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谚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语言学探析

2016-03-25 12:05:46赵海燕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

赵海燕

(大理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



汉语谚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语言学探析

赵海燕

(大理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

摘要:文章结合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对汉语谚语中的概念隐喻作出了界定和分析。汉语谚语中的结构隐喻折射出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方位隐喻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阶级观念,而实体隐喻则映射出中国传统的社会评价观念和佛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此外,从功能的角度而言,汉语谚语中的概念隐喻既可以加强谚语的教育功能,也可以加深谚语的修辞功能。

关键词:汉语谚语;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

从语法层面而言,概念隐喻主要指词汇层面的隐喻[1]。自Lakoff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之后,国内外很多学者逐渐将概念隐喻理论引入到文本的研究当中,如政治文本、汉英翻译文本、广告文本等等,但很少涉及汉语谚语。汉语谚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态之一,概念隐喻无疑普遍存在于汉语谚语当中。汉语谚语可根据有无概念隐喻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含概念隐喻的谚语,另一类是包含概念隐喻的谚语。后者较前者语言更加生动,更具民族文化特质。因而,对汉语谚语中概念隐喻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剖析汉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

鉴于此,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为出发点,对汉语谚语中的概念隐喻作出界定和阐释,尝试性地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3个角度对汉语谚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窥探汉语谚语中的概念隐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深入分析汉语谚语中概念隐喻所具有的主要功能。

1汉语谚语

汉语谚语是汉语熟语的一种重要分类,语言形式上主要指意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2]。汉语谚语出自民间,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语言财富。汉语谚语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出现,词汇通俗易懂,语句短小凝练。古时的文人学者将谚语称为“俚言”或者“俗语”。如今,很多学者把谚语看成是“智慧的花朵”。从“俚”和“俗”字我们可以看出,谚语并不代表少数的上层剥削阶级,而是人民大众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了解谚语:

第一,就谚语本身的内容而言,谚语的内容呈现了4个明显的特征:民族性、丰富性、哲理性和科学性。民族性是指谚语的内容记录了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民族道德观念和民族心理等因素;丰富性是指谚语的内容丰富多彩,含有各种各样、形式各异的语句,且涵盖的内容非常之广;哲理性是指谚语可以有效地记录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念,总结了人民大众的智慧;科学性主要针对的是汉语谚语中的农事谚语和天气谚语,这是人民大众对于客观事物规律的总结,虽然具有地域性,但是科学性才是其重要特色。

第二,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汉语谚语是群众实践经验的结晶,其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汉语谚语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创造的语言财富,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些谚语通过口传的方式已经相传几百年甚至更久远。汉语谚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其概括着一定的道理,表述了一定的观点,可以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真、善、美”的思想意识。与此同时,也可以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如农事谚和气象谚等。汉语谚语的表征方式多种多样,概念隐喻的运用也是汉语谚语表征的独特方式,其体现了不同民族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同时也在修辞方面发挥着特有的功效。

2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所指的概念隐喻实际上就是词汇隐喻。人们在语言表征过程当中,首先会选择使用与人们亲身体验和经历关系密切的词汇。当需要构建抽象概念的时候,人们会选择与其经验空间距离较近的“简单概念”去指称较远的“抽象概念”,概念隐喻便由此产生。由此可见,概念隐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Lakoff等学者将概念隐喻划分为3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3]。结构隐喻涉及概念体系之间的指称转变,概念可以通过隐喻对目标域进行系统性的概念构建,由此,目标域可以通过源域的系统性进一步被理解,从而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结构性概念隐喻。方位隐喻主要涉及空间词汇与人类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在语言表征过程中,人们倾向于使用空间词汇来构建和表征其他概念[4]。只是在空间词汇所表征的语义上,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实体隐喻理论认为,所有的概念都可以归到世界本体的基本概念中,如我们可以使用动物的某些特质去隐喻人的性格,也可以使用植物的某些特征去隐喻其他事物本体的性质,从这个角度看,实体隐喻主要指人类使用某一实体的特征比喻另一实体的特质。

3汉语谚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汉语谚语中的概念隐喻丰富多彩,包含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但具体的表征内容与英语的概念隐喻有较大的文化差异。我们将分别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3方面进行论述。

3.1汉语谚语中的结构隐喻

【例1】阿谀是一种伪币。[5]104

例1意为:阿谀奉承,如同假币毫无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句谚语中提及的“伪币”形式多种多样,但最终都会被识别。由此,我们会产生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概念隐喻,如“刚正不阿是一种真币”,我们可以从银行取之、用之,最后能实现其价值。该句谚语中的结构隐喻体现了中国民间自古以来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即人们对阿谀奉承持有排斥的态度。

