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2016-03-25 01:01王艳秀
考试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

王艳秀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学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教师对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评价与观察的重点是哪些指标,还不是完全清晰,本文以发展性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从“立足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观察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基点,为教学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 发展性教学评价 评价指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学活动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学方式不再是以讲授为主,尝试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丰富,课堂中交往互动多了,情境体验、活动探究、讨论交流已经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为了巩固这些发展优势,近两年来,我们针对“什么样的品德课才是有效的课”做了一些研究,其目的在于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指标,使教师根据评价指标组织和改进教学,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品德课的本质属性认识不清,没有厘清学科的边界,混淆了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概念,有的老师将品德课上成学科课、活动课、班会课;教师对课程教学的目标理解有些偏差,目标的确立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假、大、空;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上,存在跟时髦、凑热闹,不讲实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不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收集和分析,甚至有的课堂重点还是落在“教”上,完全忽视学习指导。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我们将问题研究的重心放在“立足教学过程,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上,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育家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体系后,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为依据,形成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依据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发展性”等理念,提出发展性目标和发展性评价技术、方法,以激励性、鼓励性评价为主要手段,关注过程、及时反馈,对教与学做出科学诊断与价值判断,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课堂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地应用这一方法论思想,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小学品德学科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教师及时解决教学问题,发挥评价的诊断、改进、激励的功能,在评价的体系上采取以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为评价的对象,既重视教学的过程又关注教学的结果,较好地揭示课堂主体之间的行为关系,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

(一)整体把握学科教学理念,科学实施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从课标的阐释可以得出,品德学科目标在于“立德”,在于“会生活”,在于“个性发展”,品德课程综合德育课程。

1.教学理念上树立“大德育”的思想,在教育内容上整合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在教学活动上整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学校办学目标和思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班集体的事件、其他学科的德育内容等都可以为学科教学所用。

2.教学目标上区别于智育课程,教学重点应围绕学生的品德和行为的内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行为养成、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品德学科教学应积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

3.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寓道德教育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典型事件引入学习中。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将学生思想上错误倾向、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和生活中困惑等纳入教学内容中。使用生活链接、生活回望、生活模拟等多种教育方法,提高道德教育和社会化进步的水平。

4.教学策略上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做中学”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即在学习目标与途径明确的前提下,教师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对教学任务进行合作和探讨,而不是照本宣科,知识的传递与复制;学生主要通过实际地多感官参与、思考与实践,以“调查”、“观察”、“研讨”、“制作”、“表达”等多种方式进行发现、感受和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立足教、学、评三个基本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评价各项指标。

课堂教学按照教学环节划分,笼统分为教学导入、学导过程、教学总结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都包含了教、学、评三个基本的教学活动,立足教学全过程,科学准确地分析教、学、评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对于做好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从教的方面看,一是观察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教师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否在“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课程改革教育的指导下,体现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观、重视学生已有经验的教学观;二是看教师能够设计出体系化的教学目标,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和一个年级的目标,目标间整体协调,前后左右相互衔接;三是看课堂教学活动是否灵活多样,体验探究式、合作交流式、问题解决式等教学活动目标指向性的程度、组织调控及反馈评价能力的情况,每个学生是否有学习任务;四是看是否注重学科教学教学方法的实际运用,按照内容,品德与社会课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法,以家人、亲人、朋友、邻里、民族之间的爱和团结,热爱生命、祖国,行为养成的品社课,可以采用故事明理法、情境感染法、讨论辨析法、角色体验法等教学方法,而社会知识较多的一些教学内容则可以采用调查研究法、交流汇报法、媒体快餐法等教学方法;五是看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在引导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是否重视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解释和表达知识,能否用知识解释同类问题,能否及时挖掘德育因素;六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辅助学生成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是否大胆表达,学生错误是否得到允许,学生的优长是否得到赞扬;七是看教学过程是否顺畅,老师能否及时反馈评价,是否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师生、生生多向良性互动,努力转变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等。

