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回归生命
——基于生态优先原则下的高校水景设计研究

2016-03-25 23:35陈丹袁航哲周浩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6年4期
关键词:水景水体景观

文/陈丹 袁航哲 周浩(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

让水回归生命
——基于生态优先原则下的高校水景设计研究

文/陈丹 袁航哲 周浩(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

DOl编码:10.3969/J.lSSN.1674-4187.2016.04.010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各地校园的扩建和搬迁活动也纷纷进行开来。在新校区的规划建设中,不少高校将水景区域做成校园特色景观的最重要地段,但大多规划设计仍旧沿用传统的滨水区概念,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必要的生态性,甚至有人评论,高校水景不过是将一定体量的水放置到形状大小不一的固定容器中罢了。虽然有戏谑的成份,但细想确是发人深思。这种水景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们对待水的态度至今还不是十分文明的,水常被我们当做没有生命的液体,随意地肢解和放置,使水失去了它应有的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成为 “死水”。因此许多校园的水体景观在后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校园水体景观现状分析

在对新校区进行景观设计和建造时,水体景观的应用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确实有一些成功的水景设计对美化校园和改善局部生态环境起到了作用,但也出现了大量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探索和解决。例如有的学校水体景观的亲水设施建设不完善,无法满足人们的近水性,让人望而却步;有的学校水体景观后期维护困难,逐渐闲置下来,成为摆设,不但没有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反而成为了让人掩鼻而过的“臭水沟”;有的学校水体景观单单只是一个人工湖,毫无生态系统可言,更是缺乏场所精神和地域性特色的体现……虽然水进入了校园,来到了我们身边,也或多或少的引用了“生态水景”的称谓或设计精神,但是缺乏生态理念、违背自然规律的建设活动,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水景”吗?恐怕只是东施效颦罢了。

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对高校水景的生态设计探讨还不够成熟,不够全面。设计者在对校园进行水景设计时,只是将其定位为视觉审美对象,没有把生态作为大的设计前提,没有尊重水景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体系建设,“绿色生态校园”单单停留在口号上,这种缺乏必要生态考虑的“人工生态”不过是“伪生态”,在这样的建造过程中水也再一次在人们的“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名义下而去了生命。

作为高校的一个景观工程,水体景观同时还应该具备显著的校园场所精神和地域性特色,来体现其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历史特色,实现其天然的“育人”功能。兼顾生态和人文的校园水景设计,才是它最应该存在的形式。

二、校园水体景观生态化处理手法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势在必行。高校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个单位,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独特子系统,其校园建设,尤其是作为核心景观的水景建设也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态化建设。水体景观的生态化处理归根到底是水的处理,水作为整个水体景观的基础,贯穿于整个水体生态系统,并且其本身也是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节约水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水体的良性循环,保持健康良好的水质,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 发展小型水体景观

我国很多地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许多高校又多采用人工水景,他们往往不顾匮乏的水资源“家底”,过度开发,挖湖造景,为维持数公顷的水面,不惜动用地下水源甚至自来水。且不说造成经济上的庞大开支,仅湖面每天蒸发的水分就是不小的浪费。所以在高校水体景观规划中是否适宜采用大面积的水域面积,是十分值得探讨和思考的。

大面积的水域景观因其壮观开阔而有着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但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建设成本高、土地资源浪费、后期维护困难,同时在亲水性设计上也面临不少障碍,很多时候必须为安全性考虑而作出让步。而小面积水域虽然没有大面积水域那样磅礴的气势,但是存在的问题却较容易通过技术与设计得到解决,而且小面积水域还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在亲水空间的设计上有更多选择,安全性上更加可靠,为 “藏”与“露”的意境营造能创造更多条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水景景观与校园整体景观和谐统一,充分考虑到西北地区相对缺水的实际条件,只是分别在校前区入口空间、核心景观区、教学科研区以及生活区等各功能分区内灵活的穿插一些小型特色水景,形式新颖多样,使人们在欣赏水景的同时,还可以在其中玩耍、戏水,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

因此,在进行校园水体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自身水资源条件,不能盲目追求水体面积之大,要惜水如金,小型水景也能做到小中见大。

(二)发展生态节水型水体景观

校园中水景大多都是一个封闭系统,水体循环能力差,自净能力弱、水质易恶化等问题屡见不鲜,不仅无法实现美化环境和优化生态的作用,相反还会破坏周围生态环境,影响校园的美化。目前城市自来水系统是高校水体景观补给水源和保持水质的主要水源,但日常需求量很大,而循环后的废弃水也大多直接排入下水道,水资源的再利用也无从谈起。因此发展生态节水型水体景观,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让水“动”起来、“活”起来,便是水体景观系统中的生态核心部分。