【例2】扁担是条龙,一生吃弗穷。[5]18

例2意为:扁担不仅在形状上像一条龙,而且代表着承担、勤劳、付出,比喻只要勤劳就会丰衣足食。中国文化中,龙含有正面、积极、神勇的语义特征。中国古人将扁担比喻为龙,证明古人赋予了扁担“龙”一样的地位,认为扁担如同龙一般刚健有为。这句谚语结合了“扁担”和“龙”的相似性,这个结构隐喻还可以辐射出更多关于龙与扁担之间的概念隐喻。

【例3】夫妇是树,儿女是花。[5]119

上述例子指:夫妻如同一棵树,开花结果之后就能长得更好,家庭更加幸福。该谚语从树和花的结构映射了夫妇和儿女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引出其他相关的概念隐喻,如“大树”可指大家,“小树”可指小家,而树上开的各种各样的“花”就是儿女,“花”结的果实,自然就是儿女的儿女。同时也可以映射出另外的概念隐喻:开花的树就是有儿女的夫妇,没有开花的树就是没有儿女的夫妇等。

【例4】勇气是火,恫吓是烟。[5]334

例4比喻:勇气是实在而有力的,恫吓是空虚而怯懦的。这句谚语中的“烟”和“火”映射了勇气与恫吓之间的结构关系。同时也映射了古人对于“勇气”和“恫吓”的道德价值观。

【例5】钱是英雄胆。[5]565

例5意为:没有钱,即使本事再大,什么事也干不成;有了钱,干事就有胆量,有魄力。该句谚语将“钱”这一客观事物映射为“英雄的胆”,这体现旧时人们看重金钱的价值观念。

3.2汉语谚语中的方位隐喻

【例6】上不紧则下慢。[5]395(旧时指官府办事,上级官员抓得不紧,下级官员就会怠慢。)

【例7】上不欠皇粮,下不欠私债。[5]396(意为:上面不欠官府的公粮,下面不欠别人的债务。指问心无愧。)

例6和例7都使用了方位隐喻“上”和“下”。“上”指上级官员或官府;“下”则指下级官员或者平民百姓。可见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将“上”这个方位概念映射到高等社会地位,与上级官员和官府对等;而“下”这个方位隐喻则映射到低等社会地位,与下级官员和平民百姓对等。在这方面,汉语谚语中的方位隐喻使用“上”和“下”的概念表达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而不是使用“左右”或者“前后”,如“左不紧则右慢”,“前不欠皇粮,后不欠私债”。古人借用具体的方位关系“上/下”去喻指抽象的阶级关系,以此更为形象地描述出古代的阶级观念。

3.3汉语谚语中的实体隐喻

【例8】白豆腐能出血。[5]7

例8意为:极其能说会道,或不顾事实,巧言诡辩。这句谚语在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白豆腐也能说出血来”。这句谚语中人们将“出血”现象套用在“白豆腐”上,赋予其动物或者人的性质。换言之,赋予了其另一实体的特性,因而属于实体隐喻,中国民间非常形象地通过这句谚语表达会巧言诡辩的能力。

【例9】笔是心灵的喉舌。[5]17

例9意为:心里所想的,写下来形成文字;看文字,就可以了解作者的为人。从客观的角度看,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认为“心”代表着一个人的思想,心的喉舌自然也就是描绘思想的工具。该谚语将“笔”喻为“喉舌”,赋予了笔某种人的特征,是拟人隐喻的一种,同样也是实体隐喻。

【例10】苍天有眼。[5]39

例10指:上天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够帮平民百姓主持公道,奖赏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谚语将“苍天”人格化,体现了实体隐喻的映射关系。

【例11】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5]119

这个例子借助“佛”来表达人的价值观念,认为人在世上要争气,要努力。因为一个人一旦没有了骨气,也就没有了原则,没有了刚性,更没有了尊严。小乘佛教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大乘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具体可指燃灯佛、南无多宝如来佛等。这句谚语中的佛自然也是泛指佛教中所指的各种类型的佛。该例子也属于实体隐喻,佛本身不存在“争”这一动作过程,该谚语在“佛”身上也赋予了人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佛教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佛教在中国民间一直以来影响较为深远,这句谚语就足以体现佛教是民间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4汉语谚语中的概念隐喻与中国传统文化

历代以来,民间一直在使用汉语谚语记载文化、反映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些独特之处也可以具体通过汉语谚语中的概念隐喻得以体现,从这一层面而言,概念隐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4.1汉语谚语中的结构隐喻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语谚语中的结构隐喻种类丰富多彩,从文中谈及的例子可以看出,结构隐喻能够在一定层面上映射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例1“阿谀是一种伪币” 和例2“扁担是条龙,一生吃弗穷”无疑映射出了中华民族端正做人的处世态度和勤劳为本的生活态度,都具有积极的社会含义。所谓端正做人主要是指做人要认真做事,端端正正地做人,不能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勤劳为本的生活态度是中华民族的世代遗风,通过谚语这一语言形式不断地传达给下一代。而例3“夫妇是树,儿女是花”则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以家为本”的家庭伦理道德观。与此同时也涵盖了一些道理,如森林没有树木则不能称其为森林,树不开花则将无法长存等。

