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文化建设

2016-03-25 17:42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价值观师生核心

李 莹

(福建商学院 思政部,福州 3500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文化建设

李莹

(福建商学院 思政部,福州 350012)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文化因为市场经济、互联网等因素受到各种冲击。为了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获得发展前行的不竭动力,大学文化建设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从传承、创新等方面努力,并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方面的建设作为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文化;建设

1 大学文化的相关内容

1.1大学文化的概念

大学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气质和风格,是学风、校风、教风等风气的综合体,是学校历史发展历程的浓缩和沉淀,是一个学校的精髓,对学校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现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如清华、北大、复旦等;大学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对于大学人起到感召、凝聚、鼓舞的作用。

费孝通先生说过,“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1]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子集,它凝结数代大学人的辛勤耕耘、培育和凝练。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 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核心,是引领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1.2大学文化的功能

首先,大学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它能在校园环境中积极引导师生领悟正确的价值观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寻找正确的人生定位,校正人生的航线;自觉和不良风气做斗争。第二,大学文化具有陶冶功能。它能潜移默化、和风细雨地影响师生的思想与言行,作为一种无形、感召的力量,它具有极大的功效。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凝聚无数大学人的辛勤与付出,扑面而来的独特文化气息,能使师生耳濡目染,自觉认同,道德情操更加高尚。第三,大学文化具有规范功能。大学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规定了学校的校风、校纪、校规和校训,有序的教学管理使广大师生明确了自己的行为界限与行为规则,懂得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促进了师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四,大学文化有凝聚和激励功能。大学承担立德树人的重任,必须不断夯实教书育人的理论基础、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而大学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必能不断激发师生爱校、治校、建校的责任心和自豪感,以祖国的未来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己任。第五,大学文化具有调节、审美的功能。通过高雅、健康的大学文化,能够愉悦师生的身心,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提升文化艺术的修养与品味,提高审美情趣,使校园环境氛围更加和谐、稳定。

2 大学文化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2.1市场经济的影响

近年来,大学文化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数量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已经不是单纯的象牙塔,校园内人们的思想无疑受到很大影响,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缺乏诚信、理想信念模糊等现象时有发生,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传统观念受到很大冲击。

2.2互联网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大量新鲜的资讯不断涌入大学校园,同时也使高校师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不良思潮侵袭。新媒体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和运用,给大学文化的建设带来新的压力,伴随网络、手机成长起来的90后新一代,崇尚自我,思想更加活跃、自由,更少传统观念的束缚,校园新一代的“宅男宅女”们诞生,使得传统大学文化内容、传播方式和手段变得单一、陈旧、无新意,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2.3政府的影响

由于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化管理,某种意义上讲,高校已经沦为政府的分支机构和附属品,大学教师往往会“不务正业”,不安于学术研究,而忙于应付种种行政事务,大学的重心就失去了平衡,丢弃了大学“人类精神家园”的本职,出现大学“官场化”“世故化”“江湖化”等弊端。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文化建设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

3.2大学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伴随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使用,社会与大学的关系日趋密切,而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使得两者之间双向互动成为现实。大学应当为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合格和急需的人才,同时大学也要从社会获取更多的资源来发展教育。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大学不可避免存在价值困惑、迷茫冲突的状态,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来统一人们的行动,追求高尚、健康的精神生活,引领大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成为大学发展前行的不竭动力。中国大学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高知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大学的功能才能不断强化,大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大学人向社会人的正常、健康、有序转变,进而不断推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4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提出了新布署、新要求,强调: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为大学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精神动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强化领导机制,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与责任主体,党委领导班子应当高度重视,统筹安排。首先,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文化建设的战略、计划、步骤和措施,明确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其次,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人员、经费、物质的保障,协调校内相关部门、机构,解决文化建设中的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引领全校师生员工,扎实开展大学文化建设;以制度、规范为前提,确保学校各项工作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内运行。

4.2传承历史传统,创新大学文化

民族性和时代性贯穿于整个大学文化的建设之中,大学人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观念进行更新,不断创新大学文化建设,不断塑造自己的道德情操,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故既要坚持大学发展历史过程形成的特色,又要不断与时俱进。高校应当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与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的思想与情操,激发师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对于我们的优良传统,比如:“见贤思齐”“尊老爱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内容,加以吸收与强化,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岁月的流转中依然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对于西方的优秀的文化,作为全世界的文化智慧的结晶,可以适当地借鉴,有针对性选取适合中国国情、文化、历史传统的先进理念,融合大学原有自身的文化特点,兼收并蓄,有容乃大,彰显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不断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4.3运用网络新媒体,助力传播主流价值观

大学文化建设离不开数字校园建设。为了更好发挥大学文化对新一代大学生和年青教师的影响力,必须借助网络技术的力量,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栏目和内容策划和编辑、制作,以及技术管理和维护,充分发挥校园网站、师生QQ、微信的积极作用,以正面的言行、多元时尚的形式,充分传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春风化雨地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占据思想教育主阵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同时,强化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监测、预警,主动把握学生思想脉动,注重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念的引领,夯实学生的思想防线,自觉抵御错误思想意识和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强化大学文化的话语权[3]。

