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个“老节日”,这一“新叫法”只有103年的历史 百年历书中的春节面孔

2016-03-24 09:31文丨张隽波
家庭服务 2016年2期
关键词:历书公历纪念日

文丨张隽波



春节是个“老节日”,这一“新叫法”只有103年的历史 百年历书中的春节面孔

文丨张隽波

要回答“我国第二大节日是哪个”并不轻松,但回答“我国第一大节日”,恐怕大家都会异口同声:春节。

深入人心的春节是个“老节日”,但这一“新叫法”满打满算只有103年。

春节今年103岁了

今年2月8日是猴年春节,俗称“过年”或“大年初一”。多数中国人认为,从这一天开始,自己才会增加一岁,“爆竹声中一岁除”。这一天出生的孩子,属相也会从前一天的属羊变为属猴。迷信的人还十分相信,如果按照“阴阳五行规律”举行某种仪式,自己的时运将会在新的一年发生改变。

这么重要的春节,其名称由来则是1914年前后的事情。

当然,“春节”这个词古已有之,但它所指与现在春节并不一致。汉朝人把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叫做“春节”,到南北朝时,人们甚至把整个春季都叫“春节”。所以说,在我国古代,春节和正月初一的新年是两回事。

现在的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春节”被称做元日、元旦、元朔、端日、岁首、新年等。

1912年,中华民国为了与国际接轨,决定使用西方历法,并规定西历1 月1日为“新年”,“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之后当局多次以国家的名义,站在“革命”的高度,强制推行“改用旧历(阴历)用新历(阳历)”运动,淡化甚至取消春节,欲把春节的一套庆祝活动和仪式搬到“1月1日新年”来进行。

千年传统怎能凭一张公文就“漂移”了呢?老百姓在传统与创新的斗争中总是传统的坚定守护者,所以,1912年和1913年的正月初一,老百姓照样热热闹闹过大年,对政府要求如何庆祝新年的“规定动作”视而不见。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为表示对孙中山和南京临时政府所作决议的尊重,在民国二年(1913年)批复内务总长朱启钤《四时节假呈》的报告时,保留了公历新年,同时批准正月初一为“春节”,并于第二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之所以确定这个名称,主要原因是每年的正月初一都在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节气前后,有时甚至是同一天。从此,旧历元旦就变成了“春节”,公历1月1日成了“新年”。

1929年前后,南京国民政府看到民众在过年这件事上“积习太重”,为完成总理遗愿,采取十分激进的手段,要求“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借其他名义放假”,有的地方还派警察上街让商户1月1日休息、春节时照常营业。同时以公历纪念日、节日替代旧历岁时节令,如1月15日为“上元”,12月8日为“腊八”等。

政令一出,引发了民众与政府在历法上的激烈冲突。民众视公历为“洋历”,将公历新年叫做“鬼子年”,知识分子还编了对联戏谑:“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1934年初,当局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最后,公历、旧历并用,新年、春节同过,决策者落了个数典忘祖的骂名。

把公历1月1日新年称作“元旦”,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天的事。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规定新政府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和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历书中的春节面孔

一般认为,历书自唐代出现,在宋代借助印刷术的发明使其得到推广和普及。明、清两代历书沿袭了之前的样式,历注中所包含的内容变化不大。遗憾的是,现存明清两代历书中,正月初一这天的历注并无“元日、岁首、新年”等任何标识。

清代历书中的节日相对较少,只有春社、秋社2个节日标注为“社”,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始终出现,当天历注中依次标注为“正月节”“正月中”“二月节”“二月中”……带有节日成分的立春、清明、冬至等没有突出强调,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没有标注。

如果把各路神仙的诞辰和纪念日等算为老百姓的节日,那相当多的历书在前几页中安排专页进行罗列,一般有59个节日(纪念日),内容涉及儒、释、道等众多派别,目前看到最多的一本有125个,分布在103天,最多的1天有4个节日。

罗列125个节日(纪念日)的历书是“大清光绪二十六年时宪书”,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正月初一标注的是天腊之辰和弥勒佛诞,正月初三标注的是孙真人诞和郝真人诞,正月十五标注的是门丞户尉诞,四月初四文殊菩萨诞……节日最多的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三,分别为火德星君诞、关圣大帝诞、王灵官诞、马王诞。

民国节日最为杂乱。因时局动荡,城头变幻大王旗,历书中除正月节、诸神圣诞、春社、秋社等连续标注外,还出现了好多的第一次:1913年正月初一标“元旦”,1918年开始有春节(正月初一)、夏节(端午节)、秋节(中秋节)、冬节(冬至),1919年在1 月1日、2月12日、4月8日、12月25日分别标注为“纪念日”,但没有注明是纪念什么。1924年有6个纪念日,列在第一位的就是1月1日南京政府成立纪念日。

抗日战争期间至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政出多门,害怕过节过出政治倾向问题,历书中的节日大为减少,一般仅保留二十四节气和封建迷信的节日。全年最隆重的正月初一,这一时期的历书中也时有时无。正月初一下面有标注时,好多年份都是既标元旦又标春节。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春节、元旦日期和名称的确定,历书中1月1日标注为元旦、正月初一标注为春节再也没有变化,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府提倡“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历书中的节日数量与之前相比大为减少,甚至去掉了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但历书中的元旦和春节始终保留。

历书中的猴年知识

历史上猴年最多。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庚申猴年。也就是说,从这一年干支纪年开始,至公元2016年,猴年已经循环了238次,居十二属相之首。为什么是公元前841年,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年表——《史记》的十二诸侯年表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猴年都可看奥运会。众所周知,发端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猴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保留了历史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名称,沿用了某些仪式,更重要的是继承了每四年一届的传统。由于每四年在我国十二生肖中对应的是猴年、鼠年、龙年,所以每个猴年都可看奥运会。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今年8月5日至21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

属猴的武则天支持当时“一带一路”建设。武则天,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人,出生于公元624年,这一年是甲申猴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支持当时的“一带一路”建设,为保障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积极收复安西四镇,使唐朝与欧洲的东罗马帝国联系在一起,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使唐朝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的国家连接在一起。

(作者为山西日报社主任记者,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收藏近300个年份的不同版权本历书3000余本。)

猜你喜欢
历书公历纪念日
抗战胜利纪念日
父亲的历书
寒露
学数学要『咬文嚼字』
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历书研究——以инв.№8085夏天庆十二年(1205年)乙丑残历为例
新月历
利用HPOP轨道仿真模型实现接收机自主历书外推
结婚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