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昕昕,耿广汉,郑甲成,何克勤
校企合作提升应用型农科人才就业竞争力研究——以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为例
程昕昕,耿广汉,郑甲成,何克勤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农科人才的重要途径。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与农业企业深度合作,从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办企业冠名班、共举实习实训、共推职业指导等方面着手,构建“六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农科人才模式,有力地提升了农科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农科人才;就业竞争力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土地集约化和农业生产规模化趋势日渐明显,有力催生了职业农民的壮大,极大增强了我国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1]。当前高校农科生就业供不应求,呈现“能就业”“好就业”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少数农科生自我定位偏高、人生规划模糊、实践能力不强、创新意识欠缺、合作意识淡薄、独立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使其就业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强化农科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农科生的就业能力刻不容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促进农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探索高校与农林科研机构、企业、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新途径。这都凸显了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升育人质量,有效培养适销对路、满足区域发展和生产一线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农科人才的重要举措[2-3]。
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立足区域农业特征、农科学生特点、应用人才特色,从“顶层设计、师资互动、定向培养、实践锻炼、职业指导、文化融合”6个层面,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调整、师资互派交流互动、多样化企业冠名班开设、嵌入式企业实习实训、农科职业素质拓展、优秀校企文化育人”的“六位一体”的培养方案,体现“地方性、应用性、联动性、创新性”的校企合作架构模型,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人才就业竞争力。
(一)增强人才社会适应性,校企共商培养方案,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规格的指挥棒,是应用型高校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发挥着根本性作用[4]。企业处于行业的一线,对农科生的能力要求最有发言权。农学院借力引智,将公司高管、企业骨干、农科优秀校友引入到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中。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和农业现代化需要,将行业标准引入到专业规范和标准中、将技术标准引入到课程目标和标准中、将执业资格标准引入到人才规格和标准中,突破以学科为核心设置课程体系的传统本科教育课程结构,制定了突出农科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职业精神能力培植”为特点的“平台+模块”课程架构,构建出了2个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3个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2+3”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坚持“暑期规划+期中检查+期末总结”的定期研讨制度,及时将行业发展中的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新规范增补到课程中,讲解进课堂。农学院已经形成了“市场主导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校企共商制度,实现了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二)增进教学师资复合性,建立互派交流机制,提升农科教育教学质量
师资水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素质应用型农科人才的培养源于高素质“双能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农学院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师资互派交流机制,通过“内培”和“外引”,保证了高质量师资队伍,保障了应用型高校农科的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了农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一是校内培养教师。引进和培养应用型博士,强化青年教师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教学。实施“两进、一培、一参与”的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工程,采取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作为科技特派员定点服务企业、以企业难题开展科技攻关、与企业高级技师结成师徒对子等形式,强化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所有教师均需通过“双能型”教师资格认证。二是外部引进企业优势资源。从种业公司、农化企业、农科所聘请技术骨干、高职称人员担任“双师型”教师,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教学、指导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形式承担相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将现场和生产一线的最新成果与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三)强化培养模式应用性,校企联培共育人才,多样化举办企业冠名特色班
校企联合举办企业冠名特色班是农科人才特色培养、企业人才定向培育的重要途径[5]。农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3种富有特色的企业冠名特色班。
(1)紧密型实体冠名班。农学院与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自2007年起举办紧密型实体冠名班——“隆平种子班”,实行“三年一期、四年一届”。“隆平种子班”是按照企业要求从种子专业新生中遴选30人独立建班。企业在“隆平种子班”中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困难学生助学金、学生科技创新研究基金、教学优秀教师奖、优秀班主任奖。校企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课堂教学、推进实践教学、管理班级学生、评价学生考核,集中体现在“四个双制”管理上,即“双班主任制”“双导师制”“双考核制”“双奖助学金制”。
(2)互动型常规冠名班。安徽长金种子研发有限公司、江苏富田农化有限公司分别与2013级农学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的班级对接,举办“长金农学班”和“江苏富田植保班”。在原有的辅导员基础上,2个冠名班级聘请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班主任,组织学生暑期到企业实习。企业支持和参与班级文体活动,在班级设立奖助学金,学生可优先获得校园招聘权利。
