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军
(山东省费县农业局 273400)
临沂地区食用菌病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陈士军
(山东省费县农业局273400)
摘要:针对临沂地区食用菌病害种类特点,病害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掌握其传染性病害、生理性性病害的发生规律,杜绝和减少病害的发生,确保食用菌农产品质量安全。病害防控必须从源头抓起,采取环境控制、物理控制、生物控制等病害防治技术手段,达到绿色防控技术标准,实现食用菌高产、高效、安全的生产目的。
关键词:食用菌;病害;发生特点;绿色防治
10.16627/j.cnki.cn22-1215/s.2016.05.019
陈士军,山东费县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病虫防治和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
E-mail:lyfxchshj@163.com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es of edible fungus diseases.disease control has to principle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main prevention before cure and Preven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ontrol.Master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physiological diseases.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s.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edible fungus.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ust start from the source.Take environmental control,physical control,biological control and other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To reach the green control technology standards.The aim of high yield,high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edible fungi.
随着临沂市食用菌周年化生产的实行和栽培规模的日益扩大,食用菌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市各类食用菌种植面积达0.5万公顷,总投料达5亿千克,菌品产量5亿千克,销售收入15亿元。由于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经常遭遇不利于生长的环境条件,病原菌受到病原生物侵染,病害日趋严重,产量品质降低,问题突出。为此,笔者探究了食用菌病害发生环节,归纳了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控技术。
在食用菌发病过程中,外部和内部表现出来的种种不正常特征,染病和发病的菌丝体生长变缓、不均匀和变色等,子实体会出现凹陷、病斑。各类病害的病程、病状和病征表现不同,识别食用菌病害种类是做好防控的前提。以有无病原菌存在一般分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从危害方式上分为竞争性病害和寄生性病害;依照食用菌栽培原材料、栽培方法、栽培程序划分为菌种病害、椴木病害、袋料病害、子实体病害等。
1.1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直接从食用菌的菌丝体或子实体内吸收养分来壮大自身,致使食用菌的正常生理活动受阻,造成生理代谢失调而发生的病害,且杂菌、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病害具有传染性,致使菌品质量和产量下降甚至绝产。临沂以双孢蘑菇湿腐病、褐斑病、香菇病毒病、黑木耳线虫病、平菇黏菌病等为常见病害。
1.1.1杂菌病害:食用菌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竞争性杂菌,常见的真菌类杂菌主要有绿色木霉、链孢霉、毛霉、曲霉、黑根霉、酵母菌等,另外还有各种细菌等。在养菌期间,竞争性杂菌易在出菇期间危害子实体;但绿色木霉杂菌既可在养菌期感染,也可在出菇阶段染病,出现交叉感染。
