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中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新探

2016-03-24 00:31粟迎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体

汪 钊,粟迎春

(1.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2.新疆财经大学马列部,新疆乌鲁木齐 830012)

互联网+视域中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新探

汪钊1,粟迎春2

(1.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2.新疆财经大学马列部,新疆乌鲁木齐 830012)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着我国的社会格局,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实践主体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表现在主体认识能力增强、主体知识结构多元化、主体心理结构复杂化、主体能动性和主导性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主体发生巨大变化带来了积极面,但也存在消极作用,因此要求重新思考和定位人的主体性原则,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倡导合和之道,秉承中庸之道,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构建中华文化认同体系,才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互联网+;主体性;人的主体性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他明确指出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发展现代电子商务,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的创新和发展。而在此之前腾讯总裁马化腾在两会上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互联网+的报告,引起社会各界热烈的讨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影响着社会格局的表征。通俗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产业”,它涉及到工业、农业、金融、教育、旅游业等诸多领域,因此可以说它是我国21世纪最先进的生产力,它将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结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等。人作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最活跃的因素,处于社会中的人,主体性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作为普通的个人,生产实践的主体——人,受到客体的巨大影响,人的主体性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目前对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传统研究视角大多数都是围绕实体社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国内主体性研究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乃是结合主体性在当代社会的新特征,反思探讨如何使其更好地适应中国国情,以确保主体性研究的持续发展。”[1]而今互联网+时代则还没有学者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在互联网+视域中研究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可谓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在这里试图仔细分析互联网时代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同时对于指导互联网+时代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视域中实践主体的主体性新变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原来的上班族开始发生一些变化,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网店老板、网络培训师、在线外语培训师等一大批新兴职业出现在市场经济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交流和交往方式;云计算为现代金融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数据库,使得管理更加科学化,决策更加准确化;物联网的兴起让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加速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应用;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人们工作的时空限制,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选择性得以表征。首先在这里界定的一些基本范畴,实践主体主要指的是人,人是实践关系的主导性要素。其次,互联网+视域中的主体同样也只能是人,在网络社会中人依然是实践的主体。最后,实践主体的主体性特指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选择性。

(一)实践主体的认知新变化:认识能力增强,拓展了人的认识领域

互联网+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应用极大地延伸了人的认识手段,特别是对一些新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社会信息流动速度慢,人们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信息源到接收者往往会造成信息的失真或具有滞后性,亦或是信息反馈延迟,达不到预期的传递效果。相反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呈几何级激增,云计算的出现,信息更是大爆炸,交往双方只需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即可获得海量信息,而且信息不会失真,完全可以实现双向互动,图片、文字、语音等信息得到及时反馈。随着互联网+这种生产力的产生与提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制造出了一些先进的探索月球奥秘的工具,例如嫦娥系列卫星的发射让我们对月球的认识又迈进了一步,火星探测将会进一步揭开火星奥妙。这样一来宇宙的奥秘、生命的起源等困扰人们几千年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打破了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网络市场迅猛壮大,对传统实体店造成了巨大冲击,但是从长远来看总是利大于弊。

根据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它保证了人类的基本生存要求。现在生产实践在某些领域打破了以往在固定场所、固定时间进行的生产活动。物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商品流通速度加快,有些虚拟产品和虚拟场所出现,如电子货币、网上炒股、网银、QQ卡券、电影优惠券、网络婚恋介绍机构等极大地加速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从而为实践主体的认识活动提供物质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必须先解决吃喝问题,然后才能从事科学、艺术、文学、宗教等活动。”物质文明又会进而催生精神文明,两者互动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二)实践主体的主体结构新变化: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主体知识结构多元化

信息时代,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遍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每个人时刻都在接收不同的信息、知识。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人类已经形成一个共同命运体,互联互通。人们在进行生产实践和精神实践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和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接触,西方知识纷沓而来。另外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已经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基因中,中华民族精神深深印在国人心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已被中华民族普遍接受。信息时代诞生了许多新的生产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名词及技术,它们很好地例证了互联网+背景下知识的创新,它们使得实践主体知识结构呈现立体化,从而区别于传统平面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知识迅速转化为财富,它深刻地改变了普通大众的知识观念。

