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研究

2016-03-27 11:24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养成教育思想品德

颜 语

(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 400067)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研究

颜语

(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400067)

摘要:思想品德养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行为系统,学校德育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关键因素,社区、家庭、社会、立体化的网络世界同样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在学校德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影响德育过程目标的实现。社区、家庭、社会和网络世界通过各自独有的领域特点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德育;思想品德;养成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颜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6(1):49-52.

Citation format:YAN Yu.Research on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J].The World and Chongqing,2016(1):49-52.

education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现实问题

“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1]是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德育的目标。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存在自我认知矛盾问题、感恩意识薄弱等问题。

(一)自我认知矛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敢于主动克服困难,能吃苦,不怕脏、累、差,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在乎自己是否贫困,专注于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专业能力。在对待政府和社会资助的态度上,能够悦纳自己,接受别人的帮助,积极寻求有益的各方资助。同时,调研表明,贫困生绝大多数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其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有的甚至连吃饭穿衣都是个问题,比如一天只吃两顿饭、饥一顿饱一顿。有人描述贫困生的生活是“五个馒头过一天,一星期买一次菜,军训服装穿四年”。很多学者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普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与普通大学生相比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心理冲突时 ,更倾向于将心理问题以躯体病痛的形式表现出来(躯体化),他们可能自述头痛 、背痛、胃痛、嗓子痛 ,出现发烧 、感冒,而更少报告自己很苦恼。(2)与普通大学生相比 ,他们更内向,更多内心冲突,更道德自律 ,更容易体验到焦虑,更抑郁,更敏感,更容易产生敌对情绪[2]。

(二)感恩意识薄弱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接受别人的帮助,寻求政府财政的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综合测评奖学金等各项物质资助。在“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的国家助学政策下,国家财政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强,覆盖面不断扩大。然而,在国家不断加大资助力度的另一面却是贫困生对物资资助的习以为常,少部分贫困生认为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应该得到资助。有的对每年的贫困生甄别和认定采取“我最贫困,你不评我你评谁”赖皮式的应对心态,没有对国家资助政策加以正确理解,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感恩之心无从谈起,感恩意识淡薄。

(三)学习目标功利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受制于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在校学习带有较为显著的功利化特点。在专业选择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以学费为导向,选择学费低、开支少的专业。在实行学分制选修课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因某些课程的学分太高,需要交纳的学费相对较高而放弃选择该门课程,没有考虑该门课程对专业知识架构的重要性。在实行弹性学制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为了节约一年的学费,希望提前毕业而努力学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择校、进校学习、完成学业都无时无刻不以经济支出为导向,而忽略在校需学习的社会资本、系统知识建构等本质内容。

二、学校德育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作用

学校德育是党和国家、学校及教育工作者根据不同阶段的学校德育目标,以及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所选择的用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以观念形式存在的各种信息的综合[3]。学校德育通过教师的育人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环境氛围,从师、生、校3个维度合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施加影响。

(一)教师的育人活动

高校教师的育人活动,主要是通过专业课程教师的授课环节、辅导员队伍的管理环节和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环节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施加心理健康、道德、思想素质等方面的正面影响。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课堂上,通过讲授专业知识、演练实践教学环节,将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专业品德,言传身教给学生。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和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交流和行为关怀对学生施加正向影响,实施德育。高校后勤人员通过细心工作和对所服务的学生的人文关怀,以自己的言行表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施加正向力量,实施德育。

(二)学生社团活动

在校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校院两级学生自治组织,在学生集体组织中,通过组织和参加各类学生活动,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法纪、道德、团队合作意识等正向力量。在校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主动参加各类有偿兼职活动。在兼职活动中,不断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力更生,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获得收获的坚忍不拔的优良思想品德。在社会兼职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兼职,参与到社会兼职团队组织中,能够养成服从团队规定、遵守社会法纪、社会规则的服从精神。