1.1.2真菌病害:引起食用菌病害的真菌绝大多数是霉菌类,具丝状菌丝。这些病原真菌除腐生外,还具有不同的寄生性,多喜高温、高湿和酸性环境,一定时期后被侵染的食用菌菌体表面形成病斑和病原孢子。传播以气流、水等为主要方式。疣孢霉引起的褐腐病、轮枝霉引起的干泡病、轮指孢霉引起的软腐病、头孢霉引起的褶霉病、镰孢霉引起的猝倒病等为临沂多见常发病害。
1.1.3细菌病害:细菌病害绝大多数是多种假单孢杆菌引起的,多喜高温、高湿、近中性的基质环境,气流、基质、水流、工具、操作、昆虫等均可传播。当地常见的褐斑病、菌褶滴水病等均属此类病害。
1.1.4病毒病:据调查发现食用菌病毒病种类有数十种,多是球形结构病毒,且有专性寄生性。如临沂常发的香菇病毒病、平菇病毒病、蘑菇病毒病等。
1.1.5线虫病:腐生线虫是一类微小的原生动物,广泛分布于土壤和培养料中,是引发食用菌线虫病主要种类。常见的有双孢菇、平菇、木耳线虫病等。土壤、基质和水流为主要传播方式,口器带吻针的线虫最常见、危害较大,危害症状易与生理性症状混淆。
1.2非侵染性病害:在无病原微生物侵染活动的条件下,引发食用菌的生理代谢失调非生物因素病害,主要由不良的生长环境和不当的栽培措施造成的,病害不具传染性,环境改善后,病害症状便不会再继续发生,初期轻微病害一般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侵染性病害病原物需要在一定的场所和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下发生侵染,二者缺一不可。大多数病原物可随培养料、覆土、水流、通风、操作等途径传播。相同病原菌基数及环境条件,食用菌品种抗病性存在差异,发病程度不同,如黑色平菇锈斑病发病较重,浅色品种发病轻、危害小。调查发现各类病原物引发侵染病害规律不同,多数真菌类霉菌需经3天左右孢子形成期方可再侵染,传播速度慢于细菌病。病毒多是因菌种携带普遍传播,一旦发生将无药可治。
非侵染性病害有一个从轻到重的过程,其发生、发展的速度和发病的轻重,决定于不利环境因素作用的强弱、持续时间的长短和食用菌本身抗逆性的强弱。因养菌或出菇期不适外部条件导致菌丝或子实体异常,主要是菇农技术管理不到位,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pH值过小或过大,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或过低,光线过强或过弱,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等因素引发的生理病害。
预防是生理病害防治的关键,在食用菌的整个发育过程中,从培养料的配制、发菌条件的调节,到菇房环境条件的控制,都要尽一切可能创造利于食用菌生长发育的条件,达到可以抑制此类病害发生的目的。侵染病原物与宿主、环境条件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食用菌在基质营养丰富、空间密闭、温度适宜、阴暗潮湿的条件下利于食用菌生长,同时也为病原物病害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在培养基质内杂菌与食用菌的菌丝体混生关系,单一防治难以奏效。由于食用菌食用子实体裸露、菇体的吸水力强,药剂防治时易造成成分残留。因此,绿色防控技术是食用菌病害防治的有效手段。一是阻断病原。即确保菇房及周边消毒、培养料灭菌、覆土材料消毒。二是阻断人事、工具、虫害传播。三是做好温度、湿度和通风调控,阻断病原菌的生长。四是结合菇房内外消毒和生物及药剂防治,杀灭病原物。
采取环境处理和控制、选育无病菌种、改进栽培管理,利用物理方法、生物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达到绿色控制食用菌病害发生的目的。下面就当地主要病害发生与防治作简要介绍。
4.1褐腐病:褐腐病(Mycogone pernicicosa Magn)又称疣孢菌,病菌孢子通过空气及人体、工具等传播。主要危害菇类子实体。轻度感染菌柄肿大成泡状畸形;菌盖和菌柄分化后感染,菌柄变成褐色,感染菌褶产生白色菌丝。
防治方法:染病老菇棚要重新扣棚覆物消毒再用。初发病时,立即停止喷水,加大菇房通风量,降温至15℃以下。如果覆土被疣孢污染,可采用巴斯德灭菌法(60℃)处理1小时,或用4%甲醛液消毒覆土,或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在覆土中喷液灭菌。病初病区灭菌可用1%~2%甲醛溶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病重时用新土更换原覆土,销毁病菇,工具全部在4%的甲醛溶液中消毒。
4.2褐斑病:褐斑病(Verticillium malthousei Ware)又称菌生轮枝霉,常为覆土带菌和菇房环境传播,只侵染子实体,染病的菇蕾停止分化;侵染幼菇菌盖变小,菌柄褐粗、畸形菇;受侵子实体中后期,菌盖上产生褐色斑点呈针头状大小、不规则,渐扩成灰白色凹陷。
