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信义思想及启示

2016-03-25 17:42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信义徐霞客旅游

石 群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社科部,杭州 311231)



徐霞客信义思想及启示

石群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社科部,杭州 311231)

徐霞客以“躯命游”“性灵游”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徐霞客游记》蕴含着丰富的信义思想,它根源于儒家信义学说,又独具特色。其信义思想呈现出层次分明的三重境界: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他人尽仁。徐霞客的信义思想虽受限于时代背景和阶级性,有种种不足,但他具有的国家认同感和秉承信义“游世”的思想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对解决旅游不文明现象及旅游诚信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徐霞客;信义思想;渊源;特点;启示

中国旅游日源自《徐霞客游记》开篇《游天台山记》的出游时间。自古游者众多,彪炳史册者也历历可数,之所以用中国旅游日来纪念徐霞客,根本原因在于,徐霞客出游既不带政治目的,也非宗教虔诚,而是凭一己之力实现“支搜节讨”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的远大抱负。他的“躯命游”“性灵游”与现代旅游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命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千古游人,当以霞客重”,还在于其人以信义修身,富有人格魅力;其书以信义立言,迥异于他书。徐霞客的信义思想内涵丰富,呈现着不朽的时代张力,为今人解决旅游业的诸种难题提供了学理的启迪。

1 徐霞客信义思想溯源

信义出自儒家“五常”,“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态度。[1]“义”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但孔子并不赞成不务求大义之所在,只求言行必信必果的做法,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2]196这句话比较含糊地指出“信”“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子则明确地指出“信近于义,言可复也。”[2]8这也是整部《论语》中有关信义关系的最直接描述。朱熹对此句话的解释进一步指出了言行的先后关系及隐藏在言行之前的一个关键,“如今人之与人要约,当与未言之前,先度其事之合宜与不合宜。合宜则言,不合宜则不言。言之,则其言必可践而行之矣,……”[3]即“先度其事之合宜与不合宜”,如少了这一步,仓促行事,那就会陷人于不信或不义之境。美国学者余纪元认为“义”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这一术语能被理解为“适宜去做的事”,或者被理解为“决定和做适宜之事的德性”。在前一种意义上,“义”是伦理行动的原因(外在的“义”);在后一种意义上,它是行为者的理智品质(内在的“义”)[4231]。笔者更认同余纪元对“义”的后一种解释,“义”作为人的理智品质,能促使人们去思考想做未做的事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综上所述,儒家的“义”是道德判断结果,而不是衡量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标准。至于符合“义”的道德标准到底是什么,则有多种释义。孔子将匹配“礼”的行为称为“义”,而“《孟子》‘义’背后似乎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这个标准是衡量一切道德是非的终极尺度,这个尺度就是‘孝悌’原则,或者称之为‘亲亲之道’。”[5]笔者认为“礼”“忠”“孝”“智”“信”“仁”等皆是儒家判定某一行为是否“义”的价值标准。我们之所以说儒家信义思想具有独特性,是它将“信”置于“义”的价值判断框架中,从而否定了一切不符合“义”的“信”,认为那是不当为而为的鲁莽的勇。同时它还对符合“义”的非“信”行为进行了道德澄清,比如,它把特定情境中产生的“必要谎言”纳入“信”的范畴,因为这样做合乎“义”。就“义”与行为者的选择和决定有更紧密的关联,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观点—一个德性主体肯定会知道和选择什么是正确的——就很接近了[4]240。孔子的“义”基本上与亚里士多德的“选择”相对应。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体系中,“诚实”对应“信”,诚实是一种具体德性。西方思想家的著述中少见“信”“义”两词合一的用法,“信义”是儒家思想原创,展示了儒家思想论证过程的严密性和辩证性。

徐霞客虽鄙视科举考试,在首次科场失意后,就誓与科举考试决绝。但他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曾喟然曰:“三教终不外五伦耶”[6]1195,其信义思想根源于儒家学说,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富有自己的个性魅力。从文本中可以发现徐霞客把“忠”“孝”“仁”等道德标准都纳入“义”的范畴,根据“信”所指向的对象而选择相应的道德标准,如对国家守信即为“忠”,对父母守信即为“孝”,对他人守信即为“仁”,故其信义思想呈现出层次分明的三重境界: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他人尽仁,全面地践行了君子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徐霞客没有专章论述“信义”,相关言论基本上散见于《徐霞客游记》。本文将对这些资料进行具体的、经验层面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就徐霞客信义思想的现实意义做进一步阐述。

