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合肥,230059)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杨丽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合肥,230059)
基于“互联网+”,探析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涵,分析其教育路径实现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渠道拓展、教育模式创新与教师素养提高四种路径,归纳其理论与实践研究价值:解决价值困惑、整合教育因素与推动人才战略的实施。
“互联网+”;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深层次交融的“互联网+”时代下,借助互联网平台,运用信息通信与智能技术,新生态与新业态应运而生。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网检索的有关文献数据结果显示,有关“互联网+”时代下的核心价值观研究近期炙手可热。由于“互联网+”在不同的行业与区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本质上较为复杂,形式上较为丰富。“互联网+”时代也创设了新的互联网文化,由于从文化冲突演变到文化和谐是文化发展的走势与脉络,[1]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目前的发展态势是在坚持主流社会思潮的大前提下,倡导“互联网+”时代下的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共同并存、融合发展。
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研究内涵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考察交叉学科领域为背景展开的系列路径研究,交叉学科领域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甚至涉猎到自然科学领域。“互联网+”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手段与应用工具的社会新形态,优化与集成资源配置。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并产生诸多交叉学科,计算机专业已经成长为基础性专业。大规模且海量的网络信息传播手段催生出新的社交模式,也因此产生了一些价值取向模糊等负面影响。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本研究择取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为考察对象,树立“互联网+”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另一方面是互联网文化自身内涵的多方位、多层次研究。[2]互联网勾勒出的虚拟世界淡薄了大学生的民族观与国家观,信息边界与空间无界性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淡化了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大学生,强化网络责任,净化网络空间,围绕网络道德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是计算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计算机专业相关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国外学术界未明确界定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这源自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较侧重于品格教育方面。依据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群体的要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更要全方位、深层次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国内学者强调借助有力的并针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开展的“私人定制”的教育途径,围绕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连接一切、开放生态、尊重人性、重塑结构的“互联网+”时代六方面关键要素,坚定个体的价值观念,提升其综合价值判断力,建构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价值观教育实现路径由社会文化、精神文明与传统美德等要素决定,其精神实质折射了社会意识的本质,涵盖了价值取向与意识形态等多重思想观念。[3]而本文涉及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特指社会主流价值观,针对既定社会群体成员,即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深层次接触网络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既有逻辑理性与公正客观的一面,也有善于表现与张扬个性的一面。对其形成有目的、有组织潜移默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将使其行为规范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个体价值观念,平稳带动其他专业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活动,最终推动价值观教育稳定进步。
(一)教育理念提升路径
基于对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精神实质的理解与认同,针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网络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的过程中要彰显主流意识形态。有效提升教育理念,首先在德育教育中要依据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培养其科学理性与逻辑推理精神、思考与创新精神。注重大学生自我价值观教育,以此进一步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理念的提升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实现提供正确的思想导向。教育理念的提升要求在多元与多样性教育前提下,细致考察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各自的文化特质与理性科学教育理念以及分别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的正向与负向作用等,深入分析其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产生的细微影响。可以说教育理念的提升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理实施赋予了有力的理论支撑。[4]同时,在剖析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外延、体系功效、实施要求等诸多方面,强化对其多方实施路径的理解。计算机专业教育者在文化与教育复杂的背景下,依据受教者个性差异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选择高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文本方式,调整和规范教育理念,拓展教育理念的适用性和包容性,[5]可借助影像图片等方式举办微公益与微大赛吸引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加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认同。同时运用微信、官方微博等学生最易接受的网络平台,添加网络语言,寓价值观教育于乐。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聘请在学术领域有影响力的名师名家与知名学者,从专业视角剖析价值观,用其自身经验来现身解读价值观。上述教育理念将更能满足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需求,在网络互动中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共创中国梦。
(二)教育渠道拓展途径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理论上是高校,而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显著的作用。因此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成为这一教育的主渠道,为拓展价值观教育提供基础、高效的方法与路径,这必将进一步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构建良好的价值观教育的校园环境与氛围。核心价值教育体系的搭建,其教育渠道的拓宽需要实现价值观教育合力,即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多方发力,多方支持。首先社会要倡导道德风尚,践行价值观教育要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渠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教育平台,结合网络电视等传播方式,多渠道打造价值观教育。在数据统计基础上建立牢固的、稳健的大学生价值判断体系与价值识别评价指标。其次,家庭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并且稳定的过程。家庭成员已有的价值观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将日积月累的对大学生产生渗透作用。[6]再次,高校要积极发挥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资源优势,构建价值观教育实践体系。高校通过参观考察、访问调查等方式,运用建设价值观教育网络实践基地的途径,让大学生在网络中接受价值观实践教育。在此过程中培养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同时,高校要加强与大学生的信息交流,建立常规化联系制度,使得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三方面共同作用,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教育模式创新路径
