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麦成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新探
郭麦成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共审批7批3416个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力推动了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大多数与母校的专业雷同,其专业建设介于高校二本和职业高校之间,独立学院要想办出特色专业,必须创新办学思路,在主动适应、遵循规律、彰显个性、有利就业方面加强探索,在此基础上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设计。
独立学院;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特色专业,是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明显优于其他专业或其他学校同类专业,并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1]。特色专业一般具有独创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2]。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是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深化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特色专业建设理论探讨成果丰硕。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从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建立时就开始了,而特色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知网资料显示,最早提出特色专业建设是从职业教育开始的。1998年,张宏涛、郭曼首次使用“特色专业”一词[3],1999年,北京联合大学论述了在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中更加贴近基层,更加面向生产实际需要,建设特色专业的做法[4]。2001年,殷翔文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进行探讨[5]。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特色专业”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得出:1998~2003年,涉及“特色专业”的文章为481~977篇,2004~2006年为1085~1711篇,2007~2011年为2325~4866篇,2012~2015年为5500~6396篇,达到顶峰,2016年降到3891篇。用“特色专业建设”为主题词检索发现,2001~2005年每年发表此类文章为30~95篇,2006年为142篇,2008年是306篇, 2009年是403篇,2010年是539篇,2012年达到高峰为614篇,这几年逐年减少,到2016年降到247篇。上述数据说明,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特色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做了持续大量的探讨,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理论支撑和实践印证。
特色专业建设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进程,刚开始是与学科建设一并进行的,逐步发展为进行“重点专业”或“品牌专业”建设,后来才演进为“特色专业”建设。而且特色专业建设也是由下而上逐步发展提升的。黑龙江省1980年就决定在省属高校开展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确立“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办好一批有水平、有特色的专业学科”的目标,于1980年首次确定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等4个学校的16个学科(专业)为省属高校重点,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这些学科(专业)以重点支持和扶植。截至1987年底,黑龙江省对这些重点学科共拨专款908万元,同时对这些学科(专业)拨正常设备费1105.59万元[6],有效促进了重点学科(专业)发展。湖北省1991年在省属本科院校中评选15个重点学科, 1992年在全省14所专科学校中遴选23个省级重点专业,促进重点专业建设发挥三个作用,即教学方面的示范作用;科研方面的带头作用;人才培养方面的拳头作用[7]。江苏省20世纪90年代开展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遵循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的管理原则,为专业建设树立榜样、典范,以期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激励、导向作用。首次申报省级特色专业的学校有30所,申报的专业(点)计54个[8]。世纪之交,各省、市、自治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都先后组织了“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立项和建设。2005年1月1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9]的通知,强调“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新设置专业建设和管理,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办学基础和社会需要,建设品牌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自此,“品牌专业”、“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一类词汇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相关研究逐步展开。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10]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点,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2008年,教育部又出台《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11](教高司函[2008]28号),为本科特色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有效推进了本科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立项审批工作,计划分5批立项,第一批在优先发展行业、艰苦行业和紧缺专门人才行业遴选若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由教育部、财政部给每个特色专业建设点拨款80万元,第二至第五批给予20万元建设费。2007年批准第一批420个、第二批707个专业立项,到2010年共审批7批3416个特色专业建设点。各省、市、自治区为了培育本科特色专业,相继出台资助政策,扶持高校建设和发展特色专业,促使专业建设质量大幅度提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在模仿中起步
