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其中“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八个字,要求新闻媒体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握国际传播态势,提高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国家形象属于“软实力”范畴。在当下和平年代,这种“软实力”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迅猛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那么,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究竟如何?
一方面,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总体平稳,从1978年到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67.67万亿元。在西方主要媒体的概念中,中国俨然一个经济超级大国。英国广播公司依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和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图表报道称,“中国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另一方面,中国国际整体形象欠佳。2009年,人民网发布了一份题为《他者的视角:西方媒体的态度和倾向》的报告,从“政治政策、领导人形象、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民族主权、人权、庆典以及国家整体形象”10个类别,对7家西方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BBC新闻”、《卫报》《镜报》、“天空新闻”“Yahoo!News”)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活动的报道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从有关报道所呈现的态度(-3最负面,0中性,+3最正面)看,除经济(0.74)和文化(0.47)为较为正面外,其他方面的报道角度均不同程度地偏向负面。
为什么西方媒体倾向于从类似的负面角度报道中国?解释或许有三:一是英语的主导地位导致在国际传播领域存在着语言的偏见;二是传媒业高度集中,西方媒体巨头主导了国际传播;三是中西价值观差异引发西方媒体对于政治和社会体制与其有别国家常予以批判。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实现了经济上的飞跃,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中国媒体尚未能有效地把真实、全面和具有吸引力的中国形象传递给世界。中国故事不能任由他人来演绎,要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媒体人任重而道远。
第一,坚定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中国赢得国际话语权。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抢夺国际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凡是拥有先进传播手段和强大传播能力的国家,其价值理念就能被广为传播,甚至通过把握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来引导国际舆论。因此,中国媒体应充分发挥其政府喉舌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化发展,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铺路。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以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一方面要广泛使用英语。目前,中国媒体英语报道的数量还远远不够,而且已有的报道中还普遍存在对英语的错误使用。另一方面要以国际通用的方式与外界沟通,国际传播必须做到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第三,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媒体集团,加强公信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以及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及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近年来,我国已经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如开通了新华社海外电视服务(CNC)和中国网络电视(CNTV)等。然而与西方媒体巨头相较,中国主流媒体目前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需进一步加强对媒体集团的培育,积极参与到国际媒体话语权的竞争中去。
[责任编辑:马昌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