防治方法:菇房使用前后均严格消毒,搞好菇房卫生,防止菇蝇、菇蚊进入菇房。采菇前用具需用4%甲醛液消毒,覆土用前要消毒或巴氏灭菌,严禁使用生土,覆土切勿过湿。发病初期立即停水并降温至15℃以下,加强通风排湿。及时清除病菇,在病区覆土层喷洒2%甲醛溶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发病菇床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可抑制病菌蔓延。
4.3软腐病:软腐病(Cladobotryum dendroides(Bull))称树状葡枝霉菌,孢子借助气流、喷水时溅起的水滴及菇体渗出的汁液进行传播。发病时,菇床上出现白色菌丝,并迅速蔓延,若不及时控制,可扩展至整个菇床。湿度较大时可把子实体全部“吞噬”成一团白色菌丝,后期白色菌丝变为水红色。
防治方法:①覆土消毒。②该病局部发生时应减少在菇床喷水次数,加强菇房通风,降低湿度。在患病部位喷2%~5%的甲醛溶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也可撒生石灰粉进行防治。
4.4菌盖斑点病:菌盖斑点病(Verticillium malthousei Ware)称菌生轮枝霉,一般由覆土带入菇房,经气流传播。菇房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5%时利其发病。发病初期菇盖表面凹凸不平,后呈圆形或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病菇长有白色子实体,严重的菌褶粘连在一起。
防治方法:发病后要加强菇房通气,降低空气湿度,防止病害蔓延。及时挖除病菇,并将其进行集中处理。发病初期喷洒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
4.5菌核病:菌核病(Sclerotium rolfsii Sacc)称伏革菌,培养菌料带菌传播,25~30℃下生长很快,受侵染的菇床变成黄褐色,双孢蘑菇菌丝逐渐消失,只剩些许较粗的菌索,出菇量大大减少甚至不出菇。在覆土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颗粒状物,大小如小米粒,颜色后渐变暗。
防治方法:实行二次发酵,料温要超过65℃,彻底消灭病原菌。发菌期严防高温,确保料温低于25℃。一旦发生立即挖去病料补料补种,也可用1%石灰水处理。
4.6木霉菌病:木霉菌病(Trichoderma viride Pers.Ex Fr.)称绿霉、绿霉菌等,掠夺培养料的营养水分,分泌毒素,致使食用菌不能萌发或萌后不能正常生长。发生初期木霉菌为白色绒毛状,类似蘑菇菌丝,数天变为淡绿色粉状霉层,然后变成深绿色,范围逐渐扩大,发生再侵染。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适当加大接种量,菌丝长满后要适时开口或解袋。培养料进行药剂处理或二次发酵,注意菇房场地环境卫生,旧菇房要清扫刷白、熏蒸或喷药杀菌。③发现污染及时清除,感染部位喷洒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药液。
4.7细菌性斑点病:斑点病(Pseudomonas tulaasii)又称细菌褐斑病、锈斑病。主要为害平菇、蘑菇。病斑多见于菌盖菌柄表面,开始出现为针头大小斑点,呈淡黄色,后逐渐扩大凹陷,呈暗褐色,病斑大小较一致、边缘整齐。潮湿时出现粘液,干燥后形成有光泽的菌膜,病点之间有的愈合形成不规则斑块。病菌被侵染,不深入下层菌肉部分。
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防止高温高湿,适当减少喷水次数和用量,喷后要及时通风换气,避免菌盖表面长期积水。发病初期喷洒1∶600倍次氯酸钙(漂白粉)溶液,可抑制病原菌蔓延。③已发病菇房要尽早摘除病菇,及时处理,同时防止人为传染,以防再次侵染。
参考文献
[1]张维端,张绍升,罗佳,等.食用菌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M].金盾出版社,2008.
[2]吕佩珂,李明远,吴钜文,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农业出版社,1998.
Study on Occurr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seases of domestic Fungi and Its greed controlling techniques in area of Linyi
ChenShiJun
(Shandong Province,Feixian County Agriculture Bureau 273400)
Key words:edible fungus;diseases;occurring characteristics;greed controlling techniques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