从1992年天津师范大学首创新制民办二级学院——国际女子学院开始,中国的独立学院一度在世纪之交快速发展,很多独立学院都是依据母校的条件,仿照母校的模式创办起来的。所有一本二本高校兴办的二级学院,其专业设置几乎完全与母校雷同。教育部于2003年4月23日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通称“8号文”),把普通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统称为“独立学院”,明确提出了试办独立学院一律采用民办机制,做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相对独立办学条件、独立招生、独立颁发文凭、拥有独立校园、独立核算财务的“六个独立”的国有民办高校[12]。以此逐步规范独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截至2003年,全国有独立学院360多所。2008年2月4日经教育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同年2月22日以教育部第26号令发布,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要求经过5年过度,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一些独立学院创造条件,实现了转设,到2015年没有转设的独立学院还有275所。由于独立学院大多数是在母体学校基础上创办起来的,其师资、设备、人才培养方案等等,都是利用或仿照母体学校的,因此,其专业大多数与母体学校具有雷同性或相似性。因为开办时间不长,模仿性质较重,加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导致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很难具有自己的特色。按照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的讲话:“独立学院创建初期,学科专业基本上是“带土移植”,从申办高校直接移植过来。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其学科专业建设必须“去土留根”,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13]但是,这个去土留根的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二)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在夹缝中生存
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处在二本与职业院校之间,总体来说,叫做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虽然属于本科,但是其办学经历和实力都比不上二本,存在明显弱势:一是办学历史不长,只有10来年经历,专业建设经验累积不够;二是师资力量不强,多数独立学院的师资都是年轻教师和退休老教师居多,中年骨干教师偏少,教师职称偏低,教学经验相对缺乏;三是教学设施尤其是教学实验设备条件不足;四是缺乏政府投入,仅靠收取学费维持运行,有的学校收的学费还要向母校上交相当一部分,办学资金明显不足;五是文化氛围缺乏,由于缺乏文化积淀,校园文化氛围不浓。上述弱势条件,导致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难以与二本相媲美,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属于本科,但大多数都是应用型本科,以应用技术为主。但是,在实践环节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又受到职业技术学院的挑战。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技术类高校普遍在实践应用方面见长。而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方面又比不过职业类高校。因此,独立学院处于十分难堪的局面,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很大挤压。如何在夹缝中突围,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是独立学院面临的巨大挑战。
独立学院的特色专业建设,关键是办学思路的创新。独立学院要根据自身条件、竞争态势和经济社会环境,确立和更新学院的办学思路,其核心应该是主动适应、遵循规律、彰显个性、有利就业。主动适应,就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特色专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变迁和发展的产物,具有很深的时代烙印。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行业需要,跟随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与提升,使本专业的建设方向始终切合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潮流,使其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反响,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因此,要想办出特色专业,必须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更新专业建设思想,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适应前提下提升,在继承基础上超越。遵循规律,就是要始终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就是要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走势,把握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规律,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中改革专业建设思路和内容,在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保证专业建设能够主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就是要研究和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适应大学生成长阶段的合理需求,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内容优化、结构合理的专业知识、文化氛围和生长环境,保证大学生成长为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彰显个性就是要突出本专业特点,凸显本专业优势,做到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个性鲜明。这就要求办学者善于洞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善于分析人才市场行情,善于把握专业建设规律,善于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善于培育专业发展特色,促使所办专业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市场稳定、前景光明。有利就业就是要使所办专业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用人单位的美誉,获得就业市场的抢手。这就要求办学者在开办专业过程中,不仅要有胆有识,敢于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办出别人没有办过的专业,而且要保质保量,优质高效,保证培养出德才双馨的优秀人才。
那么,独立学院如何才能办出特色专业呢?笔者认为,必须要坚持与二本和职业技术学院有所不同,在相同专业中办出自己的不同点,在不同专业中突出自己的优势,做到错位发展,突出个性,保持所办专业具有错位特点、个别差异、比较特征和相对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办出特色专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首先,必须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设置思想。大胆进行专业调整和改造,勇于放弃一些过时的、社会需求疲软的、学生及家长不感兴趣的专业,重新设置一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生及家长感兴趣的、具有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的新专业,保证专业设置的精干高效。其次,要采取灵活机动的专业调整机制。要建立专业设置研究机构,专门负责人才市场调查,常年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沟通与交流,及时把握人才市场动向,及时发现人才市场苗头,及时预测人才市场走势,及时进行专业发展趋势分析,及时做出专业调整方案,保证专业建设引领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保证专业建设兴旺发达和稳健可靠。最后,要重视特色专业的选择和培育。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而要树立打持久战的专业建设思想。