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清
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习作,孩子在习作时有的易出现习作不分段,即文章从头写到尾,只有一个自然段;有的孩子绞尽脑汁,无从下笔;还有的内容空洞,记流水账,寥寥几笔就写完了。
如何把内容写充实,做到言之有物,这是三年级学生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策略一:巧用修饰语,引导学生学会习作的技巧。
孩子们写作文时,写的最多的是直观的事物,以流水账的方式记录事情的经过,不能生动的进行描绘。针对此情况,可抓住文中的训练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如:灰雀一课中,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比较多,我们可以让学生补充修饰语来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有的学生这样来填充修饰语。男孩忐忑不安地说:“没,我没看见。”列宁担心地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一个“忐忑不安地说、担心地说”就把当时人物的心情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些修饰语的填充,不仅让学生深入的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而且也利于学生习作的提升。
孩子们通过填充修饰语,知道了习作的时候,如果这样写可以使自己的文章更充实,语言表达更生动。孩子们在习作中写出了以下的句子:春雨姑娘温柔地回答:“沙沙沙,沙沙沙,起床了,春天来了!”虽然很稚嫩,但小荷已露尖尖角。
策略二: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引导学生学会习作的方法。
课文中有许多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文章是如何把这些人物写活的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范例,引导学生在范例中品读习作的技巧,习得习作的方法。
《绝招》这一课讲述了乡村的孩子两次比绝招的过程。人物语言生动形象、动作刻画细致、神态活灵活现。因此,我们可以把引导孩子学习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把人物写活作为本课的重点。
如:文中的“早把嘴巴撇到下巴颏了”和“推推三胖”、“试试嘛。”这两个详细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就把三胖和二福的怀疑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 “脱口而出”这个词可以看出小柱子的绝招非常的厉害,通过“羡慕地竖起大拇指”和孩子们的语言“绝招,太绝了!”仿佛看到了孩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样子。这些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致描写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些人物犹如就在眼前,感受到了语言的神奇魅力。
通过此点,引导孩子们明白观察是第一位的,只有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认真地观察才能把内容写具体,把人物写活。
为了训练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我和孩子们重温了上课前的问好。孩子们写出了以下文章:
上课了,老师笑眯眯地走进来,嘴巴向上扬,眼睛里充满了兴奋,像要迫不及待地给我们上课似的。同学们也两眼炯炯有神,坐的像小松树一样。老师说:“上课。”只听一声清脆的“起立。”我们立刻站了起来,大声地说:“老师,您好!”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后来的习作中,孩子们又写下了自己平时上课时的一些动作描写。如:英语老师让我们做口健操,我们嘟起小嘴巴带动舌头顺时针、逆时针各转了十圈。我做完之后觉得嘴里的舌头麻麻的、痒痒的。
由此可见,孩子们掌握了此方法,才能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日常习作中。
策略三:运用文中的优美词句,学会修辞手法。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文质兼美,里面有许多的好词佳句,我们应借助文本这个范例,教会学生修辞手法。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拟人句和比喻句把一个美丽的秋天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学完课文之后,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秋天,在欣赏的同时,让孩子们针对这些画面用拟人句和比喻句两种修辞手法进行描述,然后再进行习作。孩子们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学会了此方法,习作轻松自如。以下是孩子们在习作中所运用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秋姑娘一吹哨子,水果宝宝们就集合了,柿子提着她的小灯笼,急急忙忙地赶来了;石榴咧开嘴唱着秋天的歌;小苹果红着脸,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她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总之,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可以运用比喻句和拟人句来修饰自己的文章。
策略四:积累文中优美词句,丰富习作内容。
《标准》中明确提出第一、二学段背诵诗文50篇。由此可见,《标准》非常重视背诵,强调让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并通过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写作必须以熟记大量的语汇为基础。而背诵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还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课本中所选文章大多文质兼美,熟记大量的词汇、各种句式和修饰格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写作时不仅随时可以提取存储的信息,也可以借鉴别人的话语形式,这样孩子们就不会因为语言匮乏而写不出来了。
课文中有许多的“的”字短语和四字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把这些“的(地、得)”字短语和四字词在文中画一画,并且抄一抄,记一记。有的文章还提倡孩子们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这样就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积累。
总之,我们要有一双慧眼,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范例,引导孩子们进入更宽广的习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