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凤舟竞渡传承现状及对策

2016-03-25 05:41章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蔡先生乘风洪湖

章芳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洪湖凤舟竞渡传承现状及对策

章芳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洪湖凤舟制作后继无人,造船技艺濒临失传;洪湖凤舟竞渡主要还是民间行为;划行技艺还有待提升;凤舟文化已具有一定的基础,推广宣传需要进一步强化。应该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下,对传承人进行访谈,并录制凤舟制作的视频;文体部门应该联手制订出相应的规则,将凤舟竞渡打造成竞技体育项目;聘请专业教练和民间划船高手培训出一批凤舟职业选手;相关研究人员应该从理论上概括和提升凤舟文化。

洪湖凤舟竞渡;传承;现状;对策

当前,在广东揭阳、四川广元以及湖北洪湖等地都有凤舟竞渡。此项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其承载的“保护非遗,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也在一定程上得到了体现。比较而言,洪湖市滨湖镇乘风村凤舟竞渡活动在参赛规模、持续时间以及知名度上更值得关注。乘风村于2001年被湖北省文化艺术协会授予“中华凤舟文化之村”荣誉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凤舟之乡”;其凤舟协会会长夏洪树先生被选为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了增加对洪湖凤舟竞渡现状及其传承情况的了解,2016年3月,长江大学非遗中心的四位老师和三名同学以及荆州市文化馆的两位研究人员一行9人来到洪湖市滨湖镇乘风村进行田野调查,在现场参观、实地调研以及对传承人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对洪湖凤舟竞渡的传承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针对现状,我们提出了对策。

一、洪湖凤舟竞渡传承现状

凤舟竞渡当然要有凤舟,这就涉及凤舟的制作;有凤舟竞渡就应该有与之相关的凤舟文化。因此,我们从凤舟制作技术、凤舟竞渡活动和凤舟文化三个方面来谈论洪湖凤舟竞渡传承的现状和对策。

(一)洪湖凤舟制作技术传承现状

洪湖凤舟制作技术传承现状是老师傅健在,但后继无人,造船技艺濒临失传。乘风村凤舟始造于1988年,身长27.8米,宽1.4米,凤头高1.5米,凤尾接近3米,造型美观,装扮靓丽,是个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被誉为“亚洲第一凤舟”。该凤舟的主要设计制造者为65岁的蔡正文先生。蔡先生世代以打渔为生,造船是蔡氏家人的必备技能。蔡先生耳濡目染、继承家学,有一手造船的好手艺。1988年,他谨遵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借助老人家生前遗留下来的造船图纸,依靠自己的经验以及同村其他木匠的帮助,打造出了这条凤舟。这是至今为止国内唯一保存完好、外观精美、集观赏与竞渡于一体的大型纯手工制作的凤舟。1989年,蔡正文先生打造的这条凤舟正式投入比赛。到现在为止,在当地每年端午节都会参加竞渡,并精彩亮相于1989年、2010年和2015年大型凤舟节;参加1991年“洪湖市荷花节”活动,并喜夺金杯;2001年参加荆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在与职业选手的角逐中,勇夺季军;2009年凤头、凤尾在澳门展出,深受好评;2011年亮相“全国端午节龙舟大赛”开幕式,参加500米、800米直道竞速表演赛,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与喜爱。

但是,1989年以后乘风村再没有打造出第二只凤舟。这固然是因为蔡先生打造的这只凤舟,经久耐用,不用打造新凤舟;更主要的是由于没有后人愿意致力于凤舟的设计与打造。蔡先生的儿孙都没有继承家传手艺的意愿,村里其他的晚辈对此也不感兴趣,更没有外村、外地人慕名前来向蔡先生拜师学艺。眼看这门手艺就要失传,老先生一筹莫展。

(二)洪湖凤舟竞渡现状

据村里的老人讲述,乘风村划凤舟已经有500年的历史。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洪湖凤舟的最早记载来自《清俗志》:光绪十四年,元宵灯会上,龙大凤小。慈禧闻奏,认为是对自己的藐视,下令斩了州同张幼书,摘了知府陈佑勤的顶带。端午节临近,新任沔阳知州为了取悦慈禧,派员到新堤商榷并决议由李氏二兄弟打造凤、龙舟。西岸人所划凤舟胜出,并受赐黄马褂、黄绫绸。东龙西凤就成为习俗,沿袭至今。又据《洪湖县志》记载:端午节“全境各集镇举行龙舟竞赛,唯新堤为龙、凤舟竞赛,东岸划龙舟,西岸划凤舟。”[1]依此推算,这项活动在当地延续了12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洪湖凤舟竞渡重新焕发了活力,端午节乘风村的凤舟竞渡已经成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倘若遇上大型的庆典活动,举办凤舟竞渡就成为在村委会组织下全体村民积极参与的盛大集会。今年6月19日,由中国民间协会主办的“追本溯源——凤舟竞渡与端午文化传统”学术研讨会将在乘风村举行,届时该村将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凤舟竞渡。遗憾的是,目前洪湖凤舟竞渡主要还是民间活动,政府部门很少参与。