(3)松散型虚拟冠名班。农学院与安徽长城生化有限公司合作开办虚拟型企业冠名班——“长城生化班”。虚拟班的组建不打破原来的班级编制,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是学校和企业依据一定标准,面向不同专业,通过学生自愿申请、校企面试筛选而组成的虚拟班级。企业在虚拟班级成立班委会,设立奖学金,宣传企业文化,组织学生实习,优先选用毕业生。
(四)突出专业技能实践性,强化在企岗位锻炼,实施深度嵌入式实习实训
重视实践、突出技能是强化应用型农科人才就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6]。农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实践学时超过总学时40%,并与企业沟通协作,将实践教学计划嵌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农学院将学生实践分为3种:专业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一是专业实践。将作物栽培、作物育种、植物保护等课程实习,种子生产、种子检验、种子加工、病虫害防治等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企业经营管理实习等放在企业,校企协同完成,这样既解决了高校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的困难,又增强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也满足了农业企业一定的用工需要。二是科研实践。在申报校级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时,引导学生围绕企业需求申报课题,校内专业老师和企业科研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开展创新研究,完成课题。学生在提高科研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同时,所形成的专利及成果符合企业生产需求,经孵化后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三是社会实践。统筹安排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在大学4年将农业企业的生产研发、销售储运、品种推广、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实习一遍,促使学生了解市场行业、通晓营销流程、掌握作物特性、熟悉技术实务、精通科研方法,培养岗位核心能力。
(五)突显职业岗位针对性,校企共施就业指导,开展农科职业素质拓展计划
农学院与企业多措并举,共施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增强农科学生的职场竞争实力。一是联合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目前,农科呈现就业旺、招生不畅的状况。基于轻农厌农观念,学生报考率低,进校后新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农学院邀请企业协同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参观企业和参加企业高管讲座,帮助农科生理清“为什么要学农”“怎么样学农”“学农有何用”“将来有何为”,为农科生的学习生涯开好头、职业生涯起好步。二是联合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农科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时有发生。农学院邀请企业举办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会,以市场一线的实况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理性择业。三是联合组织简历制作大赛、职业规划大赛与创新创业大赛。校企以赛事形式共同促进农科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精制求职简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四是联合举办职场礼仪培训、模拟就业招聘、野外拓展训练,以体验形式提升农科生的职业素养。五是联合举行专业技能大赛。在植保专业,举办以病原生物识别、病虫害防治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能大赛;在种子、农学、农艺专业,举办以种子净度千粒重种子生活力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大赛;面向全体学生举办生物标本设计制作大赛。六是联合实施“农业技术指导员”和“作物种子繁育员”专业技能鉴定。
(六)探究校企文化共同性,搭建文化融合桥梁,实施优秀校企文化育人工程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内涵虽有不同,但功能相似,都能够熏陶感染、激励影响、规范调整个体行为。企业文化中所体现的团队精神、铁的纪律、坚韧奉献和脚踏实地的品格,是当今校园文化所缺失的。优秀的校企文化,对农科生培养具有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功能。农学院多管齐下在企业文化育人上下功夫。一是开设企业文化课程。面向全体农科生开设企业文化课程,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企业管理背景的老师授课,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以及建设思路。二是邀请企业高管参与班级管理。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班级兼职班主任,发挥其在职业生涯规划、岗位一线实践的经验优势,支持其在班级开展职业素质训练。三是部分班级实行企业化管理。在2012级农学专业中,按照企业组织模式设置班委会,以企业管理模式实行班长负责制,以企业制度模式设置班级公约,以项目形式和招标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企业文化。四是举办“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企业高层进校园,解读企业理念,向农科生宣传和展示企业精神;邀请企业精英讲解成长故事,激发农科生励志成才。五是组织教师参加企业文化发布仪式。教师有意识地把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中,按照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六是企业冠名赞助。农业企业冠名赞助大型学生活动,企业主管在担任评委和点评比赛中,普及职业知识,宣传企业文化,扩大企业影响。七是参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理念MI、企业行为BI、企业视觉VI三大识别系统的设计构建,在主动思考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1]耿广汉.辅导员提升应用型高校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2]刘德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5).
[3]林丽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4]徐小雀.关于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5]张克营.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途径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5).
[6]曲永印.破解主要矛盾,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7).
(编辑:刘姝)
G642.0
A
1673-1999(2016)10-0106-03
程昕昕(1978-),女,博士,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233100)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甜玉米种子科学与技术;耿广汉(1978-),男,硕士,安徽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郑甲成(1984-),男,博士,安徽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作物遗传育种;何克勤(1979-),女,硕士,安徽科技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作物遗传育种。
2016-08-03
安徽科技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作物育种教学团队项目”(XJ201519)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