电子书籍的迅猛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廉价而又便捷的阅读途径。海量图书完全供人们自由选择。这一工具的发明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空间,延伸了人类认识的能力,同时又能够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有利于人类文明传播与交流。通过知识的吸收,改变了人的知识结构,从而影响到个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兴起,日益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例如微信的公众账号、公共消息推送,方便了广大微民的日常生活。有些公众账号是官方发布的,如政治类的可以让老百姓了解国家大事,参与政治活动。有些是普及常识的,它能够给人以知识。形形色色的私人号、企业号、政府号、团体号、机构号等等,不胜枚举,它们构成了强大的信息链。人们的知识结构被潜移默化的改变,或是自觉,或是被同化。还有微商的兴起,各种商铺纷纷利用微商平台,销售商品或是提供虚拟服务。与此同时,各种微商文化、微商模式、微商观念等广泛在微信上传播,它们似润物无声般影响个体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意识、价值观、精神生活等,单个人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三)实践主体心理结构复杂化,移动互联网成为技术理性工具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加强了个体之间的交往,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使得个体间的交互方式变得密切。从心理学上看,人的行为是受到动机支配的结果,而动机的产生又受到人的心理机制的影响,所以心理因素是其重要因素,但最根本原因还要去物质生产中去寻找。同样,互联网+的历史性创造,让个体在海量信息的输出中逐步改变个体自我的心理结构,传统意义上主体心理结构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比较单一,那是因为网络发展缓慢,新媒体还没有出现;而信息时代主体则不仅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而且网络技术、新媒体等的出现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移动互联网集语音、视频、图像、文字于一体,影响人的日常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我们身边的手机控,低头一族被手机“奴役”着,这其实就是移动互联网统治的结果。技术理性取代理性,科学技术的应用走向了奴役人的方向。人的主体性遭到遏制,主体成为了不完整的、破碎化的主体。

二、互联网+视域中人的主体性探索

所谓人的主体性就是人的主体意识和倾向以及实践主体所特有的功能,它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能动性、主导性、意识性。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它比以往任何时代创造的财富都要多得多,它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能够调动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袁贵仁先生认为,总体来看“马克思关于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的论述是相互联系着的。如前所论,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创造;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自为性侧重于主体目的,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内在尺度和根据。只有三者的结合和统一,才是完整的主体和真正的主体性。”[2]这一论述表明主体能动性并不是一简种单的性质,而是主体活动的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的统一,只有三者的结合才能真正理解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本质。人的主体性是以人为中心突显人的价值、发挥人的创造性的内在规定性[3],在互联+网时代人的主体性是凸显人的价值和发挥人的创造性的时代,无疑给人提供了合适的外部条件。

(一)主体能动性表现出新质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及“四个尊重”的倡导下,劳动者的创造性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主要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知识经济的出现促进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改革到了攻坚期、深水区,各种矛盾凸显,诸多改革阻力存在,各种利益集团利益固化,因此思想观念出现激进与保守、创新与守旧交织在一起。虽然李克强总理在去年大力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但是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创新步伐缓慢,创新力度始终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我国要进入创新型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个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我们任重而道远。

在互联网+视域中,一方面,主体的选择性和创造性得以张扬,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实践主体在物质活动中选择路径二重化,既可以选择传统意义上的固定时空工作,也可以选择自由时空工作,这样就使得主体自由发展的时间增多,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时间是空间的存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实现人真正占有自己的本质成为可能。这一要求是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所要求的。另一方面,主体创造性释放出巨大的空间。网络世界就是人类世界的虚拟再现,它按照人的尺度和要求去建构一个为我世界,是人的主体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网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把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使得传统产业现代化、集约化、集群化,实现了规模经济,极大地节约了交易成本。人的创造性空间变为自然世界、属人世界和网络世界,当然网络世界归属于属人世界,在这里只是为了凸显人的创造性作用。运用电子商务建立起虚拟交易,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这也是主体创造性的表现。