(1)雨水的收集利用

雨水资源是一种非常规、非传统但又较丰富的水资源,因地制宜规划和设计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不仅能够为校园水体景观开拓出新的水源补给途径和生态补偿实用技术,大大降低水体景观用水经济成本,还能减少雨水径流造成的污染。因此,在校园水景规划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雨水的收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校园雨水的收集利用应将壅水自流收集、泵站集中收集、生态收集等方式组合起来,形成复合收集方式,其中以采用绿化屋顶、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生态收集方式为主。用生态的方式来实现雨水收集,让雨水能回归土地,为人们所用。

(2)污水的处理利用

校内外的污水经过系统处理、净化,达到一定保准后被重新利用到水体景观中,是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途径。污水的处理有很多途径可以实现,主要有厌氧沉淀、曝气充氧、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等工艺技术。让污水也能再次回归生命,找到价值,是对建设“生态校园”更深层次的解读。

成都市的“活水公园”就是一个集生态与美学于一体的优秀工程作品。通过分析其技术工艺与景观性塑造,可以发现净化技术过程既可以实现污水的净化,同时本身也可以产生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效果。在公园中畅游,让人深深陶醉在这美妙和谐之中,不经意间感受到水由“污”变“清”、由“死”变“活”的过程,这对我们进行校园污水处理利用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3)水质的处理

“清水活鱼”的水体景观往往使人赏心悦目,但是由于设计原因或者后期维护不足等因素往往导致水质的严重恶化,所以健康的水质是建设优质水体景观的重要保证。

为了保持健康的水质,首先要确保水源的安全。使用合格的补给水源能很好地减少污染负荷。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外源污染,例如雨水的径流污染,需将初期雨水截流,经过过滤处理再汇入湿地。

除此之外,水质的常态处理十分必要。目前主要处理手段有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其中生物技术和组合技术是解决水质污染的研究热点。在水体及周边配置合理的动植物资源,采用微生物生态强化技术、生态浮岛、曝气等方式,形成组合技术手段,是目前保证校园水体景观水质最有效、最生态、最可持续的方法[6]。

(4)人工建设水体循环系统

人工的建设水体循环系统对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保持水质健康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生态节水”理念下水体维护的有效途径。

从城市大环境来说,无论城市还是校园,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而校园又处于城市生态系统之中,实现高校校园的水景系统与城市生态走廊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水体生态循环,“盘活”校园之水,同时还能丰富校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提升校园生态能力。

从校园层面来说,将雨水收集起来储存于地下水库和景观湖中,可满足校园的花草灌溉,马路冲洗,安全消防等用水需求,这种人工水体循环模式的建设,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无浪费更新循环,起到保持水质的作用,也是对建设生态节水型校园的迎合。

(三)强化人、水体、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校园水体景观作为供师生休闲的人文性生态景观,应秉承“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和“人水相依”的生态理念,强调水体、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形式多样而富有活力亲水空间可以让师生近距离去观赏水、体验水、感受水。水体驳岸往往是最具生命力、最富魅力的地方,但许多校园的驳岸都处理成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无形中疏远了人们与水体的距离,让人们“望水兴叹”,也隔绝了水体与周围生态环境的联系[7]。如果能采用更为生态、自然的方式--湿地驳岸,不仅能够拉近人与水体的距离,丰富水体与周边环境的过渡层次,使水体与岸边产生一种生态的交接,发挥出岸边湿地的过滤生态作用,还能为动植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生长环境,在水回归生命的同时,也为周边环境也能带来了更多生机。

三、校园场所精神和地域性特点的塑造

生态型水体景观建设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建设,也包含文化生态建设。由于每所大学的地理位置与办学性质、历史发展各不相同,便具备独特的场所精神和地域性,在校园水体景观的设计与建造中,应当充分考虑场所精神和地域性特点的塑造。

(一) 如何通过水景设计表达校园场所精神

校园场所精神是一所大学时间与空间、文脉与自然的集中体现,具有强烈的文化和情感烙印。毫无疑问校园场所精神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影响,高等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寓教于生活、寓教于环境。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么一句话“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也说过“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是对学生的教育。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体面和诚实”。“墙壁”、“连廊”、“列柱”、“石头”、都能对我们“说话”,更何况校园作为核心景观的水景呢,通过水景体现出的校园场所精神对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很有必要的。

