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瑞
【案例描述】
一直以来,我们班都坚守着“规规矩矩读书、上课、做作业,不得张扬”这条“班规”。但直到经历了一堂“备受煎熬”的公开课后,我才发现自己的这些管理理念可谓大错特错。
那是几个月前,教研组通知我上一堂公开课。为了准备好这堂课,我提前熟悉了教材,设计了几个新颖的教学环节。但没想到上课时,尽管我饱含激情,一再启发诱导,学生却个个耷拉着脑袋,不敢直视我,更不敢举手回答问题。面对这些启而不发的“闷葫芦”,我只好照本宣科,草草结束了这堂课。我心里埋怨着学生,怪他们没好配合我。
评课时,老师们都说讲课过程太过沉闷,气氛不活跃,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同学们并没有融入到课堂中。
我被老师们批评得无地自容,心中苦闷无比。去找同事倾诉,同事提醒说:“你们班的孩子是不是乖过了头呢?”看我还是一副不解的样子,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古罗马的皇家苑里,豢养着一群猴子军团。猴子军团大院里摆着一把铡刀,每一只猴子被捉进来之后,人们都要把它的尾巴铡掉一截。被铡掉尾巴的猴子没有尾巴可翘了,从此变得很温驯,规规矩矩,训练起来也相当容易。后来,有新来的猴子,就由那些先来的猴子执行“入团”规矩。
听完故事,我恍然大悟,我何尝不是扮演着行刑者的角色,把孩子可爱的“小尾巴”都无情地铡掉了呢?因此,这节课的失败,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自己。我应该多和孩子们交流沟通,让他们亲近我、信任我,而不是畏惧我;我应该向孩子们传达我们班的新“班规”——自信起来,必要时“翘翘尾巴”也是可以的。
于是,在一次班会课上,我讲到“猴子被割尾巴”的故事。
故事讲完,我问学生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尾巴’?”
学生们一个个默不作声。
“你们有没有被割‘尾巴’呢?”我继续问。
讲台下还是没动静,没一个人敢主动说话。我面带微笑继续说:“老师要为以前的事道歉,我不应该天天那么凶,背着手,脸黑得像包公一样管着你们,让你们不敢说不敢动。”边说我还边演示了一下以前的我。
看到我略带滑稽的自我模仿,同学们都笑了。
我也忍不住笑了。笑过之后,我说:“其实呀,人都应该有个小尾巴,经常翘翘小尾巴,张扬一下,可以增强自信心。而夹着尾巴做人,往往是自暴自弃、消沉低迷的人。”
孩子毕竟是孩子,以往看我阴沉着脸,便也阴沉着脸不敢说话,现在看我喜笑颜开,也便开始微笑着回应我。
“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翘翘自己的‘小尾巴’吧!”我郑重其事地说。
小蒙首先起来“翘尾巴”:“别看我现在不说不闹,没有活力,以前我可是个小小演说家。在六一节的活动上,我说了一段单口相声,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小山也站起来:“我以前也好说好动的,喜欢表现自己,上课经常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准确、流利,大家都喊我‘脱口秀’呢。”
……
就这样,每一个孩子都起来“翘了翘尾巴”,说起了过往的“辉煌事迹”,我才发现原来曾经的他们是那么的自信、那么的天真烂漫。
以后的日子里,我的脸渐渐“解冻”,我学会了微笑,学会了宽容学生。孩子们也开始愿意跟我交朋友了,什么话都愿意敞开心扉跟我说了。随之而来的是课堂气氛也慢慢活跃起来。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讲台下就“小手如林”,孩子们争先恐后站起来回答。他们都喜欢表现自己,都喜欢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
【案例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尾巴”,成年人却在有意或无意间充当了“行刑者”的角色,把他们可爱的“尾巴”割掉了,同时又在培养着新的“行刑者”——那些已经“受害”的孩子。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是成人用固有的方式,一步步把他们变得庸俗,最终打磨成一个个模型。”这话虽失之偏颇,却不无道理。
给孩子留一条求知的“尾巴”,孩子就会学得更乐意;给孩子留一条好奇的“尾巴”,孩子就会有新奇的发现;给孩子留一条自由的“尾巴”,孩子就会有一片蔚蓝的天空……老师们,千万别做“行刑者”了,因为抹杀天才是最大的罪过。
(作者单位: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奥德希望学校 山东临沂 276028)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