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柱++孙杰++鲁珺瑛
摘 要:北京物资学院以学校教师杨洪璋的先进事迹和精神为主线,构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模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良好实效。
关键词:杨洪璋;先进事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多年来,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坚持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原则,通过凝练学校教师杨洪璋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广泛开展校内外学习和宣传,营造学校榜样的良好氛围;以杨洪璋先进事迹为主线,建成校内外“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并被授牌为第一批北京市关工委教育实践基地;实施基地示范工程,以基地为平台,开展“六个一”活动,构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模式和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学校德育教育和社会公益服务水平,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提供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
退而不休、汇聚爱心、传递温暖、筑梦育人的杨洪璋
杨洪璋,北京物资学院退休教师、学校关工委副主任,年近八旬。他自2000年开始退而不休,开展帮困助学工作,迄今已经16年。16年来,杨洪璋一直热心于帮困助学、扶危济困。他坚持十多年带领学校老同志、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设立“爱心捐助站”,组织北京市各高校回收军训服装,用废旧资源节俭助学;为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学生组织捐款,帮助他们自强自立;为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七彩小学”捐款捐物,尽力改善办学条件;近200次带领3,000多名师生、校外公益人士到河北省万全县开展“手拉手”帮困助学活动,为当地的中小学生解决诸多实际问题。
杨洪璋的先进事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得到社会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更受到中央和北京市委的隆重表彰。2006年以来,他先后被评为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北京高校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获得全国“节约之星”“北京榜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模式
2014年,北京物资学院印发《中共北京物资学院委员会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学校和河北万全县建立“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实施基地示范工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品牌,争取将该基地建设成为北京市级、京津冀地区乃至国家级的示范基地。同时,学校将基地作为开展德育教育和社会公益服务的重要平台,统筹学校和社会德育资源,开展“一堂课”“一本书”“一个展览”“一个话剧”“一个爱心社”“一个捐助站”的“六个一”活动,全方位、多角度探索构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模式。
1.融入“一堂课”教学,强化主渠道建设
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更具直接性和针对性。学校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将杨洪璋先进事迹融入思政课堂,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学校多次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杨洪璋先进事迹专题研讨会,不断凝练杨洪璋精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确保将杨洪璋先进事迹充实到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中,体现在教学形式与方法创新中,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精神世界中。同时,通过思政课教师对杨洪璋先进事迹的深入学习,进一步影响思政课教师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研究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努力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此外,学校还将杨洪璋先进事迹列为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织专项研究;抓好形势政策教育,组织杨洪璋先进事迹宣讲会,扩大杨洪璋先进事迹辐射面和受众面。
2.编写先进事迹读本,传递教育正能量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传递正能量的有效载体。学校精心组织编印《“洪”扬无私师德 “璋”显大爱无疆—杨洪璋帮困助学先进事迹读本》(以下简称《读本》),配发到师生员工手中,增强学习教育的实效性。该书收录了杨洪璋十多年来带领学校师生、社会人士帮困助学的点点滴滴,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奉献精神,散发着一名人民教师胸怀教育、服务教育的朴素光辉,传递了有爱就有教育的正能量。学校党委要求广大师生员工认真研读《读本》,切实把身边的先进典型作为一面镜子、一把尺子,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对照典型找差距,使学有榜样、行有示范,推动学校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
3.组织先进事迹展,促进德育实践养成
事迹展是一种具有较好德育教育效果的传统德育载体。学校专门将校史馆二层固定为杨洪璋先进事迹展厅,作为师生进行德育实践养成的重要平台。事迹展共五个部分,以“温暖阳光 一路前行”为主题,以杨洪璋帮困助学的心路历程为主线,图文并茂,实物丰富,视频详实,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一项项荣誉……生动展现了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十多年持之以恒、帮困助学、筑梦育人的职业良知、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对参观者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震撼力。学校每年组织新生、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校友、社会各界来访人士参观学习,由学生担任事迹解说员,对学生本身既是一种学习又是一种教育,这已经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常态化举措。
4.展演多幕话剧,辐射榜样精神力量
以话剧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递身边榜样的精神内涵,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尝试。多幕话剧《杨洪璋》是根据杨洪璋的先进事迹创作而成,在学校重大活动特别是德育教育工作中进行了多次展演,收到了良好效果,受到兄弟院校和上级相关部门及领导的高度赞赏。话剧以学校在校学生为全部演员,讲述了杨洪璋十多年来带领师生为河北万全县奉献爱心的故事。该剧全视角、立体化地重现了杨洪璋通过自己榜样的力量,让万全县的孩子们获得了帮助,让万全县的乡亲们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更让学校的学生通过志愿活动,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5.成立爱心社,传承公益情
学校爱心社是以“奉献爱心、关爱他人”为宗旨,设立在校内的公益性社团。爱心社凝聚了一批热爱公益的大学生,除了一般的公益活动外,他们依托校内的“爱心捐助站”,定期开展“爱心收书、收衣”活动,供校内贫困大学生免费领取,并定期将这些物品运送到万全县等贫困地区。近两年,爱心社协助杨洪璋回收整理学校学生和北京地区其他高校捐赠的军训服装,让这些服装循环利用起来,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6.设立“爱心捐助站”,汇聚爱心合力