4.2汉语谚语中的方位隐喻与中国传统文化

方位隐喻映射了人类对空间概念的心理认知。谚语“上不紧则下慢”和“上不欠皇粮,下不欠私债”映射出中国人对于社会地位高低的空间意识,“上”映射高等社会地位,“下”则代表低等社会地位。这方面的空间认识与英语国家的人具有相似之处。基于此,从文化层面而言,汉语谚语中的方位隐喻也可以形象地描绘中国百姓对于阶级的看法,即“官在上,民在下”的阶级观念。

4.3汉语谚语中的实体隐喻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语谚语中的实体隐喻形式多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人们多选用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体来映射另一概念。如“白豆腐”和“笔”,二者都是没有生命体征的客观存在物体,但是人们却可以使用实体隐喻,赋予其某些人或者动物的体征,以便更加生动地形容巧言诡辩的人和“笔”所承载的文化特质。这说明汉语谚语的实体隐喻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的社会评价观念。其次,诸如“苍天有眼”这种类型的隐喻却从另一角度折射出中国传统的唯心主义观念,也反映了古人对“天”的崇拜和信仰。他们认为世间的一切都会被“苍天”看在眼里,“苍天”会为世人主持公道。此外,“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这类实体隐喻则体现了佛教植根于人们内心的痕迹。

5汉语谚语中的概念隐喻的功能

5.1辅助教育的功能

汉语谚语包含丰富的知识价值和智慧价值,二者可通过概念隐喻形象且生动地展示出来。其一,汉语谚语中的知识价值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得以体现,如历代的农事谚语、天气谚语等等,这类谚语所包含的生产生活的实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现象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够起到指导预示作用,也是人们对下一代人进行知识灌输的方式之一。但是,这类含有科学知识的谚语有些时候涉及复杂的客观现象的描述,因而人们使用概念隐喻可以简化这类谚语的理解。其二,汉语谚语中的智慧价值往往也可以通过概念隐喻表达出来,如关于为人处事的谚语、家庭道德伦理的谚语等等,这类谚语中的概念隐喻可以形象地表达某一价值观,让后人通过概念隐喻理解复杂深奥的人生道理。概而言之,汉语谚语中的概念隐喻对于谚语的阐释和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通过概念隐喻这一简单的方式理解谚语中复杂的知识和深奥的道理。

5.2增加修辞的功能

汉语谚语本身具有修辞功能,而在汉语谚语中使用概念隐喻又可以发挥丰富的修辞作用。谚语本身流传于民间,多以口头形式出现,形象性是口头谚语的一个重要特点。老百姓总喜欢用具体浅显的事物来映射抽象深奥的道理,以便于理解。因而,人们下意识地会选用一些概念隐喻来达到更好的修辞效果。Lakoff所指的概念隐喻既包含拟人、移情、通感,也包括借代和借喻等修辞手法。从Lakoff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而言,汉语中的概念隐喻所具有的修辞功能是一种多元化的功能。

6结语

自古以来,人们用简洁而极富形象性的谚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概念隐喻在汉语谚语中的具体体现形式,并试图分析概念隐喻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紧密关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对于概念隐喻的界定没有严格的标准,很多情况下,结构隐喻、方位和实体隐喻可以相互交叉,三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所以,我们对于概念隐喻的界定和分类仍然有待讨论。但毋庸置疑的是,概念隐喻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中华传统文化。具体体现为:结构隐喻折射出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方位隐喻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阶级观念,而实体隐喻则映射出中国传统的社会评价观念和佛教的地位。此外,从功能的角度而言,汉语谚语中的概念隐喻既可以加强谚语的教育功能,也可以加深谚语的修辞功能。对于汉语谚语中概念隐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知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此拓展汉语谚语研究的领域,同时试图补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语言实例。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117-210.

[2]《汉语谚语词典》编委会.汉语谚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321-333.

[4]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1-143.

[5]赵忠宝.中华谚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柳克

A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alysis on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ZHAO Haiyan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his paper identifies and analyzes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Structural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reflect the traditional moral ethics, and location metaphors are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 of classes in ancient China, whereas entity metaphors can reflect the traditional social evaluation ideas and status of Buddhism in people's minds. In addition, fro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not only can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proverbs but also deepen the rhetorical function of proverbs.

Keywords:Chinese proverbs; conceptual metaphor; cognitive linguistics

收稿日期:2015-10-27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QN2016046)

作者简介:赵海燕(1984-),女(白族),云南大理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7-0040-04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23:35:00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1:19:22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26:31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44:35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