2 徐霞客信义思想的文本分析

徐霞客没有专门论证“信义”,相关言论基本上散见于《徐霞客游记》、时人和后人对他的人生评价中。本文将对这些资料进行爬罗剔挟,并在此基础上就徐霞客信义思想的特点及现实意义做进一步阐述。在《游记》中,徐霞客不仅详细记录了旅途中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自然景物,也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人文图景,在人与人的相遇相知中,徐霞客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义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在徐霞客那里,信义指向的道德对象具有多样性,既有国家,也有亲朋好友乃至旅途中偶遇的陌生人。

2.1信义的最高境界:对国家尽忠

在明末乱世之中,徐霞客既不像隐者那样远离世间烦恼去“遁世”,也不像东林党人那样激浊扬清和阉党展开惨烈斗争,而是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慎重地选择了一条常人未走过的艰辛之路,将自己的抱负系于“游世”, 以一己之力实现对古代地理著作的勘误求真,还祖国山河以本来面目,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思想和人生态度。虽身在旅途,徐霞客却心系国家。他深入边陲重地,了解到朝廷无法掌握的边疆状况。在亲眼目睹贪官污吏息事宁人,任由土司争权夺地,他抨击道,(当事者)第曰:“此土司交争,与中国无与。”不知莫彝助归顺得镇安,即近取归顺之地。是莫彝与归顺俱有所取,而朝廷之边陲则阴有所失。其失镇安而不取,犹曰仍归土司,其失归顺赂莫之地,则南折于彝而不觉者也。此边陲一大利害,而上人乌从知之![6]480亲历土司对当地百姓的横征暴敛,他联想到这可能埋下百姓造反的导火索而牵连朝廷,于是写下“土司糜烂人民,乃其本性,而紊及朝廷之封疆,不可长也。”[6]710相较旅途的重重磨难,更让徐霞客忧心的是国家安危,“又知六安已为流寇所破,心益忡忡。”[6]906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的交友原则也无不渗透着国家大义。他的至交中有多人是东林党人,他同情东林党人并赞同他们的主张,对祸国殃民的阉党嫉恶如仇。徐霞客虽常年游历在外,广交朋友,却坚守原则:凡是阉党一族及附阉党之人,皆不交往。游记云“与何公子遇,欲拉余返馆。……余约以下山来叩。”……查清何某底细后,自注云:“后询何以进士起家,乃名可及者,忆其以魏党削夺,后乃不往。”[7]

2.2信义的第二重境界:对父母尽孝

儒家重孝,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2]48徐霞客也不例外,在母亲洞察他的心思极为鼓励的情况下,他才欣然出游。为了不让母亲牵挂,徐霞客选择的出游地都离家不远,每次外出还和母亲约好回家的日子,时间到了,即使遇到再好的景必定返家探母。在近游浙、闽之后,徐霞客流露了其志在蜀、粤、关中之地,“然蜀、广、关中,母老道远,未能卒游。”[6]33的想法。1625年母王孺人卒,徐霞客已40岁。至服阕,慨然曰:“昔人以母在,此身未可许人也;今不可许之山水乎?”[6]1193从此卸下心中对亲人的牵挂,奔赴福建、北京、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云游,了却了自己的平生夙愿。

徐霞客的友人中多佛家弟子,游览栖息之地也多选择佛门净地,他西游时也曾流露出皈依佛门之意。有一天偶尔看了杨黼先生的书,大受启发,喟然曰:“三教终不外五伦耶?吾先垄在澄江,今其归矣!”[6]1196认识到宗教其实是人伦的反映,为人子,孝顺父母尽人伦,让母亲颐养天年是应尽之责,因而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2.3信义的第三重境界:对他人尽仁

