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遵循:创新发展

2016-03-23 11:14张首魁韩晓莹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展

张首魁++韩晓莹

摘 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中央适时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增长率,重在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把创新发展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遵循,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创新引领供给侧改革要从创新生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人才战略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创新发展; 供给侧改革; 经济治理

中图分类号: F120.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1.025

2015年12月21日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2] 创新发展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贯穿全篇的重大战略思想,成为“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重点和亮点,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遵循。供给侧改革是当前深化经济改革的关键,体现了“十三五”时期经济治理的方向和策略。

一、供给侧改革是新常态下经济新动力培育的科学选择

“供给创新”已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是我国经济动力机制转换的关键所在。

(一)供给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需求与供给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商品的需要量,供给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经营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提供的产品量。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当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时具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才是有效需求。一般认为,供给是为了满足需求,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理论强调消费、投资、出口这需求侧的三大动力的作用。而与之相对应的供给方则为“推动”经济的动力,即通过提供满足有效需求的产品来推动经济发展。需求与供给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经济增长的幅度、波动、规律等可以分别从供给侧或者需求侧进行分析。

随着需求的变化,传统上的消费、投资、出口这种从需求侧发力的经济驱动模式,在新常态下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已经难以自我实现,需要从供给、需求两侧共同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经济增长从“三驾马车”切换到“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双轮驱动模式,即发展与“需求侧相对应的消费供给、投资供给和出口供给综合形成的供给侧产出及相关制度供给”,[4] 才能够真正形成经济发展的健康完善的动力机制。故当前应在供给侧下功夫,做文章,通过调结构、促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提升改造“旧动能”。

所谓的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解放供给方、生产端的生产力,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激发经济活力。简政放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都属于供给侧改革。说到底,就是放手让企业家去创新,让市场去发力。强调通过改革促进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再是靠“刺激政策”提升总需求的套路来促进经济增长。

(二)供给侧改革是新常态下经济动力转化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改革侧重于对供给提供者方面的分析。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来说,供给在于满足需求。而当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时,市场就会出现问题。多年来,我们通过扩大需求来刺激供给,特别是通过创造需求来刺激供给。这些需求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真实的市场需求,在杠杆效应的传导下,导致供给的“倒位、缺位、错位”进一步放大。需求的不客观、不真实、不理性,最终引致了过剩的供给、无效的供给和难以持续的供给。当需求逐步回归理性之后,就把供给搁置起来。当排浪式的需求不再波涛汹涌之后,长期被掩盖的非正常供给浮出了水面。可以认为,如果需求侧注重短期调控的话,那么供给侧改革更多的是中长期调控。

从发展现状来看,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而不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下滑,需求刺激效果甚微,表面上看是源于需求不足,外需持续疲软,内需出现拐点,实际则是“供需错位”。一方面是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是高品质的消费品供给不足。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行业过剩成为常态性特征,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新常态”。

传统的需求侧管理通过投资、消费和出口刺激经济的做法,一度是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框架,但“依靠资本驱动的效率提高具有不可持续性,一旦投资下降,投资增长减速,经济增速自然下降”。[5]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资源、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上涨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和高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要想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解决供给面无法适应需求面的日益突出的矛盾,顺利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平稳转换和经济的稳增长,必须创新调控思路,从供给端入手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改革创新可以加快淘汰僵尸企业,从供给侧方面提高产品品质,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有效化解目前我国最为严重的由供需错位所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激发经济发展的长期的潜在增长力。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三)供给侧改革重在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为市场供给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降低市场主体运行的“噪音”和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更好地提供产品和提供更好的产品的动力。具体来说,一是要“净化”产业发展环境,也就是在企业生存的体系上进行改革,化解“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二是要“降低”企业运行的成本,特别是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三是要“归还”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减少对企业的管制和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四是要“服务”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塑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经济工作提出了五大任务:一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二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四是扩大有效供给,五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可以简化地概括为“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去杠杆。这五大任务都是紧密围绕供给侧改革的主题展开的。会议强调: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把增强企业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好社会心理预期,重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商业法制,切实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这预示着,在产业层面,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激发企业活力,将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将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创新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根本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6] “十三五规划建议”更是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彰显了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在于建立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制度体系。供给侧改革更为关注生产成本及经济结构,是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前提,以效率改善为条件。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的体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创新与技术进步是推进生产力与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动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极大地激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胡锦涛同志也强调:“要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到2020年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

从发展环境来看,一方面,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各主要国家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抢占创新发展的制胜先机,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新的竞技赛场;另一方面,近几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创新能力不强,自主技术和知名品牌缺乏,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面对这些新情况,只有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到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7] 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抉择。

