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月霞
众所周知的是,数学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数学技能与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它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1]。
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练习
如果数学练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就会使练习缺乏针对性。新教材中的练习题不一定和例题能够一一对应,因此为了提高练习课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树立起目标意识,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再将各个知识点的目标分解到每一节课程当中,明确练习课的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找出具有典型性的题目。除此之外,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将练习题的难度设置得过大,但是也不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重复练习,所设计的练习题要具有全面性、可行性与层次性[2]。在新教材中存在部分习题编排和教材例题不对应的现象,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习题。学生首先要将教材中出现的习题做一遍,通过做题来总结教材中习题的难易程度,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做题的实际情况与教材的编排为学生补充部分自编习题,自编习题必须与教材中的知识点同步,进而实现自编、改编与整编的协调发展,变单一为综合,将题组的对比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丰富练习课的组织形式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师要根据教学的任务有计划与目的的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可以采用例题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专题训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如果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不能理解,教师可以鼓励他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找寻解决办法,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组织练习的过程中要适当采用激励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练习课过程中,谁的解题方法又好又快便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避免因重复呈现题目而使学生产生疲倦心理。教师在设计好练习的内容之后,要想好如何组织和呈现练习,要想办法将练习内容转变成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其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进来。例如求图形的周长这一节练习课中,教师可以将其与学生熟悉的场景联系起来,将练习课程设计为一个有趣的闯关活动,第一关主要引导学生走进教室,找出教室中所有具有边的物体,然后鼓励学生自己算出物体的周长,以此来巩固周长的概念。第二关是引导学生在校园内走动,计算出操场以及花圃等的周长。第三关是进行深入练习,通过引导学生计算出一块砖的周长来计算出整面墙的周长。第四关是鼓励学生自己利用七巧板来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再算出所画图形的周长。通过组织练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完善练习课程的反馈
数学练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独立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解答与反馈两个环节。解答属于整个练习过程的重点,学生必须通过对多个题目进行演算、操作、回答以及判断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反馈则属于解答过后的总结,它是对整个解答效果进行及时的了解,对整个解答过程进行适时调控,主要指的是解题过后的小结与反思。练习反馈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挖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亮点,帮助学生寻找正确有效的解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具有良好的培养作用。例如在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练习时,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根据8×50=400来计算出16×50、32×50以及8×25的值,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算出这些题的答案,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解题反馈。在反馈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答案的正确性进行观察之外,还要设计出以下问题来追问学生:(1)你是怎样根据8×50=400来写出其它题的积的?(2)第一个和第二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乘积的末端就会有几个0吗?(3)乘积的末端有0,这就代表因数的末端也要有0吗?这些问题中第一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进行乘法计算时,根据乘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会更加便捷,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性。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设置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因数和乘积末端0的关系。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对其进行追问能够较好的促进练习效果。
四、结束语
数学练习课是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数学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学这一块,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会学、能学,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不断提高练习课的重要程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罗国跃.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性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1):173-173.
[2]项如榕.例谈农村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2):77-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