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
近期,博客上一篇关于“临床药师——21世纪最大的骗局” 的博文,在临床药师的行业乃至医药界都掀起一石千浪的反响。有支持者说,此文实在是哗众取宠,临床药师行业是值得热爱的事业,就算是个“骗局”也甘心“被骗”。也有反对者说,此文“于我心有戚戚焉”道出了一些敢想不敢言,文章不无道理。经此一“战”,不少临床药师似乎也在彷徨,也让我们的视线更加聚焦临床药学在我国的发展,他们有着怎样作用和地位。为此,本刊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刘皋林教授。
知行合一做药师
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l/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药物的作用本是治病救人,然而药物的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却给人民大众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于是做好临床药学工作,提高用药质量,对于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降低治疗费用,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刘皋林教授介绍,在过去的很多年,药师的主要工作都是以医院药品的发放、供应为主,真正深入到临床一线与医生、护士、病人摸爬滚打在一起的,只是凤毛麟角。2002年1月,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临床药学工作应面向患者,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实行医药结合;2007年12月发布了《关于开展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探索临床药师的职业定位、职责任务、工作模式及相关管理制度,规定了临床药师在二、三级医院的配备数量。2011年新修订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临床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建立重点患者药历,实施治疗药物监测,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这一规定表明,国家已从政策高度对医院药学转变工作进行关注。
常言道,方向往往比速度更重要。曾在美国学习的宝贵经历让刘皋林教授在打造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药学学科时坚定了方向。“临床药师”与普通“药师”的区别,顾名思义,在于下临床。
以前有人把临床药师比作“钦差大人”,将医生的话转达给患者或者护士即可。其实真正的临床药师并不是如此。《药物、利益和政策》一书中有段话科学的描述了临床药师工作的重要,“正是临床药师,在指导临床医师开出合理处方上起到重要作用;他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如何对具体的患者在恰当的时间,使用合理、适量的药物,并且考虑到治疗价格的因素。同时他还能帮助患者知道怎样、何时、为什么使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品;他受过高级培训,成为了药品方面的专家;他有很好的机会掌握此领域的最新知识及发展动态;他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一位知识丰富的顾问;他能够在防止药物错用、滥用和不合理处方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随着老龄化的加深,很多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如心脏病患者同时也可能患有糖尿病,联合用药机会与用药种类增多,这就导致了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大。如何科学用药成为横亘在医生们面前的难题。专科医生由于受到药学相关知识水平的限制,在用药方面不能顾及全部,所以临床药师此时便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这句话是说,善战的人由于对军情的了然于胸、运筹帷幄消除了战争隐患,如同善医者,防病于未然。也许临床药师正是如此。他们综合兼顾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为医生们的药方精益求精,将联合用药有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或者不良反应的可能降到最低,避免了因“治病”而“致病”,看似举重若轻,然而对于推进合理用药却至关重要。
药剂科肩负着医院中本就繁琐的药品供应、发放工作。如何让有限的药师下临床,人从何而来?这成了一个难题。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患者拿着药单,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所有的药会精准且快速的到达患者的手上。刘教授介绍说,通过第三方平台的引入,包括药品的上架、采购、发放等工作,都由第三方平台完成。可以将一大批药师从过去的窗口“解放”到临床去,担任更有学术含金量的工作。
在美国,医院窗口药房发药的都是技术员工,而在我国,有一大部分大学毕业、甚至硕士毕业的专业人员在窗口担任重复的发药工作,刘教授认为,这是一种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也绝不是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而中国的门诊药房社会化,已是一无法阻挡的趋势,且第三方平台的发展势如破竹,临床药师深入临床才是大道之选、大势所趋。
力学笃行建科室
