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秋
【摘要】本文针对初三专题复习在课例选择、设计和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运动与力》的复习为例,提出课例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明晰学习指向,以形成知识网为基本目标,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螺旋式综合渗透、逐层深入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知能合一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知识网 以学定教 螺旋上升 知能合一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46-02
一、专题复习课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初三专题复习对于帮助学生整合初中阶段的知识非常重要,一堂好的专题复习课,能否恰当而精妙地设计、选择课例,并有机组合,对于引领学生吃透知识点,拓展综合思维能力,形成知识网络,及知识组织、迁移及应用能力至关重要。但通常复习课例会存在以下误区:知识零碎,以点代面;漠视学情,以教定学;题海泛舟,以知替能。下面就以《运动和力》的专题复习为例,系统阐述如何优化专题复习中的课例教学设计。
二、优化策略
(一)厘清知识顺序,明确知识网络
运动与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首先教师需明确本专题复习要突破哪些知识点,如何突破这些知识点,又如何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动力与力》可分为三大部分:1.运动的相对性;2.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受力分析;3.牛顿第一定律,运动状态变化与受力分析。这三部分内容是层层递进的。
案例1:一个木箱漂浮在河中,随平稳流动的河水向下游漂去,在木箱上游和下游各有一条电动船,两船到木箱的距离相同,两船同时驶向木箱,若两船在水中航行的速度如图1所示,那么:( )
A.上游的船先捞到木箱
B.下游的船先捞到木箱
C.两船同时到达木箱处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案例2:静止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的物体A重40牛,两端通过无磨擦的定滑轮挂了物体B和C。B重15牛,C重20牛,如图2所示。对于A物体的受力图示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案例3: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拉力F的作用,在水平地面上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3所示,为其受到的拉力示意图,其中可能的是:( )
A.只有甲 B.只有乙、丙
C.只有甲、丙 D.甲乙丙均有可能
案例4:如图4所示,放在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当皮带轮开始启动的瞬间和当皮带轮刹车的瞬间,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如果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又如何?物体正在传输的过程中,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为什么。
这四道题组成了整个专题复习的基本框架。分别对应了力学的三大主题:一,运动的相对性;二,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受力分析;三,牛顿第一定律,运动状态变化与受力分析。层层深入。而最后一题同时结合前面刚复习的“运动的相对性”这一知识点,适时通过引入对摩擦力的分析,强化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不是基于物体的“运动”,而是物体的“相对运动”这一概念。
(二)尊重、引导、挖掘——知能合一
上面所列举的每题都是对应其主题的典型课例。可看出其难度也并不大。正因为它们有极强的基础性,所以有极强的拓展和延伸空间。但能否物尽其用,让学生真正从这些醇厚的经典习题中受益,还要看教师是否了解自己学生认知水平,采用层层递进、螺旋渗透的方式,将触角一点一点地张开,将各个基本概念组成庞大而秩序井然的知识网络。
1.深化挖掘,返濮归真。力学难。尤难受力分析。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象”的本原意义是“道”或“道理”。回到对力学难学难教的实质,思之,实是对“无形”的基本概念理解不精准,所以不会“有形”地应用。因此,课堂上选择的题目,更应该精中求精,在灵巧细微处闪耀出基本概念最光华的色彩。
让我们回到案例1。案例1不仅可代表“运动和力”这个知识点,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东西。在解决这题的时候,学生多采用两种办法:一,以水流为参照物;二,以地面为参照物。两种方法均可求出正确答案。但请你引导学生多思考一下:当你读出题目中所示船速时,究竟谁是默认参照物?
多数同学会回答,以地面为参照物,是静水流速。那么,在水中航行的速度,可以以水流为参照物吗?若水具有一定的流速,船本身无动力,也可以保持和水一样的速度。此时船上的速度计会显示出什么呢?再引导学生反思,你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选择合适方法重新计算后,其实会发现两种不同的参照物其结果却完全相同。那么,请继续追问:为什么“无论是以水面为参照物,还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结果都是一样”呢?
