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劳技课课程是一门历史较为悠久的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起着重要作用。云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在中小学使用多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材的内容及编写必定面临一些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劳动劳技教材的使用现状及面临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云南省义务教育劳动技术教材的编写改进策略及保障措施,以期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劳技课课程开展起到更好地引导及推进作用。
【关键词】义务教育 劳动技术 教材改进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07-01
一、云南省义务教育劳动技术教材使用现状
1.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在小学阶段深受师生好评。
多数学生认为本套教科书所选择的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实际,多数教师认为教科书的内容设置恰当,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给教师的教学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2.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在初中阶段也受到师生的良好的反馈。
促进了学生的自身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起到了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在教与学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在整体教学环境中促使师生一起成长。
二、云南省义务教育劳动技术教材使用面临的问题挑战
1.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但是在我省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由于政策上不够重视,而造成劳动技术课在部分学校无法正常有序开展,这必然造成教材的不能被正常使用。
2.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师资人才存在短缺。
由于劳动技术教育与主流文化课相比,在很多学校中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很多学校的师资配置存在学科性结构失衡,劳动技术专业人才队伍不足,培训机构薄弱,培训经费和相应设备不足。这会影响到对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的正确使用和把握,不利于教材的推广和应用。
3.省地县三级区域在教材使用上存在差异性。
劳动技术教育在云南省上述三种不同区域存在发展的差异性,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成一脉贯穿性质,教材的使用和编写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息息相关,云南省农村学校占了大多数,劳技课在这些学校的开设一定程度上既存在重视度不够等问题,也存在教材的内容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不适应性的问题。这会影响到教材在教学中的正常使用。
三、云南省义务教育劳动教材编写的改进策略
1.研读教育政策方针,使劳动技术教材的编写紧扣时代色彩、突出课程特色。
在教材的编写改进过程中,编写者应阅读相关国家政策方针及解读书籍,并依据云南省各区域地方特色,设计出具有云南当地区域发展特色的劳动技术教材。
2.教材的编写要融合省级专家、一线科任教师和学生的三方想法。
编写改进教材应组成以省级专家团队为主,广泛了解一线劳动技术科任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融合专家观点、一线教师的想法和学生对教材的反馈态度,提高教材的实用性、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认知特征。
3.突出学生劳动技术素养的渗透与培养,增加选学内容和模块,设计学校自主开发的内容与技术模块,增加教材的适应性。
在教材的编写改进中,要注重理念渗透和形式编排相结合,要加强教师引导版块和学生自主学习板块的合理分配,要体现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操作技术的结合,在整体上提升教材的使用效果。
4.劳动技术教材应从课程编写标准、编写内容、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完善提高。
四、云南省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编写改进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1.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从制度上保障劳动技术课程的正常开设。
2.加强领导,成立专门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定时定期举行会议,为教材的编写提供决策依据。
(二)师资保障
由省教育厅相关部门做好劳动技术课程开设、课程管理、学业水平测试、优质教师选拨等环节的行政工作。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和具体学校应重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教师师资的培养,合理配置优质资源,尽量配备可以理解、正确使用并能创造性地拓展劳动技术教材的专业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教基[2001]17号 )
作者简介:
刘炜(1982年5月-),男,汉族,陕西省柞水县人,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室,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