从2005年刘皋林教授到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至今,已有整整十年。十年时间,对历史长河也许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对于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和刘皋林教授来说,是实实在在奋斗的三千多个日夜。认识刘教授的人,都熟悉刘教授是个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人。除了外出开会出差,刘教授几乎所有的节假日包括春节,都几乎是在医院度过的。从进入第一人民医院开始,刘教授就准备好将自己的才智与青春都奉献给学科建设。事实上,十年如一日,刘教授确实也是这样践行的。在担任科主任的十年时间里,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脱颖而出,从昔日一个以配方药品供应为主的单一学科,逐渐形成了一个集提供临床药师服务、临床药学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药学学科。学科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博士、硕士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成为医院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被批准为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2013年发展成为临床药学国家重点建设学科。目前共有30多名临床药师分别在心血管、内分泌、呼吸、肿瘤、心外、神经内科、小儿科和急救创伤中心等二十多个科室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成为临床治疗团队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心血管、内分泌、呼吸和抗感染四个临床药师培训带教专业为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培养临床药师60余名。临床药师在深入临床做好合理用药的同时,还结合临床的需要积极参与各项课题的研究,近来年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余项以及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数十项科研基金资助,发表了SCI等一系列学术论文。刘皋林教授主编出版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新编治疗药物学》、《肾内科常用药物的联用与辅用》、《常用抗菌药物须知》、《国家低价药品手册中成药》、《国家低价药品手册化学药》、《临床药物治疗学——内分泌代谢疾病》等专著。
人生因为奋斗而精彩;足迹,因为追求卓越而闪光。在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奋斗路上,刘皋林教授无限感怀的告诉我们,医院领导对他的工作给予的充分信任和支持是他所领导的科室致胜的强劲力量。无论是人才的引进,经费的匹配、实验室的规划、仪器设备的购买等,几乎都是一路绿灯。医院机关部门的领导以及他所在科室的同事们都给予了他充分的支持和理解,这些都变成了他工作的动力,也最终化为科室骄人的成绩。
刻画入微正学风
2015年5月,由于部分银杏产品制药企业为节约生产成本而擅自改变提取工艺,导致了“分解药品有效成分,影响药品疗效”风险的大大提高。一片银杏叶引发了整个社会对于食药安全的思考。一大批因转卖、进购不合格银杏叶提取物生产问题产品的药企、保健食品企业纷纷浮上水面,国家食药监管总局连发五道“金牌”,急召问题药品。其中不乏众多知名药企。数字之庞大,让人不寒而栗。
银杏叶制剂为全球销量领先的植物药品种,自1965年德国一家公司研制出银杏叶提取物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银杏叶提取物制成的药物主要作用于脑部、周边等血液循环障碍,对失智症、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有较好疗效。本是有口皆碑的好产品,却因为部分制药企业社会责任心的缺失,导致了人们对这一产品的质疑、不安、望而生畏。“造假”带来的危害令人闻风丧胆。
作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的一名管理者和知名的药学专家,刘皋林教授深知药品安全的重要性,这关系到患者健康,容不得半点作假。他相信,在全国范围内有意识的造假,可能的比例应该不高,更多的应是不规范导致;同时他也为在一系列事件中,那些拒绝造假带来的利益诱惑,依然能坚守药品质量底线的企业点赞。刘教授认为,如果想要从源头上遏制造假,应该建立健全的制度并强有力的推行。有法可依,有据可循,造假便无所遁形。
高情远致话人生
韩国总统朴槿惠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广为传诵的话:“人的一生需要有这四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 融进血里的骨气、刻进生命里的坚强!”也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刘教授也颇为恰当。一路不断地拼搏奋斗,带着那融进生命的骨气与坚强诠释了临床药师真正的价值。也许在医药圈中,你见到的药剂科主任很多,但是会写诗养鸟的,你一定不多见。“虽不见硝烟,谁说这不是战场?虽没有炮枪,谁说这没有撕杀?鲜花的背后,怎知道有多少的辛酸?纤细的肩膀,托起了多少垂危的生命之舟?甜蜜的笑靥,挽回了多少破碎的心躯……”这是刘皋林教授写给白衣天使们的一首诗中的节选。繁忙的工作之后,刘教授喜欢用诗句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熟知刘教授的人都知道,刘教授家住地周边的鸟是他最忠实的朋友,那不是关在笼中的金丝雀,而是他家附近自由自在的鸟儿。刘教授风趣的告诉我们,他只管鸟吃饭不管他们睡觉。你可以想象,每天早上一群鸟在窗外等着你起床,下班了在门口迎接你归来,那是一种什么心情啊!但逢出差,刘教授都会深情地嘱咐鸟儿们说,我要出差啦,“take care of yourselves”。十几年如一日,鸟儿们也许已经一代代更替,但是不变的是刘教授的口哨一吹手一挥,它们从各处飞来的默契。也许正是那份根植内心深处的善良,让刘教授的生活充满了童趣和诗情画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采访的最后,刘教授告诉我们,由于年龄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他现在已不再担任科主任行政职务,但是他对医院的深情、对临床药学事业的钟爱,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任何改变的。他将会在自己有限的工作时间内,继续努力的工作,为第一人民医院的强大,为临床药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