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峰
摘 要: 历史教科书中讲述了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的各种典型的历史史实,其中,人物、事件众多,历史文化璀璨辉煌,它们所蕴含的德育教育功能巨大。历史教师一定要强化其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成为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各种素养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德育教育 教育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德育实施的主战场,德育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为各学科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历史课讲述历史史料,横贯今古,涉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些资料为其他学科课堂所使用,作为德育资源加以运用,进行课堂德育教育。历史课本身强化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历史性,在耳濡目染中,往往忽视了其德育功能,造成历史课堂德育效力的流失,在此呼吁,在历史教学中要强化德育内容,加强德育教育。
一、“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的独特性,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史鉴”作用,加强德育教育。
历史教科书中,既有对成功人士的丰功伟绩的颂扬,又有对反面人物骂名千载的鞭挞,人物、事件众多,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学好历史,必将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说,历史教师在授课当中要以教学大纲为抓手,以教科书为根本,将“以史为鉴”这一特性发挥到极致,这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那么,历史教师使学生学到并掌握历史史实是教学任务,使学生利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是教学责任,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史实而成为一名具有仁、义、礼、智、信各种素养的合格公民是教学使命。
二、“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教学中应当充分借用历史事件加强德育教育。
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事件纵横千年、贯穿今古,每一段历史事件都蕴意深远,有极强的教化功能,教学中要善于掌控历史事件的德育功能,强化德育教育。
中国古代史中有这样一则事件:商鞅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又下令:“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法令。这就是商鞅欲推新法而设法取信于民的历史史实。
通过对这一史实的学习,学生知道商鞅因“徙木立信”得到了大家的信任,获得了变法的成功,明白了诚信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从而励志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三、“以人为镜可以明善恶”,历史教学中要充分解析历史人物的教育功能,加强德育教育。
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有奸有邪,有正有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面自我反省的镜子,都是自我教育的模板。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寻找、利用历史人物的教育作用,解析、提炼教育的精华,深化德育教育。
学到秦朝这段历史的时候,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了统一,可谓丰功伟绩,繁盛一时的秦朝却二世而亡,经过梳理、总结、对比秦始皇与秦二世两人,我们得到哪些启示?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1.秦始皇开拓进取:他灭六国后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南进、东进统一到海边,这就定下了千年的华夏版图;远见卓识: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思想,修长城抵御外族、修灵渠、修秦直道,这都是相当伟大的工程;用人不疑:王翦灭楚,举全国之兵,虽然有很多人告他的状,但秦始皇依然信任他、重用他;胸襟广阔:他严于律己,善于纳谏,自己下诏逐客令后,经人提醒,还能自己打自己耳光反悔。2.秦二世残害自己的手足,陷害许多大臣,使得人民开始了反抗战争,导致秦朝灭亡。通过对这二人的学习,说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我们应当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人,不能处心积虑地害别人,害人之心不可有,要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和事业上,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四、继承发展、利用古代灿烂的先进文明成果,深化德育教育。
历史教材上,古代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足以鼓舞每一位学生,树立伟岸的民族自豪感和雄浑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出心中蕴藏的斗志,树立高远理想,合理运用历史文明成果,催化德育教育。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大统一,都是一次文化的大融合,都是一次先进文化的大爆发。我国历代先民的伟大智慧像点点明灯,时刻在激励着学生的高瞻远瞩、立下万丈雄心;每一次文明的“大跃进”,都是德育教育必要而有益的资料,合理运用、功效兼备。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学生学习之后,知道了造纸的工艺流程,知道了纸张的优越性,知道了其他国家的造纸技术都是由我国流传出去的,知道了这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作出的宝贵贡献,民族自豪感顿时油然而生;教师在此时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营造氛围,使学生为中华民族崛起、为社会富强而读书的激情完全迸发,从而树立自己远大的中国梦,其将来必然会有所作为。
总之,历史课堂上展现的中国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学习好广博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以史为鉴的德育功能,同其他学科相比驾轻就熟;只要不忽视它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深发掘、巧运用,强化教育功能,必能事半功倍。“守株待兔”不可取,历史课更应加强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