2.从学的方面看,一是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况,参与的情感投入、兴趣状态、时间、空间、合作的状态,通常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1/2以上,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课应有2/3以上;二是看是否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释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能否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学到了那些,有什么困惑,还能在那些方面可以突破等;三是看是否会运用一定的学科学习方法,勤于动手动脑,会制作调查方案、收集资料、记录学习要点、实践体验等;四是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达,表达得是否意思明确、逻辑清楚、内容丰富,观点准确让人信服;五是看课堂中主体关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否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保持和谐、平等、关注的课堂关系,大家是否相互倾听、交流、协作、分享,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六是看学生学习活动能否体现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形成,学习活动是否紧扣小学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德、立德、促行。

3.从评的方面看,一是课堂评价应立足全体学生,关注个体的差异。教师应该肯定、赏识尊重孩子,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寻找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二是看评价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公正客观地评价学习活动,发现优点的同时指出学习态度、方法、策略方面的不足,指出改进的方向;三是看是否坚持目标参照与目标游离导向相结合的评价原则,是否在关注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的达成的同时,有没有关注教学互动中的生成目标,对生成性资源是否进行评价引导,形成新的发展;四是看是否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内化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五是看教、学与评是否成为一套完整的循环体系,互相促进,评的基点是不是促进学生道德水平、学业水平的提升。

(三)强化教学效果评价,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学生是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完成学习任务的乐趣;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究学习问题,乐于交流分享成绩;是否学习到了一定的社会常识知识和品德规范,学生个体知识和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逐渐养成学习习惯;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会记录展示学习的成果;教师完成工作任务后,能否从教学中获得一定的启示和反思。

二、小学品德学科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随堂听课法。

随堂听课是观察教师常态课,发现教师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课堂教学情况,这种课不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没有花哨的表演,听课人和授课人都要带着平常的心态完成工作任务,听课的结果不作为评优晋级的标准,而是侧重于优化和改进教学行为,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此要做好准备:

1.听课准备。课前了解授课教师所教课程的年级、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本次听课的重点等,事前要和授课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以免加重授课教师的心理焦虑。准备好听课的记录工具。

2.课程实施中要认真观察记录。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者要全方面观察课堂教学过程,注意课堂细节,对教育的细节及时记录和分析,往往这些细节的记录能够清晰地反映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机智,通过细节的评价,能对教师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课后简单口头调查。评价者可以快速简洁地向学生询问一些问题,例如“你今天上课举了几次手?”“老师今天讲的内容你听懂了吗?”“你喜欢这节课吗?”“你对今天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等小问题,观察课堂主体的学习效果,以便更全面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4.课堂评价结果的反馈。一般来说,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评价反馈的主要方法是谈话,在评价过程中要消除授课教师的顾虑,让教师阐述自己课程的总体安排、预设与实施等,让教师先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者再根据听课记录提出这节课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对教师的优点给予肯定,用适当的方式点播教师的不足,在遇到分歧的时候,双方可以展开讨论,达成共识,最后提出对以后课堂教学的要求。

(二)专业记录评价法。

建立“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也是一种评价的方法。它可以通过这一内容载体,丰富记录文本表格,收集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教学问题与困惑、教学成功经验等。这种评价方式能表现出教师的专业风采,以便教师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任务与方向,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教师成长记录袋中应有教师个人资料、成果、作品等,具体包括:档案清单、基本情况、教育理论思想、行动研究、工作感悟感想、成果等。其内容应真实反映教师本人的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过程,涵盖教师专业成长的各个方面。“教师成长记录袋”可以与“教师成长博客”互补使用,共同发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总之,小学品德学科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留心收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状态,加强相互间的反馈交流,一定会发现新的促进改进教学的着眼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性课堂教学的指标体系。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还可以采用访谈、教学日志、问卷调查、课堂测验等多种方法,以便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促进功能。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
智能电网风险评价研究
陕南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评价及后期扶持
编程类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案研究
我国上市银行成长评价研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
中国药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