门”以广纳政界与商业精英,力求以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一个具有环北部湾特色的现代化高端智库。同时,着力打造“湛江智造”战略品牌,在南方海谷规划建立配套智库产业园,以合理配置技术成果和利用人才为基础,以湛江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产品实验室作为创新应用的源泉,提供核心智力支持,产业及企业作为智力需求方,提出新应用的研发需求并将智慧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制造出实际的商品,中介组织作为市场化保障平台,为智慧成果的知识产权提供一系列保障措施,最终形成以“政府-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及产业集群-中介组织”的产业链,既兼顾湛江现有的技术成果和人才的集聚,同时为创新活动提供重要支撑,实现“以智而产,智为产用”的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六、文经并重,建设“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旅游新区升级版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湛江有着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蕴,且文化元素多种多样、文化特质鲜明,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特别是雷州文化和吴川文化,更是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时代特征,重新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吴川飘色、雷州石狗、人龙舞和遂溪醒狮等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风情。湛江应该积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新区,推动沿“带”沿“路”文化旅游,让亚洲了解湛江,助湛江走向亚洲,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以文化推动经济交流,又发挥了湛江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向亚洲各国展现湛江的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有效扩大湛江旅游产业在沿带沿路国家中的影响力。

湛江应该将海洋文化、生态文化和雷州半岛文化作为湛江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内涵,以“阳光海湾、生态港城、美丽湛江”为宣传重点,着力“滨海休闲旅游城市”的品牌建设。首先,湛江应发展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背景的邮轮旅游产业,积极研究客源市场需求,开发策划适应不同国家市场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制定旅游产业品牌战略,以统一的城市旅游品牌对外加强营销宣传,丰富岸上旅游产品及特色手工艺品体系,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引进更多国际邮轮将湛江纳入旅游线路节点,凭借深水良港的优势,规划建设粤西首个区域性邮轮母港。其次,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已经在湛江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湛江今后应将观海长廊、渔人码头、金沙湾、海东新区、特呈岛、南三岛组合成环湾旅游圈,逐步加强市内各类购物商圈、休闲公园和生态景观的“共融”建设,着力打造“碧海、蓝天、金沙、绿岛、不夜城”的城市旅游品牌,使湛江真正成为广东旅游产业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宜居的璀璨明珠。再次,应立足于湛江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配之以陆上雷州历史文化名城、玛珥湖湖光岩、雷琼地质公园、红树林等旅游资源综合建设大陆最南端的具有湛江特色的“海洋文化历史名城”形象,然后,开辟红土风情文化游。十贤祠、三元塔、雷祖祠等都是雷州半岛历史和民间传说的结晶,而雷剧、雷歌、飘色、泥塑、花桥等更是红土文化的闪耀明星,应考虑建造更多具有雷州半岛文化特色的城市标志性景观建筑,使之成为湛江最能产生宣传效应的景点。

[参考文献]

[1]汤晓龙.做好湛江九篇大文章 建设粤西对接广东自贸区战略先行市[N].湛江日报,2015-04-12.

[2]范晓.“一带一路”助力企业海外掘金[N].国际商报,2015-03-25.

[3]彭雅莉.基于地域文化的湛江旅游产品包装设计[J].包装世界,2012,(4).

[4]申世军.债券市场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金融发展评论,2011,(3).

[5]李宗森.港口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1).

[6]汪辉东.转变内河港口发展方式 发挥集装箱港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外资,2011,(4).

[7]李姣.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8]付扬.产能过剩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9]胡拥军,马强.“十二五”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J].宏观经济管理,2010,(6).

[10]马洪波,孙凌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区域合作发展带来新机遇[N].人民日报,2014-07-22.

[11]贾大山.海运强国战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44-48.

[12]徐明华,孙建军,王文洪等.浙江舟山群岛新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J].当代社科视野,2014,(4):10-11.

[13]耿相魁.将舟山群岛新区打造成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区域[J].江南论坛,2014,(9):22-23.

[14]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培育海洋文化产业[EB/OL].http://hainan.sina.com.cn/commercial/news/2015-12-01/10281681.html.

[15]潘洁,燕小青.海洋产业发展及其金融有效支撑——以浙江省为例[J].科技与管理,2012,(6).

[16]马永光.我国发展自有邮轮船队的路径[J].世界海运,2013,(8).

[17]何君位.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金融思考[J].黑龙江金融,2001,(4).

[18]安树伟.“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J].经济问题,2015,(4).

[19]安树伟.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全面推进我国区域的对外开放[J].经济研究参考,2015,(42).

[20]刘晨跃,高志刚.丝绸之路新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碳排放脱钩的视角[J].财经理论研究,2015,(3).

[21]司晋丽.智库产业:给经济转型一个新思路[N].人民政协报, 2012-07-21.

[22]于今.建立非均衡战略下的区域整合机制推动新经济下产业转型与结构优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5).

[23]高秀丽,孟飞荣.广东省物流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4]林跃勤.“一带一路”构想:挑战与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2).

[责任编辑:张晓娟]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Node City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Take Zhanjia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ANG Xiao-long

(The Party School of Zhanjiang Municipal Committee,Zhanjiang 524032,China)

Abstract:2015, Zhanjiang has been granted to the strategic pivot city of the “21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become the important node city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Based on Zhanjiang’s economic situation as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Zhanjiang is facing the policy divide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and develop advantages, planning the strategy of “going global”, establish itself as the core city of Guangdong wester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Guangdong western and central.

Key words:Zhanjiang; the node city; One Belt and One Road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16)02-0024-06

[作者简介]汤晓龙(1982-),男,广东湛江人,中共湛江市委党校讲师,硕士,从事城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30

猜你喜欢
湛江一带一路
湛江美术
湛江文学(2023年8期)2023-09-27 07:40:12
湛江鼓舞角逐“山花奖”
湛江文学(2023年5期)2023-05-30 03:18:42
漫步湛江
黄河之声(2022年12期)2022-09-27 14:48:00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
湛江文学(2015年5期)2015-12-18 14:30:12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创作巡展活动启动
湛江文学(2015年5期)2015-12-18 14:30:07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
宝钢宽厚板生产线将迁湛江
上海金属(2013年3期)2013-04-09 09:4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