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与本科教学动态互动分析

2016-03-25 12:44李静
关键词:科研创新教学工作

李静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科研创新与本科教学动态互动分析

李静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在现代大学中,到底应该重科研还是应该重教学,是人们长期争论的话题。厘清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意义重大。研究认为,高校科研和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存在动态互动的内在机制,科研能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科研能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科研能增强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鼓励科研和教学协调发展;完善考核办法,鼓励教师多元选择奋进;制定工作机制,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开展多种形式服务社会活动。

关键词:科研创新;教学工作;动态互动

高等教育要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因此,大学教师如何在教学和科研中找到平衡点,通过科研促进本科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一、科研和教学关系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期,后大众化时期的高等教育既不同于精英教育,也不同于普及教育。[2]在这一时期,高校发展竞争激烈异常,教师职称评审、教学和科研绩效考核,给高校教师成长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但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高校排名,学校又不得不加强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关键是在考核中,如何确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于是出现了关于科研和教学孰重孰轻的激烈争论。其实,科研和教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当今教育问题的关键仍然是教师队伍素质问题,教学为本,科研兴教已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决策。[3]无论是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探索,都经历了从重教学到重科研的过程。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4]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科研和教学确实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继承和发展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创立了一批举世闻名的研究型大学。[5]实事上,在我国高等教育多年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科研和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6]然而,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的过程中,人们仍然还在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而作无谓的争论。并且现实中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往往呈现出扭曲的发展态势,并成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者的众矢之的。[7]因此,科学地分析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动态互动关系,对于摆正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科研创新与教学动态互动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知,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群体。但如何培养呢?第四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分析高等教育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不难发现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科研能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众所周知,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于科研的进展。因此,学校往往要求和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教材中,应用到课堂上,特别强调科研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科研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加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师如果仅仅将书本的内容简单“搬入”课堂,则学生很难了解到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也很难掌握到新的知识。已有研究表明,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进一步提高的趋势。[8]因此,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入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和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引导学生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相关课题申请过程及学科发展前沿,通过走进实验室接触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培养与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科研创新意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科研能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自我素养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而通过加强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是保障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如果高校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课题和成果,就不可能形成高水准的教师队伍,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也就不可能保障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教师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必然要不断查阅大量文献,跟踪国内外研究前沿动态,获取最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教师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视野就会越开阔,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会越深刻,从而授课的效果就会越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就会越大,对科研工作的指导性也就会越强,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9]教师通过积极参与科研工作,还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对本学科知识的需求,从而增强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的紧密程度,从而为教师开展教学和研究指明方向。

(三)科研能增强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明确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知,学生要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相应的老师,如果老师不从事科研工作,只有书本上的知识。那么,学生的实际工作和研究能力从哪里来呢?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能在老师培养带领下,开展和参与适当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而这些只有老师开展科研活动,参与实践,才具有培养和带领学生的能力。教师要通过科研掌握科技前沿和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最新趋势,掌握本专业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善于把好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教学当中,把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中。[10]参与科学研究既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协作能力、灵活的实践能力和应对能力,以及最终的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可以训练学生查阅最新文献的能力,从实践中体验“创新”的实质和内涵,为今后开展创新工作奠定基础。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还可以开阔视野,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反过来,学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因此,大学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高校科研和教学协调发展的建议

在现代高校教育理念下,正确把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努力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应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育。

(一)营造文化氛围,鼓励协调发展

高校科研和教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说科研是支持教学的重要措施,教学是科研成果的拓展和应用。因此,大学必须强化教学与科研的联系,使得大学教学具有学术性,同时也不能抛弃科研的教育价值和启迪意蕴。[11]首先,要营造科研和教学相长的氛围。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鼓励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实践,通过科研工作带动教学工作;其次,要倡导崇尚求真务实的精神。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不同于常人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然条件。因此,在高校必须崇尚科研,尊重学者,尊崇学术。要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要通过科研典型的宣传,让广大师生感受到知识的宝贵,学术的崇高。同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又有赖于教师科研项目的支持,没有强有力的科研项目作支持,仅仅限于忠实于教材的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做好科研的同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工作之中,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最后,要尊重劳动成果。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都是高校不可或缺的工作,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应当是同等重要的成果,都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鼓励。

(二)完善考核办法,鼓励多元奋进

首先,制定不同特点的岗位分类。学校应当制定和落实多种岗位,让直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自主地在教学与科研中进行选择,让教学与科研实践本身成为决定二者关系的最终依据。[12]比如:可以制定科研岗、科研教学岗和教学岗。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岗位奋斗,既有利于自身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提高;其次,确定不同岗位的考核标准。对于不同的岗位必须有不同的考核标准,无论是什么样的岗位,都应当有参与科学研究的要求,只是科研的标准和要求有所区别。而不能因为是教学岗而完全不参与科研,不懂得科研,甚至到了只会念书本的程度,这样肯定难以培养出高水平人才;最后,实行不同岗位的激励政策。高校考核政策必须体现奖优罚劣的精神,体现理工科和人文社科的不同特点。为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教学与科研分类评估政策,可以从制度建设上促进高校教学与科研向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13]

(三)制定工作机制,鼓励服务社会

首先,明确服务社会的工作职责。作为引领社会文化方向主阵地的大学必然成为多元文化中心,当然首先它必须研究并解决好自身的教学与科研问题。[14]而科研是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因此,高校应当明确规定,教师必须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撰写咨询报告、开展科学研究等形式服务社会。并且应当规定服务社会的相应工作量和成效,并作为高校教师必备的职责加以明确;其次,制定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那么,高校教师应当如何服务社会呢?高校应当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指导教师开展以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科研活动;最后,实行服务社会的绩效考核。为了鼓励教师服务社会,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做到科研和教学相长,必须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建立教师聘用制度,将高校教师终身制改为聘用制,并以绩效考核为依据,实行多种形式的奖励、警示和淘汰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深化教育改革激发更大活力贯彻创新战略赢得发展未来[N].人民日报,2016-4-18(2).

[2]汪发元,李喜成.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多样化的矛盾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

[3]庄智象,戚亚军.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的价值重构及其对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

[4]李斐.论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演变与协调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15(1).

[5]徐颖.国外研究性大学教学与科研互动经验及借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

[6]刘广明.构筑大学教学与科研积极关系的理念和方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7]李泽彧,曹如军.大众化时期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审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8]吴洪富.国内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J].江苏高教,2011(1).

[9]季节.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科技教育,2007(9).

[10]崔鹏.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探讨[J].教育评论,2014(3).

[11]吴洪富.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演化[J].高教探索,2015(5).

[12]唐静.从教育资源配置的维度探析高校的教学与科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13]杨燕英,刘燕,周湘林.高校教学与科研互动:问题、归因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8).

[14]张湘韵.从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看大学文化的嬗变[J].高校教育管理,2015(2).

责任编辑 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

收稿日期:2016-02-2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 (2015jyxm047)

作者简介:李静(1980-),男,安徽六安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

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6)05-0071-03

猜你喜欢
科研创新教学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与研究
以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科研创新要素集聚、产业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高校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关系研究
加强机构编制研究工作的探索
怎样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高中地理教学注重空间拓展探讨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