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全球化视野下高校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2016-03-24 06:42:30郭文姝姜子凡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精神情怀

郭文姝,姜子凡

(1.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2.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试谈全球化视野下高校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郭文姝1,姜子凡2

(1.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2.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当前面临的全球化发展,对于高校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提升人的精神,20世纪以后,出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人为划分。从本质上说,人文与科学是相通的。高校如何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进入新的教育高度的举措。本文从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提出、重视德育、树立现代科技意识、利用好高校图书馆资源等方面阐述了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旨在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品质,促进理工科学生的人文关怀。

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精神;德育;图书馆

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个始自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资本在全世界的运作和扩张过程,这一过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潮,它从经济领域迅速扩展到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1]在这种全球化形势下,号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我国也在所难免,我国的文化和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球化导致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在全球化视野下,我们的社会多样化、多变化趋势和速度都比过去加快了许多,导致社会竞争已经成为社会及学校的普遍存在,但我们不能忽视现代社会带来的这种“竞争”的贡献。而对高等院校来说,关键是如何对高校理工科学生进行教育“调和”,也就是培养一种庄子思想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2]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的那样:“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2]284-285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的职能,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这些未来的科学技术的主力军,学校虽然重视智力和知识的教育,在传授知识、技术方面很成功,但却忽视了将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人文精神呈现出来,影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启发每个人的人性,忽视了从实践、学问的角度,陶冶人格,成为真正的人格教育。以便能够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使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都拥有健全的人格,完备的应对一切挑战的人文素养,一种尊重自己的民族的大情怀,使之渐渐成为一种全民族的素质。

一、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

对于教育而言,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3]蔡元培,这位对近代中国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曾经的北京大学校长,独创美育系统提出了人文教育思想。主张以人为中心,要求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在那样落后的时代,蔡元培以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睿智和高尚人格,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这一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世界意识和前瞻意识都很鲜明,这笔思想遗产很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

在高等院校中,人文教育就是揭示和塑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具有人文情怀。人文教育不是专指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但鉴于文理分家所造成的大学现实情况,再加上不同的专业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氛围不同,如自然科学渗透着求真与钻研的意志品质,而社会科学则渗透着婉转与灵动的精神因素。人文精神目标没有很好的与知识教育相结合,而这一现象背后也存在着科学与人文一分为二的观念。尤其对高校理工科学生而言,如何能够淡化专业、学科界限,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得益彰,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那种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对立起来,分别赋予其特定职能与任务的观念与做法,已经受到学者的批判。[4]

高校理工科学生对于自己的前途和未来,首先要明确立身扬名最起码要用身体、精神启发自己,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君子不器”的精髓,[5]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养成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使高校对于理工科学生确立的主体性的氛围,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要成为道德行为的典范。[2]307-488同时,应该丰富精神生活,注重身体的、智力的、精神情操和审美的自身能力的培养。但现在高校理工科大学生面临的普遍现象,却是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淡漠和缺失。

二、德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内得于己,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这里,德即得,得德相通。[6]从个体人的角度来说,德即为人的思想、道德等品质。德育是建构精神家园的载体,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是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现代德育促进人的精神解放和个性自由,其中心是培养人的科学、民主精神,促使人的精神解放、品德发展。席勒《美学书简》认为:“人在他的物质状态中只能承受自然的力量,在审美状态中他摆脱了这种力量,而在道德的状态中他支配着这种力量。”[7]

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实效低下。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忽视了人这个主体,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这与中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有关。另外,无视、漠视学生情感也是主要原因,要懂得重视德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熏陶感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师生共同体验教育过程中的愉悦。通过情感的感染与熏陶作用传递了道德,精神对精神进行浇灌,在这个过程中,一种高尚的品格与情怀便潜移默化地养成。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品德情感,包括理想感、道德感等诸多情感体验,促进和保持理工科大学生的品德认识能力和自我品德修养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的觉醒和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揭示了情感体验的意义:“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2]306,307这也明确的指出了德育在人文情怀培养过程中的意义所在。没有丰富的情感、高尚的道德的情怀,也一样会成为干枯、苍白的语句。并不能培养出一个具备道德素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文精神的大学生,从而完成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当今世界,由于经济全球化,各个民族、国家之间既存在矛盾和冲突,又寻求合作与发展。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扩展德育含义,应注重时代感和具有发展的眼光,包含社会安全性乃至自然性等方面的内容,包含文化传统和现代精神文明。高等院校应更注重生存和发展主题,全方位开放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精神和国际精神。使当代大学生强化道德教育和环境教育,具备的人文精神要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全人类要把保护好自己的自然生活条件放在第一位,这是各个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三、现代科技意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相辅相成