乘风村凤舟在参加的多次比赛中屡获佳绩,既得益于制作者手艺高超,工艺精良,也与独特的划行技艺密切相关。论及划行技巧,村里男女老少如数家珍。尽管当地的青壮年对凤舟的制作并不热爱,但是每到端午划凤舟,他们都会从全国各地赶回来,参加家乡特色的竞渡活动,一展乘风男儿高超的划行技艺。正是因为有村民们的热心参与,当地的凤舟竞渡活动才能年复一年,如火如荼地开展下来。

但是,洪湖凤舟竞渡划行技艺尚处于自学自练阶段,专业技能还有待提升。目前洪湖凤舟划行技艺都是以村里参与竞渡的人自学为主,竞渡经验丰富的人偶尔讲一下,缺乏科学的训练,划行专业技能有待提高。还有,竞渡活动的参与度不广,只是停留在乘风村这一狭小的空间,乘风村周边群众都不了解凤舟竞渡划行技能。凤舟竞渡要有更大的发展,要传承下去,传承人就必须突破成见,这样才有可能在更广阔的天地大发展。

(三)洪湖凤舟文化现状

乘风村被湖北省文化艺术协会授予“中华凤舟文化之乡”的称号,也的确实是名至实归。走在村子里,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与凤舟相关的宣传标语;村里还有一处专门的凤舟宣传长廊,上面贴满了村民们收集、整理、创作的与凤舟制作、凤舟竞渡相关的民间传说、歌谣、谚语、谜语。村民张林海家谱上有一则关于凤翁的记载,据他介绍,这是太爷爷为本家一位名讳凤翥的老祖宗撰写的赞,从中可见最迟在清朝年间,划凤舟就在当地非常盛行。而这正好佐证了《清俗志》上的相关记载。在乘风村,从事与凤舟相关的宣传策划、资料收集、摄影录像、光盘制作、口头讲述的人大有所在,张国斌、张林海和张三海等“乘风三张”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中老二张林海是凤舟文化推广和传承的主要负责人,从事记者接待、信息传递、场景策划、文稿撰写、广告联络等具体事务。他们和其他村民一样自发挤出时间、付出精力、捐出资金,齐心协力打造“中国凤舟之乡”品牌,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村支书连习兵一直致力于该村凤舟文化的建设与传承,近几年他在带领全体村民勤劳致富的同时,始终把村委会工作的重点放在保遗申遗上,为了这项“功在乘风、利在全国”的事业,他和全体凤舟协会成员多次到荆州,去武汉,进高校、访学者,接洽周旋,汇报座谈,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目前该村已被湖北省住建厅授予“湖北最美乡村”的称号。这些举措的实施与成绩的取得,无疑会极大地鼓舞当地村民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凤舟文化的信心。

但是,洪湖乘风村民无论是收集整理资料,还是宣传策划活动都是基础性的工作,缺乏理论上的提升。比村委会更高级别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凤舟文化传承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各级研究人员尚未开展对洪湖凤舟竞渡的专门研究。这不利于凤舟文化的传承。

二、洪湖凤舟竞渡传承对策

洪湖凤舟虽然存在上述问题,好在凤舟文化日益深入人心,“传承凤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乘风村村民委员会、乘风村凤舟协会的工作重心和村民的共同心愿,诸如荆州市文化馆和长江大学非遗社等科研人员也开始关注洪湖凤舟竞渡。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大家应该共同思考合适对策以便妥善保护和传承洪湖凤舟文化。