自主性就是主体的权利范畴,表现为这样一种样态:实践着的人们对实践活动的资源占有和控制。传统意义上实践主体由于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实践水平和能力相对落后。但是第三次革命以后,科技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人类对实践活动资源的占有扩大,认识手段和水平显著提高。从物质资料扩大到信息资源,实践空间由地球扩展到月球、火星,未来还有可能到扩展到太空。

自为性是针对主体的目的而言,人类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人类把自己的计划通过实践变为现实的物质创造性活动,即对象化活动。互联网+的应用是人类为了加快发展生产力、造福人类、改造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既改造了客观世界又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自为性在这里得以高扬,人本主义得以彰显。

(二)主体主导性发生新变化,合和之道重新被重视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成为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和稳定的拦路虎。自进入2015年冬季以来,华北、东北等北方城市出现严重雾霾天气,老百姓日常出行受限。人类开始反思,如何可持续发展及绿色发展,过去的人类中心主义及罗格斯中心主义被抛弃。我国现在要走区别于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边发展、边治理。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表明了新一代党中央对生态文明治理的新自觉。我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特别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表明了新一届党中央对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对中共执政规律的深化认识,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自觉。

在信息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合和之道的价值又被我们重新重视起来,它要求我们把人摆在适当的位置,重新定位人的位置,进而解决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合和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人类未来要生存必须回到孔子时代”。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是具有现实理由的,目前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都需要用合和之道来解决。这一发展理念的转变是历史和现实的要求,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获得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主体意识受到多元文明的冲击,迫切要求我们构建中华文化认同体系

自从我国入世以来,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西方商品迅速进入我国,西方文明也随之而来,中西文明在我国汇聚。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各国的全面合作快速提升,中华文明在世界广泛传播。但同时西方文明、西方价值观也在我国传播开来。近年来,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实体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西方文化产品的输入,如好莱坞大片等文化快餐腐蚀着国人的大脑。特别是近年来,西方普世价值观、历史终结论、新自由主义、质问中共的合法性问题、中国威胁论、历史虚无主义、恐怖主义等西方思潮悄无声息的在中国大地上传播着。特别是当代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当然我国也对此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反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最好的解释中国价值得出方式。党中央提出四种意识对指导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还有中央高层要求广大党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对外倡导和平外交,和谐世界的理念。但是西方国家丑化中国,遏制中国发展等活动依旧猖獗,西方文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中国输入。

笔者认为,上述做法还不够应对西方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把它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位置,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从中央到地方有专门部门、专门人员负责,必须重视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此外我们要建立中华文化认同体系,具体而言,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仁爱、义、礼、节俭、合和之道等普遍为中华民族所创造和接受的文化,在文化层面进行阐释、解读、宣传;在经济层面,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诸如皮影戏、剪纸、纳西古乐等,保护和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其继承人;政治层面,注重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合理内核进行吸收再创造,如选拔制度与选举制度的有机融合,德治与党纪党规的相互嵌入等;社会层面,营造解读、宣传、运用、创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如此我们才能构建起来中华文化认同体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美好生活。

三、重新定位主体原则和人的主体性,坚持中庸之道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重新反思主体在当代哲学中的命运,不是为了取消人类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人在世界的主体地位是永远无法否定和动摇的,关键的问题只在于如何更好地确立人类自身的主体地位。”[4]过分强调主体就会走向人类中心主义,那么人类将会走向灭亡。按照西方后现代主义学者福柯的说法“主体死亡”,或者强调客体主体性都是有失偏颇的。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必须回到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时代。还有著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在1972曾经和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在英国伦敦对话说道,“中华文明将会给21世纪的世界带来希望”,这些著名论断都指出了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如前所述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技术理性,人们被手机“绑架”,还有多元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当代思潮的入侵对主体意识性造成了弱化和同化。互联网+的出现的确使人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提高,主体知识结构也得以优化,但是其弊端也不容小觑。因此重新定位主体原则,确立人的主体性显得极为必要。