(三)校园环境氛围

大学校园内的教师治学态度、学生学习风气和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营造的人际交互环境、相互尊重、关心、民主的和谐氛围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必需土壤。校园硬件建设与维护,如文化雕塑、英语走廊等是学校德育建设的物质保障。在这样的软件、硬件校园环境氛围下,高校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确定的大学精神、人文素养会对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内的全校师生员工思想品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环境因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的影响包括学生家庭影响和社区影响两个主要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无论大学生是否在家庭所在地城市就读大学,其家庭环境都会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社区环境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成长环境,包括学生的居住环境、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环境、休闲环境等等。

(一)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与该生是否在单亲家庭成长、父母关系是否和谐、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思想品德及日常行为习惯、父母的工作态度及价值观与人生观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实践调查中,表现出富有强烈责任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多为父亲不幸离世,且有弟弟或妹妹的单亲家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持家的不易和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家庭环境因素影响下的责任意识养成必然经历较长阶段,但一经形成会深刻地影响该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二)社区影响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其居住地居民的思想品德、义务教育阶段班级班风建设、同龄朋友圈整体思想道德发展状况有直接关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我国传统文化对社区环境与个人发展影响的深刻论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在大学教育阶段只有短短4年的时间,相对于个人的品德发展是一个非常短的时间段。学生的家庭环境因素和社区环境因素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基础,呈现出隐性发展和自然性发展的趋势。学校德育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是教育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施加德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到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轨道上的主动教育阶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发展具有价值观层面的指导作用。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互助社

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首要的工作是对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情况的掌握。其一,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库中数据应该包含姓名、出生年月、籍贯、民族、年级、学号、心理测评等级及状况、家庭基本情况概述、受助情况(包括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等)等常用数据,且能随时更新。其二,对数据库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办定期的心理辅导讲座、学习经验交流论坛,以及国家助学政策宣讲会等,努力让静态的数据库发展为动态的互助社。其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互助社应该以自立、自强、骄傲、自豪的组织形象展现在全体师生面前,不能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而自卑,防止互助社组织因为参与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转变资助模式,培育感恩意识

高校学生资助中心在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计划中,应逐步将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转变。保障性资助注重资助的公平性,本意在于保障受助学生基本生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保障性资助无法调动受助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发展性资助依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按照专业设立帮扶课题(如同课题指南一样),让学生组队在帮扶课题中选择项目,填报计划书和计划经费,学生资助中心审批后依照计划开支和预算报酬给予发展性资助经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帮扶项目中,既能实践专业知识,又培育了合作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发展性资助中,要让受助学生明白,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经费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才能得到,让学生抛弃“坐、等、要”的消极观念。

(三)树立高尚教师形象,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人们将道德仅视为外在的纲常礼仪与行为规范,进而强调对这些规范的模仿与操练,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整体性中的一个重要维度的缺失,即道德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与道德行为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道德养成,不能只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和模范。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在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学、日常交流中应树立高校教师的崇高形象,让受助学生相信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培育荣誉观。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综合的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为了早日回报家庭,有强烈的工作意愿。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合理利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意愿,帮助其学习发展的同时,帮助其身心全面发展,矫正部分学生为了金钱而学习、为了高收入步入歧途的不良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校德育体系的意见[EB/OL].[2015-06-22].http://www.china.com.cn/chinese/PI-c/860099.htm.

[2]李海星.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J] .健康心理学,2001(6).

[3]易连云.德育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33-134.

[4]易连云.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J].教育学报,2005(5):63-67.

(责任编辑张佑法)

作者简介:颜语(1986—),男,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01.0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111(2016)01-0049-04

Research on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YAN Yu

(College of Fine Arts,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y and morality is a behavior system which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y and morality is a behavior system which constantly chan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s the key factor to cultivate the ideology and morality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ors and educates in schools plays a big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nabling objectives of moral education. Living communities,families,society and the stereoscopic network world all make impact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deology and morality of these students through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fields.

Key words: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and morality; cultivation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养成教育思想品德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