旅途中徐霞客阅人无数,秉承“仁者爱人”的信条,不论是相伴左右的旅伴,还是偶遇的陌生人,他一直重信守诺。

首先,徐霞客与人交往,从不轻然诺;诺,则一诺千金。在言行关系上,孔子最认可的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8,把它作为衡量君子的标准之一。徐霞客言行谨慎,对办不到和可能办不到的事“从不轻然诺”。静闻是徐霞客的旅伴和知音,湘江遇盗,静闻受伤,徐霞客将他安置于崇善寺养病。“时日色尚高,余展转念静闻索鞋、茶不已,盖其意犹望更生,便复向鸡足,不欲待予来也。若与其来而不遇,既非余心;若预期其必死,而来携其骨,又非静闻心。不若以二物付之,遂与永别,不作转念,可并酬峨眉之愿也。”[6]451虽然静闻离世后,他不远千里背负静闻遗骨送至云南鸡足山安葬,但在崇善寺与静闻最后诀别时也没有轻易承诺,一则怕静闻伤心,二则也担心旅途险阻,无法履约。徐霞客为人光明磊落,对朋友更是“割肝相示”,但他往往迫于旅程的不可预测,对友人的期待“从不轻然诺”,但有一次因体空大师的诚意而破例。师(体空)曰:“君宁淡不膻,不为晋宁留,此老僧所以敢留也。”余曰:“师意既如此,余当从鸡山回,为师停数日。”余口不应,而心不能自已。至是见体空诚切,遂翻然有不由金沙之意[6]792。

其次,徐霞客与人相交,往往爱无差等,一视同仁。“‘义’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平等对待,至少在某些基本的方面要平等对待。”[8]顾行是徐霞客从家乡带出来的仆人,主仆一路相伴,在徐霞客心里,顾行已成为他旅游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人。在旅途中,主仆两人的感情早已超越了身份和地位的樊篱。湘江遇盗,“时顾仆赤身无蔽,余乃以所畀裤与之,而自着其里衣,然仅乃腰而止。”[6]202在广东顾行生病,他既怅然又惴惴不安。两人走散后,他“心惶惶念顾仆负囊,山荒路寂,泥泞天黑,不知何以行,且不知以何行。”[6]693到了云南,顾行拿了钱物逃跑,徐霞客拦住了准备追赶顾行的人,并感慨道:“但离乡三载,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弃余于万里之外,何其忍也。”[6]1119虽如此,徐霞客仍设身处地为顾行着想,没有为难他,还给了他一条生路。

在旅途中徐霞客接触了很多陌生人,可贵的是他和陌生人也能以诚相待,这种人际交往关系突破了狭隘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一圈圈扩展开来,由“特殊信任”上升为“普遍信任”,初具现代意义的人际交往雏形。那些旅途中偶遇的人,既有热情款待徐霞客的陌生人,也有不知感恩的陌生人。对那些热心的人,徐霞客总是回馈礼物表达谢意。“令僮觅炊店,不得,有吴姓者二人至,一为余炊,一为赠烛游洞,余以鱼公书扇答之。”[6]98“出洞,日色已中,潘姥为炊黄粱以待,感其意而餐之,报之以杭伞一把,……”[6]106对那些不知感恩的人,徐霞客却心存善意、下笔留情,不作任何价值判断。如“此人不知何处人,先停庵中,身无半文,随余游诸洞,余与之饭,两日后不知所往。”[6]424

2.4徐霞客信义思想的批判性

在《游记》中,徐霞客不但宣扬了人与人之间随处可见的信义,同时以反衬的手法记录了不信义的人和事,并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人的不讲信义,也客观地记录了自己的不信义,其内蕴的批判性使他的思想不再是“单向度”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是骤然增加了一份思想厚度,于今人自有一份沉甸甸的感悟。

纵观全书,徐霞客谴责不讲信义之人最严厉的用词是“人之无良如此”,一次是控诉同游的石瑶庭,“……不知静闻为彼冒刃、冒寒、冒火、冒水守护此箧,以待主者,彼不为德,而反诟之。盗犹怜僧,彼更胜盗哉矣,人之无良如此!”[6]204徐霞客认为强盗虽不讲信义,但强盗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他们至少没有危及静闻的生命。但石瑶庭对静闻没有根据的责骂胜过强盗数倍。还有一次是谴责旅店主人符心华,“此寓所窃,初疑为骑夫,后乃知为符主也。人之无良如此!……”[6]675在徐霞客看来,一个人以怨报德或辜负他人信任,就失去了信义的底线,连强盗都不如。除此,徐霞客还描写了拓碑人的敷衍塞责、轿夫的耍赖欺瞒、宝檀和云白二僧的展转作奸、店主之妻的敲诈勒索,这些恶人的众生之像更衬托出信义之人的高大。