(一)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飞速发展,传统产业现代化,它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基础。工业文明给人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移动互联网对人的统治,人被手机“绑架”,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人的主体性丧失,理性走向了反面,支配人、奴役人、物化人,这与人们应用理性工具最初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看,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看是实践的,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实践是主体通过中介作用于客体,按照人的目的意志使客体发生变化的对象化物质活动。主体改造客体,实现主体客体化,同时客体也改造主体,实现客体主体化。实践活动是主客体交互的活动过程,只有从实践的观点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本质。如马克思1845年所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有着集中性的体现,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5]这一论断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的集中表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属于认识论中的核心内容,实践与认识是对立统一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合理、科学定位主体的位置。马克思人学则把人的主体性提升到科学的高度,在唯物史观中又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从而与唯心史观彻底决裂。所以要解决技术理性问题就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

(二)秉承中庸之道,构建中华文化认同体系

过分强调主体,会导致人类中心主义,出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贫富差距等问题。过分强调客体又会使人类走向悲观主义、宿命论的处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的思想至今还在影响我们的社会发展。其中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于建构人的主体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人的主体性放在合理的位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方能共同发展。

优秀的文化具有塑造人、教化人的功能,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发展和人的进步。而西方多元文化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运用广告、图书、电影、商品、服务等进行渗透,它们广泛分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然我国近年来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建设的开始,要把它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必须重视这方面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汲取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借鉴西方符合我国需要的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构建中华文化认同体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起强大的意识形态屏障,以文化人找回人的主体意识性,恢复人的主体性,从而保证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信息社会,人被各种外界的因素所制约,技术理性的统治使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受到极大地阻碍,主体意识性降到极点,越来越远离人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抵制各种非马反马意识形态。利用网络媒体,打造人民主体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6]。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刘建军教授通过多年的努力在他的研究领域中催生了许多丰硕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大致说来,马克思主义信仰包含着四个基本部分: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由全面的人生追求。这四个基本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刘建军教授是我国学术界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概括为上述四大部分,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系统化、整体化、科学化的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因此是可以被信仰的,并非只能信仰非科学的。因此共产党人自诞生起就信仰马克思主义,因而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成功的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由于最高层和最核心层的信念对其他的信念具有统摄力,并以此使这些信念摆脱杂乱状态,而统一成为一个信念的体系,那么信仰就不再仅仅是最高或最核心的那个信念,而是进一步成为以此为统领的整个信念体系的统称。从这里可以看出只有具有统摄作用的信念才可以转化为信仰。习近平主席说:“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当代中国人信仰的危机、技术理性、外来商品(有形的和无形的)、外来的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使人的主体性受到压抑。这些问题要解决要破除就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建设,实现人性复归,把人的目的性和手段性统一起来,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努力。给广大党员“补钙’(理想信念之钙),做好人民公仆。当下我们正在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破除以前守旧的主体观念,摆正人的位置的同时,既要防止过分夸大人的主体性,又要把人从技术理性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如此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具有批判性的人。如此才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思想保障,进而彰显人的价值。

[1]贺鸽,粟迎春.国内外主体性研究综述[J].新疆社科论坛,2015(5):51.

[2]詹艾斌.论人的主体性——种马克思哲学视点的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07(2):116.

[3]王传玲.从人的主体性内涵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真实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0(2):50.

[4]许晓平.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J].北方论丛,2005(3):12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

[6]杨麟慧,粟迎春.毛泽东人民主体价值观教育[J].人民论坛,2016(2):197.

New Exploration of Subjectivity and Human Subjectivity from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lus

WANG Zhao1,SU Ying-chun2
(1.School of Marxism,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17,China;2.Department of Marxism,Xinji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Urumqi,Xinjiang 830012,China)

The arrival of internet plus have profoundly changed social structure in China.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practical subjects have experienced some new changes in themselves,such as enhancement in cognitive ability,diversification in knowledge structure,and complication in psychological structure,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s and dominance.Due to both the positive 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produced by the subjective great change,the principle of human subjectivity should be rethought and relocated.Only b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Marxism subjectivity,initiating the concept of harmony as well as of golden mean,establishing communist beliefs,and constructing China's cultural identity system,can we provide the spiritual power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society,and man and nature.

network plus;subjectivity;human subjectivity

C912.1

A

1672-934X(2016)04-0060-07

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4.010

2016-05-20

汪 钊(1989-),男,陕西丹凤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现时代研究;

粟迎春(1965-),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主体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从“我”到“仲肯”——阿来小说中叙述主体的转变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