选择这一道题目作为典型课例,并做上述引申,目的有以下几个:①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②通过不同的参照物选择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再次审视参照物的作用,及相对速度的概念。③这个过程可以充分体现出“反思”的魅力。
2.适时拓展,迁移应用。通过选择最能代表基本概念的经典例题,从寻常处发现不寻常,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理解知识内涵与外延,在学生具有综合分析的能力及意识后,及时进行相关的延伸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上一题的基础上,可抛出又一个典型习题:
案例5:在一艘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游轮上,某同学朝各个方向用相同的力进行了立定跳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朝与游轮运动方向一致跳的最远
B.朝与游轮运动方向相反跳的最远
C.朝与游轮运动方向一致跳的最近
D.朝各个方向跳的都一样远
这是2011年杭州市一道中考题。因其出乎意料的高失分率,令大家印象深刻。而课堂反馈证明,经过上面再深化、再思考后,班级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顺利得出此题的正确答案。
再回到案例2。案例2也是贯穿本专题基本结构的一道骨架题。如果仅是选择正确答案,基本学生们都能做对。但在此基础上,可引申以下几个问题:①若细绳足够长,且恰好能使B刚与地面接触(如图5所示),问此时地面对C的支持力是多大?请做出受力分析。②若B不仅与地面接触,且对地面产生了13N的压力(如图6),则A受到多大的拉力?此时C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少牛,C受到地面的支持力又是多大呢?③若将A换成是弹簧秤(如图7所示),则其示数是多少,为什么?
这里一题比一题的设计层次高。考查了学生的受力分析概念是否明确,逻辑是否清晰。而到了最后的一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题目的翻版。借此机会,再把这一道已经炒过多遍的题目拿出来,两相对比,强化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认识度。如图8所示,把弹簧秤的一端固定住,另一端用3N的力拉动,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学生往往可以快速准确做答。但换成左右各3N的力去拉动,则往往出现思维混乱。而这样层层深入的训练设计,实质是为了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3.尊重认知,螺旋渗透。布鲁纳最早提出了“螺旋式课程”概念。同一原理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教材中,应随着年级的升高在抽象程度更高的水平上反复出现,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某一知识体系中,不同知识点需要的学生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想在一堂课中完成对需要不同认知水平的各知识点的统合理解和掌握,也需要采用“螺旋式上升”的设计方式。即课堂设计内在脉络层次分明,深浅得宜。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反复出现。在一次一次螺旋提升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再回到案例2,在做完了上述引申练习后,再抛出一个对学生思维严密程度要求更高的案例。
案例6:我们知道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把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时,另一个力就叫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9所示,是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大小的示意图。当水平拉动物体A匀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弹簧所受A的拉力)就表示物体A所受摩擦力f的大小,即F′=f。请你依据牛顿第三定律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对此加以证明。
此题并不难。但一来它引入了“牛顿第三定律”,虽然实质上就是我们所强调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但概念不清的学生,往往就会犯糊涂,可用来警醒学生审视对知识点的掌握是否牢固;二来,它要求学生进行证明。既是证明,就要求学生有严密无缝的思维,有严整的逻辑顺序,而这往往是学生的弱项。
三、小结
最后,让我们来归纳一下,一堂优秀的专题复习课应如何组织课例。
(一)课例不要太“简单”。初三时间紧迫,教师只围绕考点进行密急进攻,这无可厚非,但考点不是割裂的,知识不是零碎的,教师一定谨记这项认知。任何一堂专题复习课,都需要尊重知识网络化,每一道题目的选择与承接,彼此对应的基本知识都应具有内的联系与发展关系,且在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层次分明。
(二)课例不要太“高深”。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即布鲁纳提出的“非特殊性迁移”)能力。随意滥用超过教学要求的难题来为难学生,过于看中所谓的“解题技巧”,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者,不是教育的初衷。课堂,务必回归到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从经典中挖精华。越基础的东西,其包容性就越大!
(三)课例不要太“丰满”。课例的选择与设计,贵精不贵多。切勿抓到盘中就是菜,见到感觉不错的题目,就随意拉来给学生,把课堂塞的满满当当。教师请先理清自己的思路,通过精选典型例题,搭好骨架,用知识的拓展和迁移孕育出血肉,以灵动而奇妙的思维为灵魂,丰满整个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孙凤娟.元认知监控与自主学习[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