校园水景的场所精神塑造应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把握:学校文化的精神塑造、学校特色教育文脉和历史文化的塑造、人文主义关怀的精神塑造、科技美和艺术美的塑造、创新和与时俱进精神的塑造。有了这样一个空间,学生可以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消化知识、感受校风、塑造精神,然而当今大多数高校校园并没有形成内在知觉和外在知觉的统一,更没有形成能将空间气氛变得更和谐更有涵养的场所精神。不具备场所精神的校园水景是没有内涵、没有灵魂、没有感染力的,它单调而缺乏灵性。

(二) 地域性特点的表达与塑造

“地域主义”是近年来在建筑界广泛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着眼于现代文明下如何尊重当地自然特征和发展地域文化。校园的水体景观设计也应积极自觉地寻求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文化的本质联系,以求创造一种在自然生态上和谐共生,在地域文化上延续传统,在社会心理上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的校园水体景观。

(1) 地域自然特征的尊重

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自然气候特点,任何景观的建设都会受到当地具体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和已有的地区环境的制约,对于校园水景来说,气候无疑是影响设计的最大自然因素。

我国西北地区是较为缺水地区,这也是西北地区进行水景设计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所以必须提出“生态节水型”的校园水景设计。在我国东北地区,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冬季这个特殊的季节,这个季节水景形式较为单一,毫无生机,环境萧条,师生参与性严重不足,如何实现东北地区冬季水体景观的转化,营造出符合当地特色的“友好冬季”水体景观是值得重点探究的问题。在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充足,在雨水收集、植被的选择与布局、水景的表现形式上会有更多的选择,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实现将校园水景同城市生态廊道相结合,打造城市与校园的良性生态互动模式。如何更好地把握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利用优势,转化劣势,做到 “师法自然”,是我们对地域自然特征尊重的重要体现。

(2) 地域文化的引入

地域文化又称地域精神,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体现,具有非常的独特性,是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的。它是一个地区的外部表现,也是一个地区的内在本质。

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水景设计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城市景观的延续、城市文脉的传承、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加深。把这四点浓缩提炼成为一个个地域人文符号,使其承担信息传播的功能,充分表达人文地域思想,在师生心里产生共鸣。例如在西安地区,其地域文化符号主要是丝绸之路、秦砖汉瓦、盛世汉唐、古诗文化等;在成都,其地域文化符号则有三国文化、金沙文化、与大熊猫和银杏相关的生态文化等;还有武汉的水文化和楚文化;广州的岭南文化、商业文化;杭州的南宋文化、西湖文化,等等。可以说中国每一座城市、每一处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它们风格多样、姿态万千,是每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高校作为文化传播与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有责任有义务在其校园的核心景观建设中对当地地域文化有所体现。

结语

水在景观范畴中并不只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液体,它是完整的,有生命的,如果只是将其简单地看做H2O,封存在或大或小的固定容器中供人们“观赏”,便是“谋杀”其生命,其价值也并没有得到最大化实现。尤其是在大学校园这种特殊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学会文明的对待水,呼唤水的完全回归。以生态先行,让水回归生命、回归完全、回归土地,打造具有场所精神和地域性特点的校园水体景观,才是我们对于水、对于水体景观最真诚的呼唤与诉求!

(责任编辑:童永生)

[1]俞孔坚.景观设计学[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6).

[2]张健.欧美大学校园规划历程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04:7-64.

[3]杨子君.大学校园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4](法)马克斯·罗卡.法国水景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3-128.

[5]杜洁.基于节水型园林的北方城市水景设计探讨[J].安徽:安科农业科学,2007(35):11-12.

[6]刘晓嫣,李轶伦.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研究—以上海青西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为例[J].北京:中国园林,2007.

[7]吴正旺,王伯伟.大学校园城市化的生态思考[J].北京:建筑学报,2004:2.

[8]吴威.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9]李靖瑜.基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景观特色设计初探[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Let the Water Back to Life -- Based on Ecological Waterscape Design Research Under the Priority Principl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无水不成园,无水不成居”。随着各地高校建设不断升温,水体景观常被作为校园核心景观进行建造。但不少高校的水景建设存在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水景的生态、美化、育人等功能,本文将基于生态优先原则来对高校水景设计进行探讨研究,尊重校园水体的生态过程,将校园独特的场所精神和地域性特色融入水景设计之中,让校园之水回归生命,回归完全,回归土地。

"no water no garden, no water no house". With growing across the construction, water landscape is often as a core campu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But a lot of waterscap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ist a seri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ampus ecological waterscape, beautification, educational, and other functions, this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priority to further study the waterscape desig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pect the campus water ecological process, blend in campus unique place spirit and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waterscape design,make the water of the campus life, return to complete and return to the land.

高校校园;水景;生态;场所精神;地域性

the campus; Water features;Ecological; Place spirit; regional

陈丹,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设计学。

猜你喜欢
水景水体景观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景观别墅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天音水景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