我们说徐霞客是位信义之士,不仅在于他以“信义”立言立行,还在于他能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比如他毫不隐讳地记录了替人捉刀之事,“有韦老者,禀将贡矣。向以四等停兹补试郡中,郡守以其文不堪,复再三令改作。因强余为捉刀,余辞再三,不能已,乃为之作二文。”[6]580虽是受他人逼迫,事出有因,但度其不可为而为之,还是错了。他很清楚“伪造现实并不能改变现实”[9]。这是《游记》中唯一的有关他本人不诚信行为的记录,瑕不掩瑜,这个失误不能遮蔽徐霞客光彩照人的一生,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游记》的真实性。

在“习俗型信任”被打破,而“契约型信任”尚无法建立时,古代的“旅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旅游”,还没有形成旅游契约关系,徐霞客和陌生人交往时运用了“试错法”。《游记》记载了“试错法”产生的四种结果:我信义—他信义;我信义—他不信义;我怀疑—他信义;我不信义—他不信义。任何人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彼此都希望构建一种“我信义—他信义”的和谐关系。但“试错法”只适用于小范围的人际交往,当人际交往范围超过一定阈值后,这种凭经验来实现双方的诚信交往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3 徐霞客信义思想的启示

“但是,我们研究古代伟大著述家时,我们不仅理解了古代精神,甚至还能够积累对今天的我们也有价值的、前人贤明的思想和省察。”[10]如果我们止步于徐霞客信义思想的文本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古为今用,通过转化拿来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才是我们承继传统文化精髓的应有态度。学界就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现代转化持三种不同立场:道德“融入”论,道德改良论和道德不变论[11]。道德改良论主张对中国传统道德规范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区分中实现转化。徐霞客的信义思想虽受限于时代背景和阶级性,有种种不足,但他具有的国家认同感和秉承信义“游世”的思想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对解决旅游不文明现象及旅游诚信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1通过游客身份认同纠偏可以解决旅游不文明现象

徐霞客在外游历30年,以勘误求真为己任,但他并不是一个不问世事之人,在《游记》中他对边疆土司鱼肉百姓、生灵涂炭的鞭挞,对魏忠贤把持朝政、迫害东林党人的谴责都体现了一个儒家君子的使命感。旅途中,他始终将国家安危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有着清晰而强烈的国家认同。

反观屡见不鲜的我国游客在国外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它已成为中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瓶颈。对中国游客“未富先骄、小富大骄、无知无畏、火爆焦躁”等造成的旅游不文明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田勇的“制度体制缺陷论”,余建辉、张健华的“违法成本低廉说”,肖芸的“公民公共意识淡漠论”,唐玲萍的“道德意识弱化论”都是其中的代表性观点。上述学者都从不同的学科背景探讨了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机制,追根究底,笔者认为中国公民在国外旅游的一系列不文明行为是身份认同偏差造成的。游客出国旅游时具备双重身份,既是旅游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身份具有政治性和公共性特征,而游客身份是临时性和私人性的,相较而言,游客的公民身份更重要。但游客往往只认同自己的旅游者身份,认为旅游活动是个人行为,旅游中的所作所为与国家无关。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在国外,无论一个人是何身份,处于什么场景,从事什么活动,首先他是一国的公民,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平年代的爱国精神也许不需要公民为之冲锋陷阵,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更多地要求公民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公民身份为重,以自己的言行体现一个泱泱大国的文明风范,也即文化软实力。“一个社会个体,转化为意义之网中的一部分,必然要为意义之网的形成和改变付出自己的努力。”[12]我们亟需在公共性基础上开展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活动。当然,公民身份认同的培育决不是靠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所以不论是国家颁布实施“出国旅游规范”,还是旅游界开展的行前教育及行程中的劝导活动,它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要真正对旅游不文明现象对症下药,还是要靠持之以恒的公民教育,培育公民对国家的忠诚。

3.2在“旅游世界”构建信义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徐霞客在外游历30多年,足迹遍布全国16个省,在当时不具备远程旅游的条件下,举步维艰。在沿途朋友及陌生人的帮助下,他解决了向导、食宿、交通、筹集游资等诸多难题。在《游记》中,我们看到徐霞客的旅游体验往往因所遇之人不同而不同,遇到诚信之人,可以苦中作乐,遇到不诚信之人,难抑心中愤懑,大大影响旅游体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义乃旅游之魂。