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识别能力与评价能力其实就是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价值观教育最终要聚焦到实践行为模式上。如今大学文化呈现多元化,传统的借助课堂传授的灌输教育表现出其局限性:形式单一且模式闭锁,尚不能在互联网新形势下有效发挥价值观教育的功效。在此情形下,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7]对推动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展有正面作用。目前,教育模式创新主要集中于四种教育模式。第一,双方互动教育路径。该模式强调教学相长,借助教学交流与师生互动切磋方式,就特定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展开适度、实时的双向或多向沟通。一个卓越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要熟练运用编程,可将编程的抽象理论应用于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达成教育目标。第二,案例教育路径。使用选择性案例,通过设置价值矛盾,评价价值矛盾,将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以此在案例教学中实现教育目的。比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除了要系统学习编程语言与编译原理等,还要设计大型系统。在“互联网+”发展新形态下,网络道德教育案例要融入到网络知识中。第三,比较教育路径。运用事件横向与历史纵向两种对比方式,对比价值观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不破不立,挑战思维定势,使得价值观教育在强烈的对比教育中得以被认可。第四,情境教育路径。有指向性的设定与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教育情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大多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可以不墨守成规的选择生动具体的情景思路。基于教育目标,在直抵人心的情景教育中,使大学生感同身受,深受触动,自觉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教师素养提高路径
价值观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良好发展的大学生,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教师素养的提高对于价值观教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素养的提高首先要打牢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功底与专业素质能力。教师要首先全面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准确把握学科研究的内容,深入思考专业课程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联系与作用。在教学中要思考如何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同时培养自身的研究能力,更新价值观教育观念。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首先做好示范,做核心价值教育的楷模,身体力行践行价值观标准,教师素养的提高将夯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基础,引导价值观教育向正确路径上发展。综合而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关注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实践,关注原理的深层次运用。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如此,依据专业发展与受教者思想状况,总体把控教育思想脉络,量身定制教育方法,全面提高教师素养。
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群体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其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色彩。主要表现为:价值观教育基于专业实际,围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加强网络信息与智能技术的道德与规范。在信息化时代多元社会思潮的引领下,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素养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其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第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是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解决自身价值困惑的关键方式。在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对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冲击,原先的价值取向向复杂、多元价值取向过渡,个体价值本位逐步影响着社会价值本位。[8]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特征较为显著,在计算机技术与研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互联网时代,市场经济与社会个别成员行为常常会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产生诸多负面作用,使其产生心理与思想波动,对现行价值观教育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惑。解决当前大学生自身价值困惑最重要的途径是建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长效机制,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进行适当、适时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可以依据互联网建设局域网工作平台,立足大学生群体的同质与多元状况,建构信息传播圈,为大学生提供基于专业详实学习的网络信息服务。[9]在此基础上考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与主体特征,将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融入到人际交往中,大力开展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与法律基本常识,使其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促使价值观教育彰显主流社会思潮。
第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是促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因素有机整合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明确了价值观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关联,赋予当代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互联网+”时代下的价值观教育既要强调夯实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又要注重深化传统文化、创新意识、道德情操以及人文素养等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产生的作用。[10]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把本专业中“德技双馨”的名家名师的思想与事迹等融入到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同时强调网络信息的服务性,在网络服务中突出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大学生的认同感,正确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服务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核心价值观的交互教育。力图使用多方法将互联网相关价值观原则、价值观标准和价值观评定等因素直观的有机整合到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
第三,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是落实意义深远人才战略工程的必要途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社会新形态下的一支重要支持力量,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
分。因此,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意义深刻、影响重大的战略性工程。“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在西方文化思潮和多层次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巨大挑战。网络信息传播圈使得大学生信息获取更多依赖于互联网。互联网正在逐步构建区域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争取机会。在此情形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在互联网空间有效展开,促使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养成科学精神、道德品质与严谨作风的同时,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渗透,不良风气的影响。[11]有效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这一战略工程的落实将推动中国计算机专业人才战略的实施,带来持久、巨大的思想与文化意义。
[1]张红霞.论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实质和意义[J].国外社会科学,2010(4):83-87.
[2]付秀荣.从冲突到和谐:马克思的多元文化观[J].学习与探索,2011(3):28-30.
[3]杨雪英,朱凌云.论文化的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6(6):60-61.
[4]黄骏.多元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理论探索,2007(4):13-15.
[5]孙甫存.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J].江苏高教,2008(5):128-129.
[6]李贵.论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性和必要性[J].中国政治青年学院学报,2009(3):57-62.
[7]张远新,何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 (10):8-11.
[8]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2006-12-20.
[9]蒋宏大.互联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J].党史文苑,2012(16):76-78.
[10]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5-104.
[11]陈镭,王荣,郭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江苏高教,2009(3):118-119.
G641
A
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zjjh080);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科学管道效应影响机制研究”(SK2014A279);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蜂巢艺术教室”名师工作室(Szzgjhl-2-2016-26)
杨丽(1978-),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