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科学预设的三个策略

2016-03-25 02:46姚若君
考试周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姚若君

摘 要: 教学的预设,简单地说就是计划有准备的教学,教学的生成,就是在课堂上出现预设之外的教学情景。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没有科学的预设,就会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机械和呆板;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就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科学预设 预设策略

教学的预设,简单地说就是计划有准备的教学,教学的生成,就是在课堂上出现预设之外的教学情景。传统的教学以预设为主,生成理论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教学理论,从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看,两者应该是辩证统一的,但是在语文的教学实际中经常会看到下面的情况:

为了预设而存在的生成。有些课堂上看似气氛热烈,学生发言踊跃,就是师生不停地问答。但这种生成非常表面,其实是教师在用提问的方式诱导学生回答出既定的答案。这样的课堂看似很热闹,学生讨论、回答很积极,其实学生的主体性是虚假的,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活动而活动,并不见得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就是生成教学。

为了生成而存在的生成。有些观点认为只要是有了生成的教学就是成功的课堂。事实上,并不见得一堂有生成教学的课堂就是精彩的课堂。我们经常会听到和遇到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就老师的提出想法或问题提出很多观点和想法,这是一种现场生成,是预设外的生成。但这种生成是否具有教学价值?是否与文章的观点想法有关?是否是一个成功的生成呢?有时候看似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课堂的多元化,可是一节课下来不知道老师到底要干什么,不知道学生到底能得到什么。这样的课堂就是为生成而存在的课堂。

就语文课堂的教学实际而言,我认为主要的问题不是生成的缺失,摘 要: 教学的预设,简单地说就是计划有准备的教学,教学的生成,就是在课堂上出现预设之外的教学情景。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没有科学的预设,就会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机械和呆板;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就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科学预设 预设策略而是预设的混乱和不科学。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学设计是存在问题的,有的还存在很多错误性的预设,基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怎么能要求出现理想的教学生成呢?科学的预设是课堂成功的基本保证,怎么进行科学的预设呢?我提出以下三个策略:

一、预设目标但不强求实现

语文课堂是一个需要目标的课堂,但这个目标并不是“目标教学”,即传统的“出示目标—达成目标—检测目标—强化目标”。这样的课堂开始就有老师提出本节课要实现的目标,然后针对教学目标逐条开展教学活动,再通过口头回答或是书面试卷等方式检测目标完成的达成情况。看上去十分科学,但其实语文的素养和能力不可能成为一个个目标点。更重要的是,除了一些结论性目标外,语文素养和能力的任何一个目标点也不是一节课或者几节课能达标的。比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义,写作的特点。在教学柳宗元《小石潭记》,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孔乙己》等文章时,作者的思想感情绝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能理解的。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预设目标,但不要求课堂上刻意追求按计划实现目标。因为在一堂语文课堂上,强调了预设目标的实现,必然会丧失生成的空间。为了实现目标,课堂上步步紧盯,高度的计划性和紧张感,纵然有很好的生成契机,也会视而不见。能实现的目标一般都是知识性的目标,而能力性的目标、素养性的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甚至有时候为了实现一些“死目标”,放弃了课堂的生成。例如一些老师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目标就是“字字落实到翻译”,鲜活丰富的生成资源不见了,变成了老师报译文学生抄译文,对于文章中深厚的内涵反而一句带过。既没有加深对文本的阅读,又没有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预设活动要能激活生成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由一个个教学活动组成的。能否设计成功的教学活动,是教学生成成功与否的关键。成功的教学设计首先是要能激活学生的生成欲望。很多预设教学之所以显得沉闷呆板,没有活力,就是以寻找某个结论或证明某个结论为目的,而不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参与为目的。

比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时,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体味到文本细腻深厚的情感?要回到文本本身,也就是要“向内看”,尽可能地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这样才能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我采用了“关键词演绎法”。关键词是文本解读的“支点”,抓住关键词,从关键词出发,寻找文中能体现一字一词一句,做细致的严密的纵深分析,从而走入文本深处,体会人物心理和人物情感。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最后,苏轼做了这样的慨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从文章下面的注释可以看到,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他自称为“闲人”。“闲人”是一个关键词,抓住“闲人”这个关键词,深入探讨。第一步,从文本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分析“闲人”的“闲”。第二步,插入写作背景,挖掘“闲人”背后的“不闲”。第三步,在紧扣关键词“闲人”,找出文本中能体现“闲人”的“不闲之心”的字词句后,再探求人物心理,感受人物情感。整节教学设计围绕“闲人”二字展开,并不需要预设太多的问题和内容,只需要预设环节和课堂进程,让学生自己展开并体会。无论是寻找苏轼的“闲情”还是“不闲之心”,学生都能有自己的所想所解,生成的特征是非常显著的。

三、预设要给生成拓展的空间

能否从文本中发现和拓展教学内容的空间是能否实现教学生成的关键之一。教师在预设时,只需预设各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就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以《枣核》为例,文章一线贯穿,以“枣核”为物品线索,以“思乡”为抒情暗线,表达了友人的思想爱国之情。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八年级的学生缺少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游子心境”,这时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复习学过读过的体现游子心境的名言佳句,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体会海外游子身在他乡,心恋故土的思想感情。

预设如下课堂活动:课文中说“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如果你是一名游子,那么能用名言佳句说出这种心境吗?实例:“游子的心境”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诵读这流传千古的名句,谁不为背井离乡绵绵无期的思乡之情所感动?“游子的心境”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来临,读着这千古名句,那些身在国外留学的学子们,谁不想念祖国和亲人?“游子的心境”是“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读着这凄婉的诗句,谁不理解浪迹天涯的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个活动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生成的欲望。

从多次的课堂实践看,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有效性。当学生被激发“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的“错误”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冒出的精彩火花时;当学生表情出现“细微”的变化时;当教师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时,都是意外生成资源利用的大好时机。语文课堂要体现“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的特点,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精心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有精彩的生成,才能学有所获。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又需要生成。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没有科学的预设,就会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机械和呆板;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就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

我们必须看到预设与生成有对立的一面:二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参考.北京市报刊发行社,2013(19).

[2]语文教育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2(786).

[3]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