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小非,刘小燕,刘克辉
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敬小非,刘小燕,刘克辉
分析了大众文化的负效应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消极影响,阐述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了突出核心价值、弘扬中华文化、发展和谐文化、促进文化创新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对策。
大众文化;校园文化;大学生;全面发展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它能提升大学生的个人品质、端正生活态度和树立人生理想,引领他们实施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行为。但是,随着大众文化负面影响的扩大和加深,其中的假、恶、丑成分对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课题。
“作为人类目标的共产主义的规定性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就社会主义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它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文化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满足广大民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最初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都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大众文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所谓大众文化,在资本主义国家是指借助于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和哲学等各个方面,在闲暇时间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在资本主义技术世界中,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相妥协,成为消解人的主体性和个性,替资本主义现状辩护的意识形态,成为资产阶级统治和奴役工人阶级的工具。我国也有大众文化,它的发展虽然没有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极端性,但也具有商业性的一面,那就是指大众文化一味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而失去文化本身的批判性、超越性等。如现在的影视文化、音乐文化在形式上很唯美,但在内容上却很空乏。在消费了大众文化的快餐后,大学生获得的是欣赏趣味的降低,超越性价值的剥夺,敏感性的削弱,个人的自由选择能力的低下,在平庸的文化作品的催眠和灌输下,逐步习惯了对现实采取不假思索的顺从和非批判的态度。
在我国,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及信仰危机。在缺乏内容、缺乏精神、缺乏创新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常常出现郁闷、浮躁、焦虑、畏怯、压抑、失落、疲惫、无奈、无聊、孤独、迷茫、绝望等情绪[2]。大学生在享受大众文化时,他们没有深思,享受过后剩下的就只有空虚,而不是充实和真正的快乐,人仿佛不再是人,而只是“没有思想的芦苇”。信仰是精神的终极指向,有信仰的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形成了某种平衡的生活。它决定了主体对自我的认同,也决定了主体对所在类群及文化传统的认同,它可以有效地制约人们有可能膨胀的物欲,甚至制定规则以实现社会的基本公正。而大众文化的不规范性和无精神性,则导致了大学生思想的混乱和精神的匮乏,从而产生信仰多元化、信仰物质化和信仰缺失化等问题。在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里没有具有终极价值的理念,没有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也没有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在这样的大众文化影响下,大学生是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
古语云:“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动态变化,即造化、生成、化成。”《易经》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写到:“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梁漱溟说:“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3]胡适也说:“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康德认为,文化乃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效的创造[4]。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社会发展起极大的作用。先进的文化具有超越性,它引领时代前进,为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科学的战略决策。校园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营造一种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特指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具体来看,校园文化分为3个层次:(1)表层,指的是物质文化。如地理环境、建筑设施、教育设备等;(2)中层,指的是人际文化。如组织制度、人的作风、交往方式、集体舆论、教育活动等;(3)深层,指的是观念文化。如文化传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思想等,其核心是价值取向。优秀的校园文化作为校园价值体系的精华,能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推动大学生不断进取。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以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为特色的应用技术类大学,其“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校训从品德、学业、精神、实践4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校园文化建设就应该着力引导大学生尊重科学、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形成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然而,随着大众文化负面影响的不断加深,优秀校园文化中的真、善、美,以及重感情、崇道德等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空虚、浅薄、功利、世俗等价值观念影响着大学生。
从上文的分析看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重塑与时代相符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愿望。因此,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消除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突出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引领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他们的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他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学习先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者,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去思考、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成为不是肤浅而是深入,不是冲动而是理性,不是浮躁而是踏实,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实打实干的合格人才。
(二)发展和谐文化
历代统治者抬高传统伦理道德地位的目的,就在于用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我国现在的文化也要维护社会稳定,但这种稳定不是表面的稳定,而是和谐的稳定。和谐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和谐文化是文化的一种最佳形态,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展和谐文化,一要积极开设广播影视、文学艺术课程,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二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形成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网络文化;三要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形成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探索、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人文氛围;四要让大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将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完美结合,从而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让大学生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文化,一要弘扬古代的重感情、尚人伦、崇道德、尊祖宗等传统美德;二要重新认识儒家和道家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三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与古人对话,向古人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让大学生全面认识中华文化,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自觉做弘扬中华文化的实践者。
(四)促进文化创新
温家宝指出:“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活的灵魂,呼唤创新性文化是专家与大众、官方与民间的共同诉求。人们都厌倦了粗劣的文化复制品,期待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精品出现。这就要求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进行文化的内容与形式、管理的体制与机制、传播手段与方法的创新,促进文化与时代相符合,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坚持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努力建设更多反映大学生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总之,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文化创造力,使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2]皱诗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07(5).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
[4]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5.
(编辑:文汝)
G122
A
1673-1999(2016)08-0092-02
敬小非(1983-),男,博士,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矿山安全。
2016-03-20
重庆市教委教改重点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112016);重庆科技学院教改项目“新形势下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01101)。