其一,信义是保证游客旅游体验的必要条件。旅游是离开常住地的活动,“旅游世界”对于游客往往是一个陌生人的世界,旅游说到底就是对陌生人社会的异文化体验。当游客跨入这个陌生人世界,短短的几天或几十天,有必要构筑信义吗?徐霞客的答案是肯定的,而现代旅游经销商给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为了保证游客旅途的舒适、安全,他们为游客精心构筑起一个“旅游罩”,以实现旅游效益的最大化。“旅游罩”虽好,却影响了游客的真实体验。“当游客变成了非人化的客体,他们只能被东道主为获得经济利益而容纳,与此同时,游客没有其他的选择,也只能带着好奇的眼光把当地人看做某种物体。”[13]东道主与游客的关系活生生地被撕裂,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近年来,自由行人数每年增长达30%,部分原因在于游客想极力消除“旅游罩”,更多地接近东道主,更多地体验真实的异文化。

其二,信义是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掌握旅游活动主动权的旅游企业而言,要讲信义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企业的失信行为就屡遭诟病。其失信行为不仅损害了旅游者的合法利益,也破坏了旅游企业与旅游者的信任关系,“旅游者信任不仅对重游意向有显著直接正向影响,而且在旅游者满意与重游意向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14]旅游企业的失信行为还会通过游客的信息传递不断扩散,影响潜在的客户群。部分旅游企业的不诚信行为已给整个旅游行业带来致命打击,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旅游业和旅游者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都希望在“旅游世界”构建信义,获得互利共赢。那么,我们怎样在“旅游世界”构筑信义呢?除了健全法律制度,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还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信息网络技术,“后工业社会也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但是,由于社会网络结构的生成,人际关系将是一种自由稠密的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所包含的是合作型信任。”[15]通过真实的、开放的信息共享平台,将“旅游世界”逐步打造成一个人与人以诚相待的信义世界。当然,制度体制保障和技术手段运用毕竟是“硬约束”,诚信也要靠个人的伦理自觉——这是一种自我修养的“软约束”。在旅游从业人员中开展“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公民中实施“旅游文明素质”提升计划都是不错的选择。

今天当我们踏上旅途,寻求真实自我的时候,可能会在一个失去信义的“旅游世界”中迷失自我。此刻,徐霞客的信义思想穿越尘封的历史透射出的真知灼见,对我们共同改变现状,还“旅游世界”本真面目——人类灵魂栖息之地——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板。

[1]《孔子辞典》编辑委员会.孔子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85.

[2]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黄士毅.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十四:大学[M].徐时仪,杨艳,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553.

[4]余纪元.德性之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M].林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46.

[6]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褚绍唐,吴应寿,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丁文江.徐霞客先生年谱[M]∥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10下.褚绍唐,吴应寿,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1.

[8]何怀宏.新世纪的纲常——“中华新伦理”的一个构想[J].道德与文明,2012(4):5-12.

[9]塔拉·史密斯.有道德的利己[M].王旋,毛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97.

[10]约翰·密尔.密尔论大学[M].孙传钊,王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3.

[11]陈继红.共识与分殊:19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研究述评[J].学海,2014(1):150-157.

[12]石艳.公民身份认同与公民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14(2):5-11.

[13]瓦伦·L·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M].张晓萍,何昌邑,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9.

[14]郭安禧,黄福才.旅游动机、满意度、信任与重游意向的关系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1):78-87.

[15]张康之.“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2):58-64.

责任编辑:沈宏梅

On Xu Xia-ke′s Fiduciary Thought and Enlightenment

SHI Qun

(Social Science Division,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Hangzhou 311231, China)

Xu Xia-ke has achieved his ambition with "travel by spirit” and “travel by life”.XUXia-ke'sTravelRecordscontains rich fiduciary thoughts, which are rooted in Confucian theory, but also unique. His fiduciary thoughts present a distinct triple-realm: being faithful to country, being filial to parents and being benevolent to others. Restricted by time background and class characteristics, Xu Xia-ke’s fiduciary thoughts have shortcomings, but leave precious wealth for posterity with national identity and "touring the world" thought, providing a

ignificance to resolve the uncivilized phenomenon of tourism and tourism credibility issue.

Xu Xia-ke; fiduciary thought; origin; feature; enlightenment

2016-04-20

石群(1970-),女,安徽宁国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伦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B829

A

1009-3907(2016)09-0111-05

猜你喜欢
信义徐霞客旅游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信义兄弟
徐霞客访谈录
旅游
徐霞客志在四方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尴尬官司:40万元买不断一桩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