4.4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为着眼点

(1)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高校的任务,传递着高校的风格和追求,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质和人文气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一,建设良好的大学景观环境。通过对校园的环境整体规划、布局设计与建设,积极营造干净、整洁、清新宜人、独具匠心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设计既要充分发挥设计者的聪明才智,更要倡导全体师生的集体参与,建设具有自身特色和个性的校园。通过校园的亭台楼阁、塑像题字、画像格言凸显学校的文化与精神,神形兼具地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借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做法,以柔性文化的熏陶,令师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塑造人格,弘扬真善美,远离假恶丑,激发求知欲与创造欲,不断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学校的未来。

第二,加强高校文化设施(诸如:图书馆、实验室、阅览室、网络平台、广播站等)的建设,使大学文化活动能够得以蓬勃开展,不断拓展大学文化建设的空间。通过完备的文化设施和多样的社团活动,让广大师生能够完善自我、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在校园当中,应当采用广播、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站、校史馆、文化长廊、LED屏幕栏等方式,宣传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师生在校园中随处感受其氛围,进而了解和认同价值观的内涵。“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第三,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以师生的正当利益诉求为出发点,通过人文关怀,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增强师生主人翁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尊重师生个性化发展,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和潜能,以国家和社会的事业为己任,立足本职岗位,推陈出新、教学相长,实现大学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所学校长期发展中逐渐提炼、升华的一种群体意识,它隐含着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思想、发展目标、价值取向、治校风格等内容,是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补给站。它可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引导广大师生的心理和行动,使得高校师生可以从中得到精神感召和人格塑造。

为了更好地建设大学精神文化,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融入其中,升华、凝练大学精神,为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注入新内涵。

同时,高校应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加强校风与学风建设,积极挖掘师生中涌现的好人好事、优秀典范、生动典型,通过宣传、报道,激励、感召更多的大学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组织一系列主题文化仪式和专题文化活动,培育、倡导、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深广大师生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进一步搭建大学文化的宣传和交流平台,加强大学精神文化的渲染力。

通过高品质精神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精神境界,培育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理想信念,不断加深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从而使高校师生自觉接受大学精神的引领,凝聚大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并以强烈社会责任感,坚守大学精神,向社会传递和辐射先进思想和正能量,避免大学的功利化、行政化,避免短期行为,从而致力于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3)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完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制定、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严格对学校领导与师生的管理与约束,做到有章可循,有例可依,形成民主、平等、公开、公正的校园氛围,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师生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加强师生的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价值理念。

通过在日常的教学、管理、科研过程中的制度执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引领与渗透,不断加深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使之逐渐成为师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植根于广大师生的心中,真正做到“内得于心,外化于行”。

(4)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健全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大学行为文化是通过师生的行动表现出来,最为直观的“动态化”大学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学校具体行为。

第一,坚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教育,从课时、内容给予充分的保障,通过课任教师的精彩讲授,使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发挥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懂、真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

第二,构筑实践平台。实践活动是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以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一主线贯穿文化建设的始终,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海西行”“重走长征路”“光盘行动”“志愿者服务”“三下乡”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养份,不断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文化活动。针对90后年青人的特点,将健康、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精髓,以活泼、青春、靓丽、动感的形式,如,采用卡拉OK、诗歌朗诵、主题演讲、时装表演、专题设计、运动健身,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广大学生,广泛吸引师生的注意力,加强大学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师生的沟通与了解;脱离被手机、电脑绑架的生活,跳脱虚拟社会的影响、增进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大学文化的浓厚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品与言行,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四,发挥社团功能。社团是进行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的特点,遴选和建立有代表性、有感召力的文化社团,例如北大的“自行车协会”“五四文学社”“山鹰社”,通过有规模的投入、有组织的建立,有计划的实施,周期地设计和开展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需求的主题活动,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理念融入其中,锻炼学生意志和体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五,强化大学文化品牌建设活动。通过开展大学文化节、文化论坛、志愿服务、选拔文化形象大使、参观交流等活动,突出特色、丰富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大学文化的品牌,成为引领师生前行的一面旗帜,使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大学文化是大学历史发展、积淀传承的产物,凝聚大学人的精、气、神,陶冶、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学人,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发挥其统领人们思想与行动的作用。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7(3):19.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

[3]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5-130.

[4]施敏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圆我“中国梦”——基于功能视角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2-113.

[5]钟楠.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的渊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2):47-49.

责任编辑:沈宏梅

To Guide 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LI Y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Fuzhou 350012,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ety transformation, university culture is impac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Interne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get the inexhaustible driving force, 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regard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guidance,considering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focus on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nd behavior culture.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2016-04-20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FJ2015B042)

李莹(1971-),女,福建安溪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法学研究。

G710

A

1009-3907(2016)09-0092-04

猜你喜欢
价值观师生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麻辣师生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