要舍得在特色专业建设上投资,舍得为特色专业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和舆论宣传方面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保证特色专业在竞争中突出优势,在建设中发展优势,在培育中增强优势,形成特色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独立学院推进特色专业建设,一定要在思路创新的同时注重策略创新,搞好专业建设的策略设计。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制定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做好如下三个设计。一是培养思想设计,按照“二三三”思想,即按照“两创三得三个一线”的思想,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两创”即创新意识强、创业能力强;“三得”即下得去、用得上、稳得住。“三个一线”即扎根生产一线建功立业的一线工程师、一线经济师、一线管理师。二是学时分配设计,坚持理论够用、重在应用的思路,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本科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不低于5:4,专科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不少于5∶5。确保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训的必要时间。三是课程模块设计,特色专业的课程模块,应该分为这样三块。其一是基本理论模块,即人生基本理论和专业基本理论。人生基本理论,包括人生哲学、政治思想理论、政策法规理论、生理心理理论;专业基本理论,包括公共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核心理论。其二是专业技术模块,包括专业技术原理、专业技术操作要领等。其三是实践训练模块,主要是根据专业特点和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实践精神的培养、操作技能的训练、技术技巧的积累。实践训练模块,要坚持以专业技能竞赛为牵引,强化实践实操实战技能训练。各专业要设计技能竞赛学分,安排技能竞赛学时,形成技能竞赛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争取在全国各种专业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保证特色专业建设成果通过技能竞赛展示出来,宣传出去,稳定下来,形成特色和传统。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结构设计中,还要注重创新创业学分的设置,引导在校学生主动进行创新创业尝试,创建创新创业团队,培育创新创业典型,形成创新创业风尚。要减少必修课,增开选修课,精讲理论,强化实践,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尽量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大胆创业。
(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独立学院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至少要坚持和尝试以下三种。
第一,个性优异式。要求所设置的专业具有鲜明个性,与众不同,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单项技能突出、比较优势明显等特征,能够被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具有较高美誉度、竞争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学校注重对所办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和判断,善于把握规律,辨识优势,认识特色,甄别亮点,在相同中找出不同,培植不同,突出不同,从而培育和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第二,立地生根式。就是要有坚定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受到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青睐和重视的特色专业。即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进行教育培训,所培育的人才,具有企业实践背景,能够直接为地方政府、企业服务,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稳得住的基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落地生根,富有生机与活力。
第三,订单培育式。就是按照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等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指派理论教师和实践导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企业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安排学生实践环节顶岗实训,所培养的人才直接在合作企业及用人单位就业。这种模式,对于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来说,具有三赢的特点,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学校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舍得投入,广泛建立校企合作联盟,稳定校企合作基地,建立和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
[1]蔡颖巍.研究型大学本科特色专业的遴选和建设思路[J].江苏高教,2008(4).
[2]牛国庆等.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3]张宏涛,郭曼.办好特色专业促进学校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10).
[4]北京联合大学.面向首都经济技术培植特色专业[J].北京成人教育,1999(1).
[5]殷翔文.积极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建设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J].中国高教研究,2001(9).
[6]黑龙江省教委高教处.省属高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回顾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9(3).
[7]周一志.进一步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努力办出专科特色[J].荆州师专学报,1995(1).
[8]胡凤英.抓特色专业建设,创成人高教特色[J].江苏高教,2000 (3).
[9]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0L].http://www.moe.gov.cn/s78/A08/ moe_734/201001/t20100129_8296.html.
[10]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EB/0L].http:// www.moe.gov.cn/s78/A08/moe_734/201001/t20100129_ 20038.html.
[11]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EB/0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 200810/t20081007_124352.html.
[12]周国平,周光迅.浙江省独立学院发展的动因、历程与基本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9(22).
[13]刘献君.论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 (11).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G648.7
A
1673-1395(2016)10-0076-04
2016-06-08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FIB120456)
郭麦成(1962-),男,陕西大荔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