(一)凤舟制作技术传承对策

针对当前凤舟制作后继无人、技艺濒临失传、蔡正文老先生本人无可奈何的现状,作为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如何传承凤舟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当前“第一凤舟”的制造者蔡正文先生虽然已年过花甲,但老人家耳聪目明,思路敏捷,表述条理分明,制造凤舟的全套工具也由他保存完好,无论是现场指点还是口述制作过程,他都能应对自如。关于凤舟制作过程及工艺也已由张林海先生整理成文,现在需要录制由蔡正文先生现场指导的凤舟制作视频。鉴于此,可以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下,对传承人蔡先生进行访谈,并提供必备的造船材料,邀请蔡先生现场制作小型凤舟,录制凤舟制作的详细视频。乌丙安先生在《论民间故事传承人》表述了这样的观点:“常见的故事转述人固然也能起到传播故事的作用,但是真正传播民间故事、发挥民间故事作用的,主要还是民间故事传承人。”[2](p159)因此,我们现在要重视蔡正文先生,充分发挥他凤舟制作技术传承人的作用。因此,政府要采取一定行动,如提供一定的资金和为蔡正文先生申请凤舟制作专利或者授予蔡先生凤舟制作传承人荣誉称号等。如此,后世根据制作视频,结合已有的文字资料,就能够将这项工艺保护、传承下去。此外,还可以让蔡先生带领一批造船能手制作出一批小型凤舟,既可作为日后竞渡使用,也可保留一批凤舟实物,也是使凤舟制作技艺能够传承下去的方式方法之一。

(二)凤舟竞渡活动传承对策

当前乘风村凤舟活动已由传统民俗活动走向竞技体育,但活动的范围主要还只是集中在洪湖市滨州镇一带,参赛者主要是当地的村民,竞渡的规模也需要扩大;之前虽然参加了一些高级别的赛事,但表演赛居多,竞技的次数较少。因此,洪湖凤舟竞渡的知名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文化、体育部门联手制订出相应的比赛规则,将凤舟竞渡打造成为象篮球、足球、乒乓球、跳水、跳高等这样的竞技体育活动项目,那么它的普及程度就会大大提高,凤舟竞渡传承将水到渠成。

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政府要划拨专门资金,主要用于凤舟的日常修理与维护以及栖凤阁的加固与美化,以便凤舟竞渡活动传承有实物依托。同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在内荆河两岸建设凤舟竞渡专用赛道,确保比赛期间的场地。另外,单靠乘风村村委会、凤舟协会成员的集资捐款并非长久之计。继续采取村民出资宣传、推广、发展凤舟文化的做法似乎难行,但如果由政府出面,形成政策,执行起来就容易得多。

乘风村的成年男性村民个个划行技术熟练,是历次竞渡独占鳌头的依靠。若能将这种世代相传、自学自练,主要依靠经验和体能取胜的操作技术发展形成专业的竞技技能,那么这项技艺将会走出乘风村,面向洪湖和荆州,冲向全省和全国。当前可由体育部门牵头,主要利用洪湖、荆州本地的体育资源尤其是高校体育资源,聘请专业教练和民间划船高手联手授课培训,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演练,扎扎实实培养出一批既能表演又能参赛的凤舟竞渡职业选手。以他们为基础和骨干,再训练出更多的爱好者。如此形成梯队,凤舟竞渡活动就有可能会在全社会广泛展现,世代传承。

(三)凤舟文化传承对策

乘风凤舟协会早在九十年代就开始着手于凤舟文化的推广、宣传与传承,在主要负责人张林海先生的组织、策划下,该村已建有一条凤舟文化长廊,与凤舟文化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歌谣、谜语、谚语都由专人口述、收集、整理、打印后张贴在此。当前张林海先生在凤舟协会的领导下依然满腔热情、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凤舟文献资料的编辑整理,手头集中了大量第一手的文字、图片资料,是保护和传承凤舟文化的宝贵资料。目前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各级别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增加对凤舟文化的认同;凤舟文化研究人员应该开展专门研究,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凤舟文化进行概括和提升,揭示凤舟文化的精髓,以便扩大凤舟文化的影响,更好地传承凤舟文化。

总之,洪湖凤舟的制作、竞渡和文化既有做得好一面,也有需要改进之处。乘着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春风,借助“追本溯源——凤舟竞渡与端午文化传统”学术研讨会在洪湖、荆州两地盛大召开的契机,洪湖市等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理应组织协调,各负其责,成功打造洪湖凤舟文化这一品牌,创造洪湖凤舟竞渡传承的美好未来。

[1]卢洋.人文视阈下洪湖凤舟活动的起源与发展[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论集(第一集)[C].沈阳: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1983.

责任编辑 周家洪 E-mail:zhoujiahong2004@163.com

G127

A

1673-1395(2016)10-0018-03

2016-06-10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2015q172)

章芳(1973-),女,湖北荆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民间文学及民俗学研究。

猜你喜欢
蔡先生乘风洪湖
开放的山东,乘风前行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洪湖水浪打浪
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湖凤舟
让无人机飞防乘风起航
原则
胜任
百鸟为衣,乘风而翔
奇怪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