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五度”

2016-03-25 01:03蔡斌
考试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教学

蔡斌

摘 要: 初中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中外历史基础知识传授,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认真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五度”,即信度、广度、深度、梯度和效度,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五度” 有效性

初中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中外历史基础知识传授,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认真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五度”,即信度、广度、深度、梯度和效度,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信度

教学信度是指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教学活动及相关因素的真实性、可靠性、一致性等指标的价值判断,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真实有效”是其主要内涵。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学首先要确保可信,就历史学科客观真实的特质而言,这是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否则,教学的任何活动都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教学要有可信度,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从课堂角色上讲,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不能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不能强调所谓的“师道尊严”,自诩“神父”,强调自己的教育者地位,高高在上,要做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者、探究者、有力量的思想者。其次,从教学语言上讲,教师的语言要诙谐、幽默、精当,具有可信性,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切不可夸夸其谈、漫无边际、言过其实。最后,教师要做到“信而有征”,所讲历史材料要真实确凿,具有权威性与典型性,历史材料要有明确的出处,教师要对材料的真实性进行严格把关,绝不让虚假的材料进入课堂,切忌将虚假的材料或未经考证的、学术界有争议尚未形成定论的材料引入课堂,这样会误导学生,使课堂的可信度和效果大打折扣。

二、广度

历史教学的广度,是指一堂课传输给学生的历史信息量。如果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信息量过少,知识点过少,就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教学广度要确定合理,与知识目标的达成难易度和学生的认知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难理解的知识要少一点,容易理解的知识可适当多一些。对七年级学生教学刚开始的步子要小一点,对八、九年级学生教学的步子逐步加大点。教师认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广度”体现在历史材料范围要广,知识面要广,教学思路要广。

(一)史料选取范围要广

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任何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的,教材上的内容却是固定的,且总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应注重将课外最新的与教学紧密相关的材料引进课堂,但要坚持“广而有范”,补充经典史料,合理选择与利用史料,进行史料的整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捕捉、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在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这一要点时,我运用史料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材料一:1912——1919年间,中国新设厂矿379家,设立资本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增资本1430万元……这时期,外国资本增加有限,而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三年以来中国,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

——陈独秀《青年杂志》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纪、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污,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

设问: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经过简短讨论,学生很快得出见解:材料一反映了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之后北洋军阀政府继续推行专制统治。材料三反映了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政治上,袁世凯及其继任者们继续推行专制统治。文化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在史料阅读的帮助下,轻松解决。

史料的选择及运用要精当,要以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不能脱离教学及学生实际,精心筛选史料,真正把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材料引进课堂。

(二)知识面要广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历史教师的知识面必须广。教师首先要有足量而精深的历史通史知识,起码要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知识,这应当是中学历史教师的底线。其次,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学科的多元化趋势日渐加强,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除了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相当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深与广博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上述三个层面的知识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才能保证历史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有效性。

另外,当今时代历史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还要不断学习,能够追踪历史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平时就应做“有心人”,注重平时积累,注意从报纸、杂志、书籍或媒体中搜集各类素材,以备教学之需。

(三)教学思路要广

有效的教学思想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启发性是教学思想的灵魂,教师的教学思路要广,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多视角、全方位分析问题,帮助学生高效、巧妙地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给予学生无穷的启迪和智慧。如果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广,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三、深度

教学内容上的深度就是对教材所载历史知识内涵的合理挖掘,外延的适度伸展,以及内涵与外延交织的经纬网的初步构建。初中历史课堂体现教学的深度,应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离重组,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深度,选择什么样的深度往往要依据学生现有的历史基础知识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讲清某些问题,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度研究、深入挖掘,充分加以深化和拓展。教师首先要侧重史实,认识现象,叙述过程,适度放大历史事物的外延,拓展历史知识的纵横关联体现深度。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时,教师讲解鸦片战争的原因时,给学生分析19世纪初的国际形势,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为寻找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必然对外扩张,然后指出清王朝的国内形势是封建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落后,内外原因决定战争必然爆发。教师这样教学,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理解了教材,体现了课堂的深度。

其次,教师可以初步提示历史事物的因果或逻辑联系,以及对历史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规律等进行必要的科学阐述,以使历史知识更精进。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3课《伟大的开端》时,教师在讲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时,可链接“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内容,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夯实了阶级基础,它们与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互为因果的有机体。教师这样教学,就是善于抓住点之间的因果联系,引导学生“红线串珠”,由点到面,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另外,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一定深度,就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状况,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喜悦。教师对课堂选用的史料,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围绕问题多角度地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应变能力。

四、梯度

所谓梯度是指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置都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创设问题情境是有效教学的渠道,问题情境设置必须考虑到梯度,有的老师上课问题设置内容缺乏科学性、启发性,难度大,无梯度,针对性不强,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是先将学生难以理解回答的问题放在前面,如果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就难以接受新知。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抗战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教师架设了三个阶梯。首先启发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列举出自1840年到抗日战争期间这个经历的几次重要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并思考这些战争有什么样的共同结局?然后让学生对比这些结局与抗日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最后帮助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这样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抗战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洗刷了百年耻辱,是中华民族有衰败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而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和人民战争路线是抗战胜利最重要的原因。

《学记》中讲“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启发式教学关键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本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五、效度

效度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课堂教学。历史课堂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学有所得。简言之,教师要教得有效,学生要学得有效。效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覆盖面的广度。一节课上下来,班级中有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优秀的、中等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否都有收获;二是效率的高低。一节课效率的高低应该看是否对绝大多数学生有效,如果只对一类学生有效,那么这节课不能算是一节高效的课。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只有在充溢生命活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极大地被激发,学习潜能才能被充分挖掘,一个有活力的课堂才能尽展历史的魅力。教师教得“活”,教学过程收放自如,动静有致,徐疾有变,呈现波澜起伏的曲线美;学生学得“活”,思维活,语言活,他们以独特的感悟、独特的历史体验,用独特的方式表达新颖的见解,显示出创造的潜力,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效度。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初中历史教师要正确把握好“五度”,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围绕课堂的主题及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引发思维、凝聚思维、发展思维、活跃思维,使历史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使学生从“厌学”到“愿学”向“乐学”转变,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

[2]王佰铭.教师实践智慧的积累与提升[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涛.历史课堂提升情感教育效度的实践性认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5).

[4]高思超.例谈课堂教学中历史概念的深度解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1).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