(二)创新是优化供给结构的动力源泉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 “要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8]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体现在市场主体的供给中,依靠的是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推动力。科技创新促进劳动分工并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改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通过需求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提升经济效率和质量,进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明显为经济结构调整注入了新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行业过剩成为常态性特征,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新常态”。原因在于传统供给体系所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的消费需求,导致供需严重错位。针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创新驱动发展,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创新,方能促进结构转型和优化,从根本上解除结构性失衡、矫正经济发展方式的扭曲。因此未来一个时期,重点在于“转变宏观调控方式,通过改善供给需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9]

(三)创新是提高供给效率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主席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0] 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要素生产率必将依靠创新的驱动。对企业来说,实施创新战略,就是要通过提高生产率提升效益;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也要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

“这几年,我们一直强调要把创新驱动放在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现在看,必须放在‘核心位置。” 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座谈会上讲到,“创新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创新。两个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11]

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元动力,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创新发展的结果。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核心路径就是把发展重点放在“质量”而非“数量”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要把过去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的发展方式,根本上就是要靠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体制创新消除制度性障碍,改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创新是提高供给质量的根本保证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根本靠创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造就优秀品质,是产品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前段时间报道的国人在海外抢购电饭煲、去日本买马桶盖事件、到澳洲买奶粉事件等,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产品供给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化解这种现象的根本,还在于技术创新,靠创新提高供给质量。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经济的增速可谓奇迹,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和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生产的高端设备和关键核心技术依赖于发达国家,产业的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大都存在缺乏开发新技术的动力和能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主体。正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在国际分工中,我国仍处于技术含量较低的环节,产品附加值不足。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就是要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三、创新引领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

“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化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2]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现状是中国经济创新不足,中国制造原创技术和产品缺乏,严重影响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大、人均自然资源少的国家,创新对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越来越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第一动力”的作用,才能创造新常态下的新优势。

(一)营造创新创业的生态圈

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是激发创造的重要条件。要强化创新的法制保障,培育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机制体制,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要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宽容创新挫折,努力为创新主体构建甘愿创新的外部环境,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全社会氛围。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降低企业的实际税费负担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发展“双创空间”,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主体都有机会和空间进行创新,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二)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是经济做大做强的根本支撑。企业强则国家强。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创新需求敏感,天然对接需求。只有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才能真正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 本意在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企业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当前,要改变我国产业“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状况,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规模经济效益,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必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和应用创新成果的主体。全面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和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提高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行业骨干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中小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共同投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支持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

(三)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

创新能否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在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14] 在科技部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增加供给要靠技术创新,没有创新则打不开市场。” 科技部火炬中心杨跃承表示,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创新大部分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下一步我们要更关注硬科技、深技术,依靠技术创新来支撑未来的创新创业发展”。要积极探索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着力塑造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财政资金加大对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技术研发的投入,并通过准公共产品的技术外溢,使得关键领域的创新处于产业发展的前沿,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模式,改进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加大后补助等支持方式所占比例。通过资本市场的改革,使企业创新具有风险资金的投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创新创业主体的利益。

(四)着力培养和集聚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决定着供给质量和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形成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的机制,给各类人才施展才能创造机遇与环境。要注意为企业家人才、科学家、科技领军人物、工程师等搭建沟通、合作的桥梁。用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吸引人才、锻炼人才,并形成创新团队。建立有效的竞争评价激励机制,切实保护创新成果,使创新者按照创新贡献享受创新收益,鼓励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切实赋予创新人才更多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在分配政策中向知识价值导向倾斜,尊重活劳动价值、尊重科研创新规律,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成果转化分配收益比例,形成创新人员愿干、敢干、能干的创新景象,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潜力,激活各类人才的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牢牢把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

读[N].人民日报,2015-12-22(2).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3]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5-03-17.

[4]贾康,苏景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

力机制构建——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化探讨[J].全球化,2015,

(3):63-69.

[5]袁富华.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转型风险与供给面改革[J].中国

党政干部论坛,2015,(2):63-65.

[6]习近平: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EB/OL].新华

网,(2015-07-19)[2015-12-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

tics/2015-07/19/c_1115970819.htm.

[7]张高丽.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N].人民日报,2015-11-09.

[8]新华社.李克强: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EB/OL].

新华网,(2014-03-05)[2015-12-01].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4-03/05/c_119614787.htm.

[9]徐策,王元.改善供给需求双侧调控方式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

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 2015,(1):22-25.

[10]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EB/OL].新

华网,(2015-11-10)[2015-12-01].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5-11/10/c_1117099263.htm.

[11]李克强强化中国经济新指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EB/OL].人

民网,(2015-12-11) [2015-12-02]. http://politics.people.com.

cn/n/2015/1211/c1001-27913211.html.

[12]习近平: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EB/

OL].新华网,(2014-05-24)[2015-12-02]. 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4-05/24/c_1110843342.htm.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