20世纪以后,出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人为划分。其实,从本质上说,人文与科学是相通的。现代德育始终贯穿着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具有经济功能和维护人类安全功能以及自然功能。一个具备了一定道德品德和人文精神的理工科大学生,自然而然就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的能力。以其良好的思想道德背景为基础,树立科技人才观念、传播现代科技意识,形成先进的科学精神。用科学、自由、平等的观念,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经济活动的节奏与变化,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和挑战。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那些具有企业家气质的人的能动性。他指出,思想意识在提高进取心方面十分重要。[8]高校通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理工科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通过德育,使潜藏于人体内的精神品质、精神因素、精神力量发挥支配作用,最终转化为物质力量。德育培养的现代科技意识,要求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包括弘扬科学的精神、探索真理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谦虚诚实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精神。

通过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使这些未来引领科技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不仅具备现代科技人员的才智,还具备现代科技人员的品德。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个能够促进科技发展的科技人员应都具有良好的品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当然,我们也看到,萨顿就曾经指出:“确实,大多数人,而且我也要遗憾地说还有不少的科学家,都只是通过科学的物质成就来理解科学,都不去思考科学的精神,既看不到它内在的美,也看不到它不断地从自然的内部提取出来的美。”[9]高等院校还应通过对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改变教学理念,通过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重视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四、高校图书馆是人文精神养成的重要场所

高校一直是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而被誉为大学之心脏、高校之核心的图书馆,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图书馆是高校的灵魂,是人类知识的宝藏,人类最高贵的灵魂不断在图书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诸如那些中外名人马克思、钱钟书等在世界上孕育而生。大学的图书馆在此意义之上更添加了一层涵养精神贵族、通向永恒的意味。

高校图书馆是承载人文精神之重地,是高校最具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的场所,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最大的亮点,便是图书馆在给读者提供知识营养的同时,还能为读者搭建提升艺术修养、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的平台。文化讲座、科技创新设计展、影视音乐欣赏、辩论赛、读书演讲赛等活动,让读者能直接接受来自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知识信息,感受艺术影响和熏陶,启迪智慧、创造思想,滋养品德,陶冶情操,实现对自身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人文精神的塑造,实现人文情怀的最终养成。而高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宁静典雅的文化氛围,吸引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激发读者强烈的求知欲望。而理想的人文环境和气息,提升了精神,净化了灵魂,成为培养和塑造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通道和场所。正如马斯洛所说:“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10]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厚实的人文基础,没有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的强大底蕴,高校理工科学生无论专业技能学的多么优秀,也只会成为冰冷的科学技术的框架结构的组成部分,不会实现和承载起具有人类和民族情怀的最初和永恒的梦想。

当前面临的全球化发展,对于高校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提升人的精神,高校如何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进入新的教育高度的举措。人文精神表现为“以人为本、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完人理想、人的精神文化品格以及当代人文精神”。[11]人文精神是人的社会性的升华与确证,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院校作为社会文化承载的最高殿堂,有责任、有能力承担起人文精神的守护者、倡导者与传播者的职责。高校应把人文精神与理工科学生的知识教育、情感发展相结合,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品质,促进理工科学生的人文关怀。

[1]王宁.全球化、文化研究与中国学者的文化策略[J].中国文化研究,2002(1):166-167.

[2]宋恩荣,吕达.当代中国教育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3:883.

[4]冯向东.对科学文化和科学教育的思考——兼谈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5]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6.

[6]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31.

[7]席勒.美学书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75.

[8]贝迪阿.纳思.瓦尔马.现代化问题探索[M].周忠德,严炬新,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78.

[9]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0]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许金声,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162.

[11]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4-35.

G40-055

A

郭文姝(1970-),女,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理工科人文精神情怀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 03:20:28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五老”情怀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3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