捐助站是汇聚爱心的物质载体,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平台。2003年,杨洪璋在校内设立“爱心捐助站”;2014年,在万全县设立了“爱心捐助站分站”。十几年来,杨洪璋带领学校师生在校内长期回收整理师生捐赠的书本教材、衣物以及军训服装,免费提供给贫困大学生和河北万全县贫困小学生。学校后勤、保卫等部门积极为开展爱心捐赠工作提供库房、书架等场所设备,为收取的衣服提供免费清洗服务。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关工委、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离退休处、学工部、校团委等部门每年都积极筹措经费支持师生开展帮困助学、爱心捐赠工作。学校党委书记、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曾多次带领师生前往万全县考察和慰问贫困学生;全体校领导、一批教师和离退休老同志与万全县的贫困学生们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小组,每年为这些孩子们提供资金、学习用品等方面的支持,努力为他们解决学习甚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教育渠道”:开创师生德育教育新途径
一是开创了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全校师生来说,杨洪璋既是一名普通的身边人、普通的退休教师,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边榜样”。他十多年带领大学生开展帮困助学的先进事迹,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心奉献精神和感恩之情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依托“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德育教育活动,成为了学校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优质平台,打造成了学生们了解社会、深入社会、回报社会的重要窗口。杨洪璋又是一名获得多项荣誉的先进模范。古今中外,道德教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发挥先进模范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面向全社会做好这项工作,特别要抓好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抓好重点人群,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杨洪璋作为先进模范,为广大学生树立了可亲、可敬、可学的身边榜样,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是开创了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工作,良好的手段与抓手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杨洪璋这一身边人影响其他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职工,成为了学校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师德教育的重要抓手。在杨洪璋的带领下,学校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帮困助学活动,引导教职工关注弱势群体,关心社会民生,既增强了教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又提升了教职工的幸福感。
2.“舆论引导”:发挥德育教育情感认同的引领作用
德育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德育教育的情感认同影响更为深远。只有获得道德的情感体验,才会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需要,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必须从情感上打动师生才能获得师生认同。为此,学校党委书记亲自带头参与杨洪璋先进事迹读本的编写,全书共采访了参与帮困助学多年的学校领导、教师、离退休老同志、学生、学生班级、社团、毕业校友、社会人士、受资助的贫困学生等百余人,将他们的真实经历和感悟汇编成一个个爱心故事,发给在校大学生、学生班级、党支部等传阅,感动和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师生。组织校报、校园网络、电视台、广播台、微信微博等校园媒体的学生记者走进河北万全县贫困地区、爱心社、“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走到帮困助学的师生、校友和社会人士中,通过他们的体验式报道,让杨洪璋德育先进事迹更真实可信。根据杨洪璋德育事迹改编而成、由学生自编自演的多幕话剧《杨洪璋》已经在校内外多次展演,也让杨洪璋的事迹和爱心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更加深入人心。学校还组织参与帮困助学活动的校友代表、教师代表、受资助学生代表等组成“弘扬杨洪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面向师生开展宣讲活动,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让更多的人为促进学校改革、社会和谐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这些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实践中,润物无声,融合进学生的思想里、情感里,成为学生内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
3.“实践养成”:搭建德育教育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
道德实践活动是人道德生成的源泉,也是促使师生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素养的必由之路。学校通过组织师生进行长期不懈的道德实践活动,从而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搭建的德育实践平台越来越宽广,其辐射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深远,从而使得杨洪璋帮困助学活动的身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爱心团队。这个实践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一对一”帮扶小组。由学校领导、离退休老同志、教师等与万全县的贫困学生开展结对帮扶;大学生以团支部或班级为单位帮助一个有困难的小学生。第二种是爱心社。这个设立在校内的公益性学生社团,凝聚了一批批热爱公益的大学生,如今已经发展到校外,并致力于公益事业、奉献爱心、传递温暖,用爱筑造希望和梦想的团体。第三种是“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将全校学生的志愿活动、公益服务等都纳入其中,通过完善的实践活动体系和机制激励师生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成为北京地区其他高校师生和社会人士参与公益活动的桥梁;将学校与河北万全县贫困地区的对口支援活动联系得更为紧密。
4.“制度保障”:建立德育教育多元化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为构建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德育成绩”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评价指标之一,给学生设立“德育素质档案”,将学生参与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的表现列入其中,并探索计入学生学分。“德育素质档案”在学生毕业求职、深造时将提供给接收单位,作为学生德育品质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还将参与“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的活动作为学生入党、入团、评优奖励、学业评价的指标,通过基地值班制度等方式让学生的公益服务延续下来,以此激励学生传承杨洪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李石柱系学校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艺英 实习编辑:陈 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